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形成现代老年人的空巢孤独的原因跟以下因素有关:
1、因离退休而离开了工作单位和同事,从开放的大范围退缩到封闭的小圈子,原有的知识结构,技能训练能力,往往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2、与子女合不来。老年人与年青人的代沟有扩大趋势,老人固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为后生认可,由此而疏于代际交往,与子女分开生活。
3、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已经从“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分化出来,成为“两代同堂”或“小夫妻”型家庭结构,子女婚后大多离长辈而去,难得一聚。
4、好儿女志在四方,坏儿女嫌弃老人。大凡事业心强闯荡天下的子女,很少能厮守着老人,伴随父母。某些良心欠佳的子女,仅对父母的遗产和劳动力感兴趣,而对老人的生活、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全然不顾。
5、兴趣索然,自娱乏门。有不少老年人未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离开工作岗位后,除了吃饭睡觉,便是看电视、身心无所依托。
我认为孤独的老年人是容易沉迷于手机的,尽管一些老人有人照顾,这可能牵涉到陪伴质量的问题。如果家里人能够多关心老人,多陪陪他们,对于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肯定是有帮助的。
1、和文字内容相比,视频内容对老年人更加友好。
随着短视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智能机并且在智能机上花掉越来越多的时间。
使用智能手机,会给老年人一种自己跟上了时代的脚步的感觉。短视频给老年人打开了一扇窗户,他们可以通过一些短视频学习给子女做菜做饭的新方法,还可以了解国内外的新闻热点。通过播放短视频,他们也收获了一些乐趣。尤其是对于一些孤独的老年人而言,观看短视频似乎更好打发时间。
2、然而,使用智能手机,对于老年人而言,可能会弊多于利。
首先,老年人比较缺乏媒体素养,和年轻人相比更难区分发视频者的意图,上当受骗的可能性更高。
其次,使用智能手机时一般都是坐着或者躺着,久坐或者久躺对他们的健康也有不利影响。
第三,减少了社交时间,这个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参加社交是维系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部分。
3、一句“那我就成了孤独终身”
虽是情急下的夸张言语
,但也表明了
老人内心的情感孤独
。这也是很多老年人
尤其是空巢老人
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或许正因如此
他们才十分依赖“手机”
,期盼来自“手机”另一端的关怀,
怕失去的也不是微信号,
是与亲情的联系!
4、积极拥抱新科技,迎接新网络时代的老年人本来是值得鼓励的,但过度沉迷,其背后的健康危害、电诈风险等也显而易见。
老年人自己也应当认识到,要以更加健康有益的兴趣来排解寂寞、丰富生活,不要让自己成为被手机捆绑的“木偶”。毕竟,现实生活中的温暖与快乐才是切实可感的。
5、家有老人,子女不妨“常回家看看”,关心老人的生活状况和质量,也是精神赡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追问“老人沉迷玩手机怎么办”,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没有手机,老人应该怎么办?
综上所述,实际上,大多数老年人对于晚年生活还有一种更高的期待:与安享晚年相比,他们更希望能为家庭和子女发挥余热。为人子女,不仅应该体谅老人的良苦用心,而且有必要多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
(1)子女关心
对待空巢老人,光有社会重视还不够,关键是我们子女的关心与爱护。子孝父心宽,子女对待老人经济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保障,生活上给予照料,精神上给予慰藉,是心理救援的主要内容。
作为子女不但要尽好经济赡养的义务,更要重视精神赡养的义务。特别是长年在异地工作的子女,即使再忙,也应常回家看看,这对于空巢老人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救援。
(2)亲友帮忙
亲帮亲、邻帮邻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优良传统。我们主张与人为善、与邻为善,邻里间要从做好事出发,帮助空巢老人购物、买菜、扫地、抹桌,陪伴老人看电视、聊天、散步等,甚至于陪伴老人去看医生。
(3)心理自救
常言说得好:求人不如求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心理自救,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空巢老人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子女是父母的义务。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过分去依赖子女,父母会失去尊严,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造成小家庭的不和睦。
在人与人之间,我们应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对子女更应如此。我们要体谅他们培养下一代的劳累,各方面帮助他们一些,也是老年人最大的乐趣,千万不能以“我是生养你们的”为借口,要求回报,过分讲究享受。
另外,融入社会也很重要。离退休是人生一大转折,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正确定位。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发挥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快乐的要素。
上老年大学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应当广交朋友,互相关怀,喝茶聊天,结伴旅游,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总之,我们老年人更要自取其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1、怎样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1.1、每天坚持适量运动
每天必须坚持体育锻炼一个小时左右,结伴散步,简单易行,效果不错。运动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调整积极的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运动锻炼已经成为一个促进老年人心理适应能力的良好形式。
1.2、培养兴趣爱好
读书、写作、书法、绘画、摄影、弹琴、唱歌、舞蹈、拳术、棋艺、养花、种菜、垂钓、手工制作、饲养宠物……每一样都有学不完的知识技能,都能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绚丽多彩的世界。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做事业来做,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使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旺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
1.3、子女应该常与老人谈心
老人整日在家,活动范围小,又年老、体弱多病,加上对子女的牵挂和对往日好友的思念,内心常常不平静。精神上的这些苦恼、烦闷、忧虑需要向外渲泄,向人诉说。小辈如能抽时间常和老人谈心聊家常,能使老人的心理满足,同时也利于家庭气氛的和睦。
2、空巢老人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2.1、家庭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每个家庭有只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让他们感到压力极大,不得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就导致与老人聚少离多。老人深知子女的工作不易,宁愿选择自己生活来减轻子女负担。
2.2、个人因素
对于那些经济能够独立、身体较好的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分开住。另一方面,因为老人与现在居住环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不舍离开。这就促使空巢老人的逐渐增多。
3、如何提高老人幸福感
3.1、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人越上年纪越怕孤单,更希望身边有家人的陪伴。在工作之余多抽出些时间,让全家老少能其乐融融地围坐在桌旁,在精神上给予老人更多慰藉,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尽享天伦之乐。
3.2、时常组织家庭集体外出旅游。
不时地带上全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陪老人散心的同时还能加深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丰富老人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对精彩老年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老人孤独的原因是什么
1、退休老人
退休在家无所事事,生活落差使老人感到失落、空虚,不愿出门,不愿与人打交道,内心感到孤独难熬。
2、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既要干农活,又要干家务,还要带孙子,体力和精神上的压力都很大。遇到困难无人商量,生病了无人照料,时常感到孤独无助。
3、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在儿女分家另过或外出打工后,因家庭的冷清会感到阵阵孤独。尤其是失偶、失独、失能老人,精神上寂寞,生活上不便,身体上不适,让他们孤独感更重。
4、被冷落老人
有的老人虽与儿孙共同生活,但儿孙们各忙各的,较少对老人嘘寒问暖,更谈不上拉家常。让老人因被冷落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81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