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为何某些场景会似曾相识?(为什么有些现实场景总觉得似曾相识?)

妙手生春 2023-07-03 22:26:28

前世今生?

我猜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一种现象——觉得某个场景、某样物体、某个人似曾相识——我以前肯定见过一样的。法国单词“déjà vu”(既视感)也因这种奇妙的感受而由一个普通单词升格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并传遍世界。

在“déjà vu”之谜被揭开之前,它一直都被当作人存在前世今生的“有力证据”之一——你明明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怎么可能对它感到熟悉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你上辈子来过。直到2002年,这一“神秘现象”才有了最终的解释,令神秘主义者失望的是,它并非是什么“前世留存的记忆”,只是我们的大脑出了点岔子而已。

我们的大脑有个专门用来分辨人所感知到的场景是否是熟悉的区域,这块位于我们耳朵上方,仅有榛子大小的区域被称为“嗅周皮层”,当我们遇到新鲜事物时,它就会发出指令,标记这一事物为“新”,并把这一事物的信息存储在附近的叫做“内嗅皮层”的意识区,以便再遇见它们时我们能感知到它是“我们见过的”。

而一旦嗅周皮层的功能暂时失灵,我们就会对任何一样东西生出熟悉的感觉,无论我们是否见过——因为我们的大脑欺骗了自己,它没法告诉你那个玩意是“新”的。

好吧,我知道依然有人固执地认为自己拥有“前世记忆”,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给自己做过催眠并录了音作为证据——但那证据真的可靠吗?

不久前,一群荷兰心理学家为了验证这些所谓“前世记忆”的可靠性,找来了13位坚持认为自己拥有前世记忆,以及另13位完全不信有“前世记忆”这回事的人做了个有趣的实验——给他们看40组名字,并大声念出来,然后在两小时后,给他们看另160组名字,这其中包括之前看过的名字、新出现的名字以及社会名人的名字,请他们分辨出哪些是之前念过的——实验的结果再次打击了那些“生命轮回”的信仰者——拥有“前世记忆”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把新名字和名人的名字误认为是曾经念过的名字,并且他们还对自己的“错误”相当地有把握。

事实上,那些似是而非的“前世记忆”,只不过是坏记性加上大脑的加工而生成的东西——每一个懂点儿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记忆是很容易被扭曲和重建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说谎说到自己都相信了”的缘故。

而如果你经常会产生“déjà vu”的感觉,那我劝你还是去做个脑部扫描为妙,因为临床研究显示,癫痫病人在发作之前常常会“déjà vu”。

但并不是每一样看上去是迷信的东西都是伪科学——比如说通过手指的长短来占卜。科学家们发现,无名指比食指长的人,数学能力会高一点,而两者等长的人,文字能力更好。

科学家们猜测,两者长度的比值很可能和胎儿发育时期母亲体内的荷尔蒙有关,同时,这一比值也和一个人的音乐天分、是否是左撇子等外在表现有关系——这可不是宿命论,而是货真价实的科学研究。高考时不知该报什么志愿?量量你手指的长度,就知道你更适合学什么!

为什么有些现实场景总觉得似曾相识?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在经历某件事情时,突然一阵恍惚感袭来,你觉得这件事在以前经历过,甚至能清楚地记得其中的细节,特别熟悉。

这种感觉我们称之为“既视感”,法语叫Déjà vu,指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也叫海马效应。

小时候,我们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时,可能以为自己拥有神奇的预知能力,或者是穿越了,不瞒你说,我当时就是这么觉得的。后来和别人交流,才发现原来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可见这是很普遍的。

那么,到底这是怎么产生的呢?

科学上的解释是这样的。调查表明,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我们容易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既视感”发生的概率就大。而由于人体在更年期和青春期时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情绪不太稳定,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就比较容易产生“既视感”。?

除此之外,文学和影视作品对既视感还有不一样的诠释。

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里都描写过既视感。从东野圭吾的《濒死之眼》,到轻小说《凉宫春日的暴走》,再到一大堆的优质电影和电视剧如《记忆碎片》、《盗梦空间》、《恐怖游轮》、《穆赫兰道》、《蝴蝶效应》、《即视感》、《全面回忆》、《黑镜》等,都对既视感有过自己的诠释。?

很多作品中认为,我们的宇宙存在着无数个平行空间,而既视感的出现则是当你所在的世界和其它平行世界所交叉造成的结果。当交叉结束时,既视感也就消失了。

也有作品认为,既视感是你和过去的自己互相轮回穿越的结果。比如凉宫春日的暴走中,她反复轮回长达一万多次。

所以,这个问题越想就越有意思了。科学和文学解释,你更喜欢哪种?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林霜降,欢迎关注公众号“空空笔记本”(ID:NQBook),获取超实用个人成长+科学育儿资料库。:)

为什么我总会感觉某个场景似曾相识?

这是Deja-vu现象(Deja-vu为法语词,读dé

vu)。中文翻译为“即视感”,指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
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根据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次经历。调查还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就其产生原因来说目前争论很大。一个世纪以前,分析家把“似曾相识”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但是现在心理学家提出,“似曾相识”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
心理学家还指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前世的记忆。或者,当身处了曾经看过电影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但脑子里还是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为什么人在第一次看见一个场景的时候却觉得似曾相识?

心理学解秘“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觉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的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据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

不过,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就是一种病态。知觉与记忆相互作用?
“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了解为何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得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行。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3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3个不同的空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很多类型。?


知识和感念的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同的记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可以追寻到半个世纪以前,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多发生在情绪不稳定时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

“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是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的记忆。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84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