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记者从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了解到,自杀前,主动打电话到该中心求助的人员2007年至今仅有1453例。心理危机干预专家表示,自杀未遂的人短期内再次有自杀行动的几率极高;而这些喊着“想死”的人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当他们心中的苦恼和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真的会突然就自寻短见。
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心理援助热线组对2007年11月至2014年8月的66802例心理热线进行统计,其中因自杀来电的只有1453例。统计显示,有自杀意念的1240例,占85.3%,有自杀计划的100例,占6.9%,自杀未遂有113例,占7.8%。
而广州市疾控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广州市自杀死亡人数有383例,其中男性232例,女性151例,分别占两性死亡病例的0.78%和0.7%。“以上是不包括自杀未遂或者有自杀意念的人群。可见,有自杀倾向且愿意求助的人非常少。”广州市脑科医院主任医师、医务科科长郭建雄指出,自杀前打电话前来求助的人,心理健康导致的有527例,占36.3%,其次是因婚恋问题自杀的332例,占22.8%,而精神疾病的有261例,占18%。“精神疾病的人自杀咨询一般是由亲友打过来求助的。”
统计显示,男性的自杀倾向比女性要高,分别占比为男性占50.8%、女性占49.2%;学历程度越高且无业的人员自杀程度越高。在处理方法方面,对这些来电者开展了危机干预并在事后分三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回访。
郭建雄表示,有心理疾病、物质依赖和重症精神病患者居广州自杀人群的前三位。他指出,重症精神病患者自杀一般出现在发作时,而像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患者自杀时机难掌握,一般短的在患病一两个月内出现,长的在达十年以后才出现的都有。
广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陈超其指出,非重症精神病患者自杀一般都有“信号”,如失眠、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生活不如意,近期丧失了一些挚爱的东西;无法承受病痛折磨;性格突然改变,变得懒散、狂躁等等。
郭建雄提醒,对自杀群体的关爱,不能因为自杀行为结束后而终止。他强调,每一位有过自杀经历的病例,无论是大伤小伤,都应该住院进行心理治疗和监控。“一般自杀未遂后短短的几天内,当事人还会有再次自杀的强烈愿望,他们还会再次尝试。”
从小被父亲否定 卡奴欠债欲轻生
“我觉得我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了,没有什么值得我去留恋的了。月底拿了这个月的工资,过上几天好生活、吃好玩好,然后就自杀。”就在上个月,心理咨询师官永雄曾接听了小a、一个有自杀倾向求助者打来的电话。
随着双方交谈的深入,官永雄发现小a大学毕业之后,一直没有能够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于是就这样一边临时做着一边继续寻找工作,到现在也只能做一份月收入两三千元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地增大。之前由于透支了信用卡,催款电话让小a绝望。
经了解,原来,小a的父亲从小到大对小a都是持否定态度,不管来访者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在父亲眼中言语中,小a是一个很差的,一事无成的人。
官永雄表示,小a明显是一个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本应该是给予自己生命最大力量的家庭支持,但是在这个时候却丝毫起不了任何作用,因为这个维持生命的力量已经被人为中断了,是父亲不断地贬低和责骂让小a对家庭支持失去了信心,甚至让小a对父亲心生怨恨,对家庭支持产生了排斥。“亲情、家庭本应该是其把生命坚持下去的最大力量来源,却因为养育中言语行为的不当,产生了强大的反作用,这也是小a坚决要选择自杀这个方式的原因。”
此后,官永雄定期与小a进行了电话回访,并为其提供心理疏导。在无法明确提供的帮助是否行之有效的情况下,官永雄特意将情况报备给了警方,提请警方留意。
学历高只指某个人有一些专业知识。它不应该作为一个门槛来呈现,征婚交友是人与人之间感性需求,没有标准没有定律的。在高收入群体中,以50岁以下的人居多,占了总体的90.5%。30岁以下的占24.9%,30到40岁的占30.6%,40到50岁的人占35%。从各个年龄组的收入来看,30到40岁组挣得最多,月人均收入达到8264元,其次是40到50岁组,月人均收入7656元,这两个年龄组占群体的65.6%。50岁以下的人是这个群体的生力军,他们集年龄、学识、业务专长诸多优势于一身。其中,40岁以下的知识含量最高;高层管理人才最多的是41到50岁的年龄组;科技含量最高的是30岁以下的年龄组。硕士及以上高学历者的收入在高收入人群中排名第一,月人均收入达到11731元,本科学历者收入位居第二。从高收入群体学历构成来看,大专以上高学历者占总数的61%,其中大本29.8%,硕士及以上占3.6%,高中(中专)学历占33.1%,初中及小学低学历所占比重均较低。男性占绝大多数,收入高于女性北京的高收入群体中,绝大部分为男性,占73%,女性仅占27%。从男女高收入者的具体职业及学历情况看,双方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方面均不相上下,但是收入却有差距,男性月人均收入为7707元,女性为6714元,两者的差额达到993元。从高收入人群的职业排行中,位居榜首的是私营企业经营者,月收入达14984元。其余,依次是股份制单位负责人、事业单位负责人、三资企业中方高级管理者、国有企业负责人。“知识+人才=资本”,集学识、专业技能、商业头脑于一身的专业人员成为高收入群体中最抢眼的一族。以法律专业人员为例,月人均收入达到14333元,仅次于私营企业主,IT产业、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高新技术产业的从业者的收入也在增加。收入最高的前20种职业排行为:私营企业经营者、法律专业人员、股份制企业负责人、导游、演员、职业股民、个体经营者、影视制作人员、大中小学教师、其他自由职业者、事业单位负责人、证券业务人员、三资企业中方高级职员、IT行业从业者、卫生专业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购销人员、新闻出版文化工作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自由撰稿人。女性网民成为网络购物的活跃人群,在网购用户中的份额已超过男性占比,并逐步增大。另外,网购用户年龄大多集中在18~30岁,月收入集中在1000~3000元,并且以企业白领和学生为主。网购大额产品的用户中,男性多于女性;收入更高的用户,网购金额和频率更高;30~40岁的网民,在各年龄段的用户中网络购物频率和金额最高。口碑营销和搜索营销是拓展网络购物市场最有效的工具。48.7%的网民是通过亲朋好友推荐知晓购物网站的,用户在网购决策时最关注的外部信息是网上买家评论(43.3%)。在用户浏览商品时,使用通用搜索引擎和站内搜索商品的用户占比分别为27.1%和20.6%。手机支付在网购市场的发展初现端倪,使用电子支付的网购用户中手机支付使用率已达10.3%。市场研究机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此前做的一项针对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哈尔滨、西安、成都8城市普通居民进行的关于网上购物的调查结果显示:7.2%的城市居民具有明确的网购意向,而在教育水平、收入和年龄分布上,这7.2%的网购人群又呈现“两中、一低”的显著特征。该项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共获得1419名有效样本,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1.63%。网购人群素描之一:中高学历最积极。本次调查显示,在未来一年有网购意向的人群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高学历者占据绝对优势,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和本科学历者分别占到此类人群的36.6%、33.3%和19.6%;与之对应,在非网购人群中则是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据了近半。可见,由于受教育水平不同而形成的上网技能障碍已经成为划分“网购”与“非网购”人群的天然界限。网购人群素描之二:中等收入是主力。与未来一年非网购人群相比,网购人群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其中35.9%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者所占比例更是达到了73.9%;而在非网购人群中则是低收入人群占据主导,无收入和1000千元以下收入者占到了51.1%,月收入2000元以上者只占11.9%。网购意愿与收入水平挂钩,显示一定的经济实力已成为网购的先决条件。网购人群素描之三:“80后”们兴致高。从年龄分布看,“80后”的年轻人对于网购的兴致最高,约占未来一年网购人群的34.6%,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段人群在网购群体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低;在非网购人群中则是50岁以上者最多,所占比重接近3成。在当今国内网购人群中正可谓“知天命”者却不领潮流,年轻人凭借对新生事物的高接受能力对网购这一新兴消费方式的介入水平远高于年长者。1、大学生,年轻人2、白领人群(平时上班,面对电脑时间长,逛街时少)3、一些在当地买不到的东西,很多人选择网上购买。这些都比较多,其中以女性最多。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张PPT,据说是北大教授关于大学生自杀危机的小范围调查:
在出现自杀危机的大学生中,父母职业为教师的竟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医护、公务员等对知识要求较高的体制内群体。
更科学的调查还有齐凯教授于2017年曾发表过题为《大学生自杀相关行为与不同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课题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省芜湖地区八所高校总计4585名大学生进行样本分析,得出下图结果:
其中,父亲为教师、医务人员和公务员这三类职业的大学生共计322人,自杀实施共4人,大约每80个人就有一个出现过自杀实施行为。
父亲职业为工人的大学生共计1150人,自杀实施也是4人,大约每287个人仅有一个出现过自杀实施行为。
前者的发生率是后者的三倍之多。
母亲为教师、医务人员和公务员这三类职业的共计255人,自杀实施共5人,大约每51个人就有一个出现过自杀实施行为。
母亲职业为工人的大学生共计644人,自杀实施仅1人,大约每六百多人仅有一个出现过自杀实施行为。
前者的发生率是后者的十二倍之多。
人民教师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却频频触发心理问题?在这些孩子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父母越有知识,孩子越爱自杀?
该论文作者齐凯教授认为:
大学生自杀行为与「家庭的知识性」和「控制性」呈正相关关系;
有自杀行为产生的大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方式大都较为专制;
并且父母学历大都在本科及以上的较高层次。
其中,「控制性」相对外显,我们比较容易理解。
教师等群体因其职业的特殊性,长期习惯于权威的角色,认为自己拥有对书本知识甚至其它人生知识的解释权和教导权。
习惯使然容易把工作上的那一套带回家中,在教养方式上会比较独断专制,其子女稳居自杀排行榜前三名也就不足为奇。
「控制性」剥夺了孩子的生命价值感,忽视了其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严重危害孩子心理健康。
但另一个正相关因素——「知识性」,因其本身的光环,且错综复杂地与其他因素纠缠在一起,反而不易被人觉察。
从2005年初陷入抑郁深渊,到2014年彻底走出,我经历了十年抑郁的心路历程,见证了由此带来的所有生活变化。
回顾这十年,自杀的念头曾经如影随形。一边是自杀的冲动,一边是艰难地用理性抵抗这个冲动。但无论多么艰难,我最终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而且越来越平静,越来越自信。今天,我想把我的经验分享给朋友们。
十年间,我没有求助过药物及医师。我是幸运的,挺了过来,但我仍建议病友们应该及时求助专业治疗,如果有条件的话。因为很多人不一定会像我这样幸运。
第一阶段:“不甘心”让我没去自杀
2005年初,我发现自己得了抑郁症,那年读高一。
后来反思,我患病原因是有很强的内罚心理,对自己太过苛刻。学业方面达不到目标,就不断自责、攻击自己,最终抑郁。
曾经有过很多次自杀的冲动。有时候失眠到半夜,一个人站到楼道的窗户边,很想纵身跳下去。很想,很多次。
为什么没去实施?就是因为特不甘心。抑郁之前,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有很强的使命感,我不甘心就这么死了,害怕家人为此伤心一生。
第二阶段:苟活也要活下去
我自认为意志力还是挺强的,积极自学心理学,自我开导。但这种方式进步极为缓慢,很快我就失去了耐心,内心更加狂躁不安。我变本加厉地自我谴责,自我攻击,抑郁症状不断恶化。
那段时间感觉浑身是病,还会梦到鬼神,甚至出现被害妄想。加之家庭出现一些变故,我归因为自己,于是更加痛苦。
有段时间,我常想: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连累亲人跟着遭殃?我死了会不会就好了?
这个念头让我很恐惧,但我还是不想放弃。我对自己说,在迈出最后一步前,再努力找找活下去的理由。我这样说服自己:如果我死了,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吗?只要不能百分之百证明我的死对这个世界有利,我就不能不明不白地死去。
这个念头让我苟活了下来,但是昔日的那种使命感已经荡然无存。
好在三晃两晃,到了高三。我想高考一定会翻身!高考结束,一切都会好!
第三阶段:不自杀是个底线
经过前两波打击,我变得谨慎了许多。我害怕高考失败让自己再遭重创,所以不敢把生死系于结局,悄悄调低了心理预期。
刚进大学,精神松弛了一些,然而抑郁症状更加凸显。整天头痛,迷迷糊糊,视线模糊,耳鸣不休,自杀的念头天天会有。
那个阶段其实已经比较理智,知道那些自杀念头只是抑郁症状,已经无关我人生的意义等宏大主题。即便如此,仍然很痛苦。
我经常想,我已经很难拥有正常人的生活了:学业没有进展;对未来很恐惧;不敢正常谈恋爱;甚至不知道能不能一直克制住自杀的冲动——那么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活下去的底线,而且从此再没有动摇过:我活下去最大的目的,就是想看看抑郁症是怎么把我折磨死的,所以绝对不自杀,哪怕抑郁一辈子。
从这时起,我把活着的意义调整为和抑郁症对抗。这是积极还是消极?不知道。但无论如何,此后我再没有认真地想过自杀。即使偶尔出现念头,也大都一闪而过。
这个时期,我已经能够接受抑郁的现实了。我把痛苦当成生活的本身,知道这就是我的生存模式,无关人生价值。我习惯了这种体验。
第四阶段:再难也要积极生活
就这样,我一天天活了下去;而且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好了起来。
欣喜中,我急于回归正常生活。很少有同学知道我有抑郁症,我尽量按一个正常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也渴望甜美的爱情。
可是我很难正常处理感情生活,犹豫不决。见到心仪的女生就喜欢,喜欢就亲近接触,感觉对方冷淡就狂躁、远离,冷静下来又亲近……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给自己和对方制造了许多的痛苦。
我知道不应该如此,可无法控制。这让我内心极其纠结,更加自责。
好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积极的户外活动排解了大部分压力。只要有时间就去爬山、跑步、远途骑行,让自己始终处在一个忙碌状态。只要身体在动,脑袋就会少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
第五阶段:发自内心悦纳自己
大学的外部压力毕竟比中学要小很多。我利用这段宝贵时期,很大程度上修复了内心创伤。脑袋由最初的麻木变成搔痒,再到单纯的疼痛,我清醒地知道自己在改善。
毕业前夕,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又让自杀的念头攻击我。我告诉自己,放弃不切实际的目标,接受平凡乃至平庸的生活方式。只要能过上正常人生活,对我就是成功。
慢慢地,我能接受残缺的人生。学会自嘲,看轻一切与生死关系不大的事情。
慢慢地,从内心学会悦纳自己。不管在生活中遇到好事还是坏事,我都会从有趣的角度来看待,好比面对一出戏;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过错,我都能宽容自己。
慢慢地,我放弃了很多曾经执着的目标:读研、学术发展;放弃了在感情中挣扎;也劝服自己接受更平凡的人生。
第六阶段:还是要有一些追求
接受平凡,不代表向平庸屈服。
心态转好的过程中,又给自己设定一些目标。2012年,我骑行4个月环游全国,逐渐找回了丢失了十年左右的信心。对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不顺看得更淡。
到了2014年,感觉整个状态回归到十几年前未抑郁时期,思路变得清晰,对未来有信心,心情总很愉快,烦恼的事情从不过夜。
2014年至今,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劲。如今我正在横穿中国,从黑龙江黑瞎子岛去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一路骑行。过去的十年丢掉了太多太多,我想拼命用这种方式,打捞一些回来。
如果很不幸,你也深陷抑郁中,最好及时就医,早日康复,不必像我一样这么辛苦;但如果不得已要辛苦承受,也希望你能坚持,总会有云开雾散的一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87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多数癌症病人需要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