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男子因为父母重病,与妻子离异导致产生了厌世情绪。三天进行了四次的自杀,最终还是死亡。自杀在生活中十分常见,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多人自杀呢?一起了解了解自杀者共有的心理特征。
男子3天自杀4次身亡
第一次自杀:吞12片安眠药
“警察快去找找,我弟弟要自杀!”17日21时许,大庆市公安局龙凤分局接到一个来自广东的报警,一男子称自己的弟弟王磊(化名)正要割腕自杀,“他说跟媳妇分了,不想活了,给我打电话道别。”敲王磊的房门,见无人回应便果断让服务员开门,只见一名男子跪倒在床边,地上有药盒,电脑桌上放着壁纸刀。
民警上前询问,男子正是王磊,“吃了一盒安眠药,大概12片……还要用刀割腕……”王磊已经语无伦次。民警叫来急救车,将王磊拉到大庆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经过一夜的救治,王磊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第二次自杀:吃药割腕一心求死
第二天18日9时57分,龙凤分局再次接到王磊哥哥的报警电话:“我弟弟又吃安眠药了,这回是24片,在三永湖附近。”社区六队民警范洪强立即赶到湖边查找,直到当晚17时许,才将昏迷的王磊找到,送医抢救后他再次逃离鬼门关。
第三次自杀:割腕自杀
19日8时许,龙凤分局接到报警,在澳龙小区有人割腕自杀。社区二队民警黄松棉、马勇刚立即赶到现场,发现一个男子躺在一栋楼门口,手腕上都是血,已经失去了知觉。
男子被送往大庆市第五医院,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随后,民警在该男子身上发现其身份证、离婚证和户口簿,正是连续自杀未果的王磊,他已经第三次逃离死神魔爪了。
第四次自杀:七楼一跃坠下当场身亡
然而,王磊很快再次出现在民警视线中,就在他第三次获救的当日18时许,龙凤分局再次接到报警,在龙一路一家诊所对面的七层楼顶,有人要跳楼。
社区三队民警张林、孙玉忠火速赶到现场,发现七层楼顶上有一名男子坐在上面。民警立即劝解,并请求消防部门支援。可惜的是,民警刚和消防部门沟通完,该男子便从楼上坠落,当场毙命。
经民警现场勘查确认,该男子就是连续自杀三次未果的王磊,楼顶还留有几个空酒瓶,王磊坠楼前有饮酒迹象,非他杀。经过民警调查得知,王磊今年34岁,家里还有重病的父母。
近期,因夫妻感情破裂,王磊和妻子离异,进而产生厌世情绪,且没有进行有效地排解,因此产生轻生念头,连续四次自杀。警方已联系到其家人,正在赶来处理后事。
自杀共有的心理特征
1.矛盾心态
死亡对自杀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决和满足。但死亡必竟是可怕的,自杀者一面想解脱,一方面又向他人求助。
2.偏差认知
企图自杀者的知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指对任何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周围的人肯定不喜欢我”。“概括化”指以偏概念,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常常使人过分偏注某项困难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法。比如“我考试作弊,我爸爸一定不会饶恕我,永远不再爱我”。“我有缺陷,别人都瞧不起我”,从而自暴自弃,自责自怨,自伤自毁。
3.冲动行为
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思考变得极其狭隘。
4.关系失调
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访径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
如何预防自杀心理的产生
1.心理危机干预门诊
为了减轻这些人的内心痛苦,给他们提供一个倾诉和相互交流的场所,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生活。为自杀未遂者和其它心理危机的个体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或者以参加小组讨论的形式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同时为精神疾病患者将提供药物治疗和其它心理治疗。门诊服务可以组建一个向自杀者的家人和朋友提供服务的支持小组,为更多的轻生者和亲友以及不同家庭却有着同样经历的人,提供心理支持,为来自不同地区、在这里将积压在心底的痛苦宣泄后使情绪得以舒缓。
2.拨打热线电话服务
热线电话服务是通过热线电话处理心理危机,包括对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干预。心理健康热线电话是公共卫生中处理心理危机的一种干预方式,目前在全国各省市的教育和卫生等系统都设立了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心理危机是由急性心理应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反应,心理应激事件包括个人的健康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家庭方面的恋爱婚姻问题、人际关系不良,家庭成员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分配,分居、离婚和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和家庭暴力等事件。
3.建立处理心理危机的应急队伍
当人们面临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时候,都会出现心理危机,例如公共卫生爆炸、火灾或其它突发事件。这些灾难事件会对人体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和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导致死亡或重伤。处理灾难后心理创伤需要一支快速反应的应急队伍,应该组织大学、医院和社区的社会学、心理学、预防医学和精神医学等专家,共同建立处理心理危机的应急队伍,随时待命为心理危机提供紧急服务。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分类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分类为“完全性自杀(CS)、自杀企图(SA)、自杀观念(SI)“Bowsell(1963)把自杀分为“自杀姿态、矛盾的自杀企图、严重的自杀企图、完全性自杀“.其他分类有:习俗性自杀、慢性自杀、疏忽性自杀、不完全放意性自杀、精神病性自杀等.根据自杀的结果,一般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三种形态.
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因其对自杀原因的解释和分类信受学者的重视.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一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这时往往导致自杀率的明显增高.涂尔干还依社会对个人关系及控制力的强弱,把自杀分为四种类型.
1.利他性自杀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屈原投身泪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姜女哭长城,殉夫自杀;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是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涂尔干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军队里这类自杀较多.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少.
2.自我性自杀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涂尔干认为这类自杀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发生机会较低.
3.失调性自杀
失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亲人死亡、失恋等,令人访惶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
4.宿命性自杀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
中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
情绪型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态所引起的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Durkheim,1897)提出有三种类型的自杀:
利己性自杀
利己性自杀是指因为不能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社会而有意识地自我毁灭;
失范性自杀
失范性自杀是指由于社会规范瓦解、个体无法忍受而用自杀来解脱;
利他性自杀
利他性自杀是指为了群体利益或某种信念而自杀。
不同的自杀者心理活动也是有所不同的,简单的来说一说一般他们的心理吧。
首先他的内心一定是承受不了现在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可能是认为活着更痛苦,所以才选择自杀这种情况。要知道生命每个人都很珍惜,如果有什么原因导致他进行资产,那肯定是遭受了外部的巨大压力才会造成的。他的内心一定是觉得死去更自由或者说不给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麻烦,自己能得以解脱了,所以才会这样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80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