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但心理学家发现,其实人类是很容易被外貌欺骗的。
人不可貌相,这是中国古训。但是,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其实人很容易“貌相”,往往就从一个人的相貌判断其是否可信可靠,甚至会因此决定能否把钱财托付给他。其实,已有不少学术研究从不同侧面证明:可信度本身是个非常主观的概念,人们通常很容易本能地根据容貌面相来判断一名政客、企业主管、投资顾问等是否可信,能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宽容其过失。
如今,英国华威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学者的共同研究为这方面的论点增添了新的角度和数据。日前,他们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
他们的研究显示,相貌能够左右人的判断决策和行为,因为人会根据自己大脑里的“脸谱”来对陌生人的可信度作出判断。更重要的是,人在“貌相”时大脑会拒绝接纳其他信息,比如对方的声誉和口碑。换言之,即便被告知一名投资顾问业绩不佳且品质有问题,但只要这人相貌看上去可信,很多人还是会不顾事实地“跟着感觉走”,让他管理自己的投资和钱财。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克里斯?奥利沃拉博士说:“这一点让我们很惊讶。这种反应不合逻辑。你既然知道这个人曾经有过欺诈行为,或者品行可疑,按常理就该躲得远远的。”
但在研究过程中,参与测试者的反应却没按“常理”做出决策。受试者们被告知,电脑上两组投资顾问都已经为他们赚了两倍的钱,但其中一组品质行为可疑,业绩不稳不可靠。但“投资者”却没把“提示”放在心上,交给“好”、“坏”两组投资顾问继续投资的金额都增加了6%。
这很可能就是人的天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相貌”能够得到信任?
已有的研究显示,面相貌似可信的政客在选举中获得的票数大都超过看上去不那么值得信赖的对手;研究也表明“娃娃脸”首席行政官所在的公司出现差错失误时,更容易得到公众的宽容。
在这个研究中,研究人员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开发的一个电脑软件生成“脸谱”模式,合成了几十张脸,通过改变若干相貌特征,把这些脸谱在“最可信赖”到“最不可信赖”之间排序,然后用来让自愿参与测试者“貌相”。参加测试的不到100人中大部分是25岁左右的大学生,年龄最大的是49岁,最小的是19岁。
目前,这项研究正在进行中。奥利沃拉说,这项研究结果在网络时代尤其重要。除了网上商贸,社交网站的迅猛发展也在挑战人性中倾向于“貌相”来判断可信度的本能。人类“貌相”的行为已经得到证实,研究人员计划求解的下一个问题是:人们“貌相”时怎么判断谁可信,谁不可信?
生活中的五大心理学效应
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
之一:巴纳姆效应
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之二:蝴蝶效应与防微杜渐
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还会引来一连串的厄运。
让我们先来看一则真实的故事:2004年5月23日,沈阳市铁西区一位丁姓男子,因为在单位受了领导的训斥,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挨骂,也很生气,于是摔门而去。走在街上时,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冲她?汪汪?地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而去,蹿到一个老太太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一种不良情绪的发泄,导致一位老人丧生,说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这却是现实生活中不容争辩的事实。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在研究?长期天气预报?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很大不同,忽略微弱的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应,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扇动起来的小小旋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告诫我们:要注意微小的不良情绪,对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调整心态,否则可能酿成大的不良后果。
当然,?蝴蝶效应?对情绪也可产生积极的影响。古埃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听说有人说他的坏话,就愤愤不平去找人打架,路上走得口渴了,便向路边小屋的主人要一杯水喝。主人热情好客,看他满头大汗,除了送水以外又递过来一条毛巾。他谢过走出屋外,主人又追出来送给他一把伞让他遮阳。这个小伙子出门以后,心胸豁然开朗,只走了几步就转头回家了。为什么?因为对小屋的主人的热情招待心里充满了感激,原来那充斥在他心中愤愤不平的想法被冲淡了,他不想为区区小事去拼命了。
可能连小屋的主人都没想到,小小的一把遮阳伞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居然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械斗。
之三:多看效应
在许多人眼中,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使然,事实果真如此吗?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实验:先向被试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次,有的只出现了一两次,然后请被试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被试更喜欢那些看过很多次的熟悉照片,而非那些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即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人际吸引难道真的如此简单?有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做佐证: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心理学家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它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价她们之间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相互喜欢的程度就越大;见面的次数很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可见,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因此,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或一个面对他人就逃避和退缩的人,由于不易让人亲近而令人费解,也就不讨人喜欢。
当然,?多看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若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差,则见面越多就越讨人厌,?多看效应?反而起了副作用。
之四:从众心理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动画片:一个双眼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举着一副望远镜?看?天空。公园里的游客看到小孩的样子,以为天空出现了什么稀罕事物,于是纷纷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公园外面的人看到公园里的人都在看天空,搜公众号人力资源心理学,觉得天空定是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也争先恐后地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直到小男孩从长椅上站起来,摸索着向前走去,人们才知道,原来天空什么也没有发生。
看完这个动画片,也许很多人会哑然失笑,觉得那么多人都被盲童?欺骗?了。实际上欺骗人们的不是盲童,而是人们的从众心理。
很多时候,当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到群体行为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时,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会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比如,在开业务讨论会时,如果一个人的意见与大家的意见不符,那他很可能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而追随大家的意见。
另外,从众心理的出现还与当事人缺乏行为的相关知识有关,因此,别人的行为很容易成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物。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商店里有很多人购物,于是,就将自己的购物地点选定为该家商店,实际上我们对这家商店并不是真的了解。很多商家掌握了人们的从众心理,便雇佣很多?托儿?进行不正当促销。
之五:三分之一效应
用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
一天,要举行大学生电影节的颁奖闭幕式,晚会上必定是明星云集,大家都想一睹他们的风采。可是每个班仅有两张票,人多票少,只好抽签。班长把签排成一排,让大家抽签,为了以示公平,她让同学先抽,剩下一张才是自己的。大家一个个把签抽走,全是空白,最后,仅剩了第一张和最后一张,两张都写着?有?字,班长这个铁杆的电影迷和倒数第二位同学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票。班长并没有刻意作弊,但却利用了一个小小的心理战术。虽然事后,大家颇有不服,但都是学心理的,看看班长能如此活学活用,倒也无话可说了。
班长利用的心理战术在心理学上被称做?三分之一效应?。拿抽签一事来说,虽然大家觉得每一张签的?中彩率?都差不多,但对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大家在心里都会有一点儿抗拒,总认为不可能那么巧,两张票只好落在了最后和最前!于是在没有特殊提示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从中间随手抽一张的?获奖率?要大一些,而大家的这一心理恰恰被班长利用。
其实在生活中,?三分之一效应?起作用的地方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顾客对于店铺的选择。设想在一条商业街上,有一排服务质量相差无几的店铺,你来估摸一下哪一个店铺生意更好一些呢?也许你会认为是第一家,因为它可以截住顾客。实际上,当顾客走进一条商业街的时候,通常是不可能在第一家店铺成交的,他总认为前方有更合适的。那会不会是最后一家呢?通常情况下也不会,因为一旦前方没有了可供选择的店铺,顾客会产生一种后悔心理,觉得前边看过的似乎更好一些。如果这条街是一眼看到头的,通常情况下,分别处于街道两头三分之一位置的店铺更容易被选中。
;
人类难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应”是:鸟笼逻辑、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霍桑效应、习得性无助实验、证人的记忆、罗森塔尔效应和虚假同感偏差。
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它的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责任分散效应:事情不管是真是假,只要人们愿意相信,那明明是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晕轮效应,人际交往中,人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认知的障碍。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以点代面;第二,它把 "并无" 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霍桑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又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由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证人的记忆效应: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
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虚假同感偏差: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1)当外部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最近微博热搜,引来一片阎空民的嚎叫。这个题目叫做:
#我的三观取决于反派的五官#
当你看的时候,评论区看起来像是齐飞的骚话和真情的奇观。所有反派的表白,让人面红耳赤,瞠目结舌。
其实“颜即正义”并不仅仅存在于虚拟作品中。这也是一个全球现象。
比如前一阵子红的高颜值酒托,一张清纯的通缉令让吃瓜群众感叹“做个美女,却做个贼”:
比如美国有个罪犯出狱后当了模特,因为警察局公布的照片太帅了。他成功牵手白并登上纽约时装周。
比如《一公升的眼泪》主演的日本女演员泽尻绘里香涉毒被抓,而围观群众的关注点居然是现场拍到Erika姐姐的美照.
“太帅了”,“就像电影的最后一幕”
在美女面前,三观很容易被破坏。
人的本质真的是情色吗?
Emmmm.是,也不是。
一方面,颜值高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确实会带来一些好处。早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丹尼尔哈默麦什就发现:
长得好看,就比别人多赚10-12%的钱;
长得好看的孩子受父母惩罚和遭受同伴暴力的可能性较小(Langloiset等人,2000);
长相有吸引力的被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几种)往往会被从轻判决,甚至无罪释放,或者会打赢官司,获得更高的赔偿(DownsLyons,1991)。
说了这么多,你怎么敢活得不美?
号码
看脸远不是“颜值决定一切”这么简单。即使是“看脸”,背后也有复杂的机制。
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机制。本质上,人类是否都“爱美”?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确实更喜欢那些价值更高的。研究表明,即使婴儿出生时也偏爱成人眼中的漂亮脸蛋(Langloiset等人,1987)。举个栗子来说:
告诉我你选哪个!
但是人类爱美,除了出于我们对美的追求,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人们对外表的吸引力有一种刻板印象:
“美是好的”
(漂亮的就是好的)
就像童话里写的,所有的好公主都是美丽的,所有的邪恶女巫都是丑陋的。经过我们大脑的运算,最终得出“所有外表美丽的仙女,所有外表丑陋的老巫婆”的结论。例如.
凶残的容嬷嬷是典型的反派,而温柔纯洁的魏紫则是善良的象征。布莱克李明启先生没有任何意思。
因为这种认知是内化的,所以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漂亮的人“更聪明、更友好、更开朗、更自信”(G.R.AdamsHouston,1975;伊格尔里,阿什莫尔,马基贾尼,隆戈,1991;费恩戈尔德,1992年a).
综上所述,人们对外貌出众者的评价往往高于普通人。
但是!不要沮丧!颜值并不是我们“看脸”时最重要的标准。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群人中,我们觉得比较“顺眼”的,不一定是五官最好的那个。
发现虽然我们对身材和着装的偏好与社会文化、时代等因素有关,但奇怪的是,当我们“看脸”的时候,全世界人的审美却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
觉得大家看着都比较顺眼的人,几乎是同一批人。
如果这种顺眼不是由颜值决定的,甚至不是由文化决定的,我们凭什么做出判断?
它是.面孔。
真的不是我们在搞玄学。研究表明,人们似乎有一套不变的判断外貌的标准,他们自然会偏爱某些面部特征。例如:
女性化的脸,诱人向上!(佩雷特等人,1998年)
我们会觉得ta更温暖,不那么咄咄逼人,更合作,甚至更真诚(不说男性化的长相不好)。
孩子的脸,诱人起来!(坎宁安等人,1986年)
我们会觉得ta本质上也一定像个宝宝。——诚实、友善、天真、可爱(但同时也可能觉得幼稚、难以负责)。
要有女人味,要可爱。这样,最吸引人的外观应该是.
你好,人类,你在找我吗,喵?
嗯,也就是说,某些“脸”比较好看的人,因为——。
潜意识里,我们认为ta有
我们喜欢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吸引人的喜欢,不同的“脸”会给人不同的印象。在下面的数字拼图中:
中间是随机生成的中性脸;
在脸的左边,我有一对不怎么聪明的儿子;
越向右看,看起来越聪明。
这样,在面值相当的情况下,即使是细微的差异也会影响我们“看脸”后的判断。这些判断随后会影响人的“命运”(RevertWalker,2014;Bonnefon等人,2006年):
公司看起来越强大,越有可能成为CEO,拿高薪;
军队里的候补军官看起来越厉害,将来可能得到的军衔就越高;
看起来,诚实的人更容易获得信任,借钱,甚至避免坐牢。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3354。
这种印象可能具有欺骗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知道看脸的结论不一定准确,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研究表明,人们只需要40毫秒就能对他人的性格做出快速判断。——相当于眨眼时间的十分之一(威利斯托多洛夫,2006)。
看到对方脸的那一刻,心里就已经预设好了对方的性格。这是我们的本能,可以大大减少我们在认识新人时的不确定感。
但这种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入手,从而得到整体印象,以偏概全,这也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光环效应。
受这些不准确认知的影响,我们可能会挑错人,选错路。
更可怕的是,在关键时刻,我们通常会感受到更强烈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越是不能犯错,我们越容易犯错。
比如,因为一个人看起来值得信任,所以很容易相信ta说的话;或者因为一个人长得好看,就觉得ta道德高尚。在人生的一些重要决策中,这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打击。
所以,平时只要露个脸就可以了。在被外表欺骗的道路上,认真就会输。
那么,如何避免“脸控”呢?
首先要保持开放的态度。
我们在预设一个人的性格时,会不自觉地用相应的方式和ta交流,直到把对方塑造成这样的人。
也就是说,我们看不到那些不符合预期的部分,最后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叫做确认错误。
我们可能会.
因此,当我们遇到新的人时,我们会抱着开放和中立的态度。相反,我们可能会感到惊喜。
另外,还有一个更简单粗暴但有用的方法,就是——。
连脸都不看。
在与人打交道时,如果你要做重要的决定,那么,首先尽可能多的收集其他信息,然后看你的脸色。
毕竟,如果我们在看脸之前心里就有了“谱”,自然就能把“被脸控制”的风险降到最低。
最后,再清楚不过了:
看脸是我们的一种本能,很难克服。
但是它带来的偏见可能会主导我们的判断,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所以,虽然有些老套,但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
不要以封面来判断一本书。
外表再漂亮,也不能粉饰性格上的缺点。而某些方面带来的优势也会在时间的作用下显现出它的本来面目。
祝我们都能穿透虚假的表象,遇到一些真正可爱的人~
参考资料:
Bonnefon,J.F.Hilton,D.J.Molina,D.(2006)。一个不成功的企业家的肖像作为一个错误校准的思想家:利润减少的企业是由过于自信的所有者经营的。未出版的手稿,CNRS,图卢兹。
坎宁安先生(1986年)。身体吸引力中的身体测量:女性面部美容的社会生物学准实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50卷5期,925页。
唐斯,里昂,下午(1991年)。对实践性和最初法律判断之间联系的自然观察。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通报,17(5),541547。
伊格利,A.H.阿什莫尔,R.D.马基贾尼,M.G.隆戈,L.C.(1991年)。漂亮的东西是好的,但是:对身体吸引力刻板印象研究的荟萃分析综述。心理通报,110(1),109。
费恩戈尔德(1994年)。人格的性别差异:一项荟萃分析。心理通报,116(3),429。
f。朗罗伊、f。弗里斯顿、M.H。拉杜塞尔(2000年)。非临床人群中强迫侵入性思维和焦虑的异同:研究2。行为研究和治疗,38(2),175-189。
朗罗伊J.H.罗格曼洛杉矶,凯西R.J.里特J.M.里泽-丹纳洛杉矶,詹金斯,V.Y.(1987).婴儿对漂亮面孔的偏好:星形的雏形?发展心理学,23卷3期,363页。
加利福尼亚州托多洛夫市奥利沃拉(2010年)。100毫秒内当选:基于外貌的选举和投票。非言语行为杂志,34卷2期,83-110页。
佩雷特D.I.李K.J.彭顿-沃阿克,我,罗兰,d.吉川,s.伯特,D.M,赤松,S.(1998).性别差异对面部吸引力的影响。自然,394(6696),884。
回复,T.K.沃克,洛杉矶(2014年年)。外表吸引力和社会地位。社会学比较,8(3),313-323。
威利斯,j.托多洛夫,A.(2006).对一张脸曝光100毫秒后的第一印象。心理科学,17卷七期,第592-598页。
《外貌心理学》作者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指出该领域研究者所面临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该领域新的研究框架,探索被其外表所困扰的个体所经历的心理忧虑、需求和困难。作者也探讨有外表缺陷和没有外表缺陷个体对外表产生忧虑的心理原因,包括不同的认知因素、社会支持的影响、外表在自尊中的作用以及社会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作者检验了目前相关的支持和干预手段,同时提出更为有效的干预手段和支持机制,包括学习干预、专家心理社会支持和健康组织和媒体的潜在作用。最后作者对未来的挑战做了展望,包括计算机模拟人像技术所创造完美形象对外表判断标准的影响,以及与健康有关的技术,如基因工程和面部移植手术等等。《外貌心理学》主要面向对心理学专业学生、健康和临床心理学研究者、健康专业人员以及对外表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91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