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中国大多数人心理问题大都自己扛(从不迁怒别人有问题都是自己扛的星座)

佚名 2023-07-03 20:57:27

当前,压力不断增加,国人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郁闷”、“烦死了”等抱怨的话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中国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调查发现,三成城市人压力感非常强,朋友(46.4%)是人们遇到烦心事时的首选倾诉对象,家人(32.7%)和同事(12.1%)紧随其后。可见,有压力时人们更愿意与亲近的人一倒苦水。

倾诉本无可厚非,但“中国式倾诉”大多是抱怨、倒苦水。领导批评自己,很难受,回家抱怨;老公有外遇,极其愤怒,找朋友抱怨;项目进度慢,异常焦虑,找同事抱怨……

一代人都不会表达

有这样一个段子:美国孩子摔倒后哭了,母亲会让他自己站起来,说:“你长大后要保护妈妈的,这样不是男子汉。”日本孩子摔倒后哭了,母亲会告诉他摔倒的原因。中国孩子摔倒后哭了,母亲会使劲“痛打”地面,告诉孩子:“乖,不哭了,是地不对,妈妈帮你打它了。”

“这个段子反映我们从小就没学会表达。”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说。有压力,人的基本反应是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这需要表达和沟通。沟通不好,事情就无法解决,情绪得不到宣泄,就会产生抱怨。

我们父辈的成长年代讲究整齐划一,导致他们整体缺乏安全感,更不会表达内心的意见。久而久之,那代人不会建设性地表达,却学会了赞颂和批判,并成为集体潜意识。

他们生儿育女,有意无意地将这一“心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许多父母容不得批评,不懂得合理听取孩子的意见,对老师盲目相信或完全不信任,都反映出他们有效沟通的集体缺失,也是抱怨声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

心理问题大都自己扛

国人又不擅表达,忧虑、焦躁越积越多,就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教育部调查发现,6压力不断增加2.7%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民政部发现,81%的离婚夫妻有心理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现,61%的干部心理异常。

有了心理困扰,国人往往不寻求专业帮助。一项调查显示,26.1%的心理障碍者明确表示“不会看心理医生”;32.3%的人认为,找心理医生是宣泄情绪的渠道,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甚至有32.9%的人认为,心理医生就是江湖骗子。

有调查显示,中国自杀者生前寻求过专业帮助的不足7%。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江光荣说,中国人比西方人更不愿意寻求心理帮助,原因有3点:一是怕丢脸,二是觉得自己能搞定,三是担心咨询师帮不己。他还发现,女性更愿寻求心理帮助,70%以上的心理咨询来访者是女性。中国文化将女性定义为“柔弱的”,男性被定义为“刚强的”,家长也往往教育男孩子“不准哭,别像个女人”。儒家文化又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国人自古就提倡有心病自己扛。

遇到问题理性表达

江光荣说,许多来访者心里难受却只能自己扛,又不懂得该如何解决,很无助。如此现状让他很难过。“要包容,不要纵容。”孙时进说,“这些现象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必然过程。让一个社会重新学会表达和倾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有耐心,允许这个还不太成熟的社会犯一些错误。”

孙时进呼吁,对身边的小问题不要听之任之,要学会用理性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看法,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抱怨肯定会少一点。父母要理解和包容下一代的表达方式,不要再让自己不善表达的缺点传递给孩子。

江光荣呼吁,要培养国人的心理求助意识,需要记住两句话:1、人吃五谷杂粮会得病,同样也会有心理困扰,心理疾病并不丢人;2、有了心理困扰不一定非要自己扛。小感冒硬扛可能会扛成肺炎,心理困扰也一样,实在扛不下去时,还是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去哪里能获得正规的心理帮助。现在不少大学心理系都下设面向社会的心理咨询中心;综合性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病专科医院的临床心理科等也可以治疗心理障碍。

小贴士

如何迅速摆脱情绪低下的方法

之一:埋头锻炼

体育锻炼能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无数的研究证明,锻炼能释放内啡吠和血清素(令身体感到愉快的化学物质),能积极地影响你的心情。埋头体育锻炼不仅能释放出那些令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而且能很好地转移注意力。它能把注意力转移出低落的情绪,让你能做点什么来分散身体和大脑的注意。

之二:离开房间

改变一下环境。立刻就做。各种情况都会触发低落的情绪。这种情绪总是纠缠着你,在你身上留下印记。如果你呆在同一个环境中,它会不断地搔扰你,留在你的脑中挥之不去。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让自己接触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体会不同的感觉,就能轻易地把低落的情绪抛到脑后。

之三:发发牢骚,诉诉苦,嘀咕嘀咕

在为一些人上辅导课时,我能很清楚地看出他们是否心情不好。发现他们心情不好时,我就会说,“好了,给你们四分钟时间发发牢骚,诉诉苦,嘀咕嘀咕所有的烦恼。四分钟一到,就不准再发牢骚了,好吗?”于是,他们就尽情地发泄四分钟。

只需花几分钟时间做一下BMW(我是这么为它命名的),把一切烦恼发泄出来,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犹豫或思考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BMW时间就是要把一切烦恼都倒出来。往往在四分钟之前你会感到没精打采,而四分钟之后会开怀大笑。不管用哪种方法,你做到了,就会感觉轻松。

之四:让自己摆脱困境

心情不好是无法更改的事。有时,心情不好就顺其自然也很好。如果有些事情总是令你伤神费力,总是让你感到心情不好,那就说明你生活中的某件事情肯定做的不对。顺其自然的坏心情能引领你发现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感觉到的阴暗面。

你不必沉溺其中,但是任其发展能出人意外地令你解脱。心情好不好都是正常的心理状态,而当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它时,就可能真正了解到那是怎么回事。

之五:做件快乐的事情

你在心情不好时,很容易找到借口助长或加强低落的情绪。为什么呢?因为你想证实自己心情不好是有理由的,因此要想找办法证明它,做出合理的解释。

做点相反的事,打破这种习惯,别管这样做感觉会多么奇怪。去看场有趣的电影,演奏一曲最喜欢的歌曲,去当地公园散散步,或者在那家大咖啡馆喝杯咖啡,吃块馅饼。总之,面带微笑,做点令你感觉良好的事情,你的坏心情就会成为随风而去。

从不迁怒别人有问题都是自己扛的星座

有的人不如意或者是生气的时候,总是喜欢把火气发泄到别人的身上,觉得都是别人的错,从来不会从自身找问题。如果经常是这样迁怒的话,最后可能身边所有人都会离他们而去。但在十二星座中有这么几个人,他们从来不会迁怒别人,而是问题都自己解决。双子座:心态比较好双子座的性格一直都是比较乐观开朗的,平时要是遇到什么问题他们也不会跟别人那样大吵大闹的,非得把自己给撇清了。相反他们会很平和的看待遇到的问题,然后该努力去修补的就努力去做,不会迁怒别人亦不会折磨自己,而是默默选择把事情扛起来,重新做好。狮子座:自身反省狮子座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从来不会把火气发泄到别人身上,或者是说别人影响了他们,他们最懂得从自身找问题了。有些事情错了就是错了,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那也没办法,狮子座会认真的去寻找问题的所在,然后反思自己是哪里做得不好,然后再从头开始。天秤座:能够控制情绪天秤座是个控制力十分强大的人,也许别人遇到点事就会发飙,怒气值暴增。但是这种事放在天秤座身上却很少见到,因为他们总是能够及时的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让这些影响到别人,更不会说迁怒别人来让自己好过一点,他们留给别人的永远都是积极向上的一面。水瓶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水瓶座是个比较独立自主的人,他们不喜欢一遇到点问题就丢给别人,更不想要因为心情不好就迁怒别人,好像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水瓶座秉承的一点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扛,别人的关心是雪中送炭,但并不是必须的,更不要随便去伤害身边无辜的人。

现代人四大心理健康问题

现代人四大心理健康问题

现代人四大心理健康问题,我们身体的健康绝大多数也和心情有关,由于许多人压力大,疲惫,抵抗力也会相对较弱,直接会影响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健康问题很重要,下面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四大心理健康问题。

现代人四大心理健康问题1 如何判定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第一,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首先会有充分的安全感,对自己保有一定的信心,不为某些可能根本不会出现的事情而担惊受怕。

第二,对于自己的生活有美好的愿望,但这个愿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三,生活中其乐观开朗,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有数个关系不错的好友,有自己的朋友圈。

第四,研究指出,有健康心理的人一定是能够合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不会很容易动怒,不会总是冷酷,给人一种平和亲近的感觉。

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人有什么好处?

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类作为一种高智慧生物,其内心活动是非常生动且复杂的,稍有不甚,就有可能给人带来一定的伤害。

首先,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人们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人的正常生活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同时身体健康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另外,健康的心理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的顺利,也更加的快乐。很多人之所以生活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主要原因还是其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导致人无法很好的处理一些事情。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其实对于现代人而言,保持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合理适时的有效排解自身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科学研究证明,压力是导致现代人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引发原因,因此,人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爱好,同时懂得向他人倾诉自己的烦恼,切不可什么事都自己扛。

现代人四大心理健康问题2处于拖延期间、还未有紧张感来临的时候,拖延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暂时的放松、享受当下,与兴趣爱好共舞的好时光,拖延就是让人如此之沉迷。

可当今社会是快节奏,效率为王的社会,拖延误时误事,这种自我调节失败的苦果可不好受,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有序进行,拒绝拖延就成了提高效率,自我调节重启的必要程序。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拖延现象呢?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要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现在的80后、90后、00后身上较为常见,也是挺让人苦恼的。

我把常见的`拖延原因分为以下这三种,并附带着解决妙招。

01

第一种是目前面临任务难度大,结果可能不尽人意,就尽量把事情往后拖一拖。

中国老话说事缓则圆,这应该是此类拖延症患者内心拖延的真实写照了,本质就是一种逃避心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二,事情终将是要完成,越往后越不可收场,结果一塌糊涂后,这时候更要注意,很可能引起焦虑、自我厌弃等消极心理。

明确事情拖延带来的后果,对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强化自我认同感,使用激励政策对待自己,把自己的时间细分,精确到分钟去,划必做事项、紧要事项、应做事项,尽最大的努力去达成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战胜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恐惧。

02

第二种是时间观念较弱,生活中经常忘记时间流逝,沉醉于当下。这类拖延症患者,会因为时间概念较为模糊,工作任务经常性会延交、日常生活中也容易迟到,名副其实的迟到大王,对于拖延带来的影响,他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也最深受其害了。

建议时钟、手机时间提前15—20分钟,永远比实际上时间快,在工作生活、赴约提前完成,或者是提前到都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和美德,“早到三分光,晚到三分慌。

在这里还要给大家科普一下连续闹钟,五分钟想一次带来的危害,喜欢赖床贪睡、又担心自己起不来耽误上班或上学,我们都会选择多设几个闹钟,这种反反复复的惊醒再睡着,会导致慢性疲劳,闹钟响了一次立即起床是闹钟叫醒的正确打开方式。

03

第三种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并不急着把事情做完,先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完成,刷刷剧、看看小说,这些看起来都是在浪费时间的事情,在他们眼里都是在享受当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不是过度拖延,经常误事的情况下,算是工作与生活并存,个人爱好需求高于完成任务的状态而已。如果没能达到很好的平衡,那就看看接下来的小妙招吧。

—小妙招—

工作之外有生活,生活之外有工作,刷剧、打游戏等爱好,闲暇之余即可完成,任务有定时定期,有质量要求,你需要分配好时间,坚定地对这些较为有诱惑性的往后挪,如果没有这个自制力,可以借助一些帮助你提升专注力、能开启锁机模式的软件,例如番茄ToDo等,也可以在软件设置中打开防沉迷模式,现在很多软件都有这个功能。

拖延不是病,误事很能行。拒绝拖延,切莫在知道把事情往后推的结果还选择拖延,让时间苍白流逝,后悔懊恼追着你跑!

现在人们的压力大、心理问题很普遍吗?有什么影响?

小Q推荐:

当今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正成几何级增长。这篇文章分析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并为宝爸宝妈们提供了解决之道,希望宝爸宝妈们读后能有收获。

01

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过去有什么不一样?

90年代,问题在“外部”

90年代来做心理咨询的孩子中,比较常见的,还是一些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一个读初中的女生,经常在学校里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后来了解到,这个女孩从小没有母亲,爸爸又给她找了一个后母,后母生了儿子后,女孩的生存环境就更艰苦了。

他们家住房本来就非常挤,有了弟弟后,女孩子连睡觉的地方也没有了,做作业只能搬个凳子在门口做,房间里的小弟弟又经常吵闹不休。

所以这个女孩的愤怒是有原因的,让她愤怒的就是这个环境。没有亲生母亲,也没有让她安心的环境。

找到症结之后,就对他们全家进行治疗。当时,大家还是很尊重老师的,孩子的爸爸和后母也非常配合,对女孩多加重视,做功课就到附近的图书馆去做。

后来女孩子长大,做了一名护士,能够自食其力,家人和老师都相当满意。

90年代许多问题都是这样,外部问题解决了之后,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

2000年后,问题在“内心”

2000年以后来做咨询的孩子,多是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问题。

现在的家长,普遍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相对应的,孩子们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另一方面,现在孩子少了,很多还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高孤独感,使得他们从小思考力就很强。他们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义问题:

“人为什么要活着?”

这样一思考,麻烦就来了,抑郁了,因为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

最普遍的是学业上的焦虑,到了高三不好好学习,整天看小说,看手机。

还有抑郁、性别障碍等更为复杂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男孩子在家里穿着妈妈的丝袜、文胸躺在床上,女孩因为性别不认同而抑郁自杀等等。

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焦虑不堪:

以前来咨询的孩子,年龄最小也就是幼儿园大班,而现在连婴儿都来了。家长看到2岁的婴儿打人,就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也来咨询,这说明家长是有多焦虑呀。

独生子女,独特的一代

现今孩子的心理特点,绕不开独生子女问题。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基本上是六个大人爱一个孩子,集全家的财力和情感于一身。

他们见多识广,所以智商高;

他们不缺爱和物质,所以善良、有同情心;

他们从小受到尊重,所以讲求平等......

可以说,独生子女政策提高了国民素质。

然而,他们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

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四岁的孩子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对奶奶说:“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

但等到他十几岁了就会发现,他报不了这个恩,大人也并不需要他用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独生子女这一代还必须要过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50后这批人,信奉“好死不如赖活”,我们就像是一根草,哪怕被人踩在脚下,脚拿开了之后还能继续生长。但是90后不一样,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受到尊重,他们的要求不一样:

情愿不活,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严。

有些家长为了戒除孩子的网瘾,把孩子送到严格军事化管理的戒瘾学校。结果孩子出来之后,有从此躺在床上不说一句话的,有割脉自杀的,也有得精神病的。

学校的校长觉得很冤枉,以前70后都是这样管理的也都没出什么问题,现在为什么就不行了?

他们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

02

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怎样的家庭?

所有的孩子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问题了,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是解决不了孩子问题的。

好的家庭的共性

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一样的——家里没有一个人是控制欲很强的,夫妻两个人都比较成熟。(成熟跟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农民也可以很成熟)

成熟的主要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较独立,家庭里面各个成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难的时候就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但又不是彼此控制。

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健康。

举个例子

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去参加同学聚会。

成熟的妈妈会说:“注意安全啊,钱够吗?”“够!”然后这孩子就出去了。

——他在外面玩得很自由自在、很放松,他在同学面前也会让人感觉是一个很自然的人。因为他没有被控制住。

而控制欲强的妈妈会问:“和谁在一起?去几个人?什么活动?什么性质?你带多少钱?只能用多少钱……”

这样的孩子出去表现也是不一样的。玩到一半时,老妈又一会一个电话:“你在哪里?可以回来了吧,已经9点了,你不是说好9点吗?”

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在家里,其他人就会有压力,慢慢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孩子做作业的问题,家长去控制的话,孩子就学不会独立做作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不要去搅和在一起。如果搅在一起,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不做作业的,拖拖拉拉搞这搞那。

我所看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没有一个人控制欲很强的,每个人都相对独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

好的家庭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好的家庭的比例越来越低了。

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家庭结构的问题

一种是单亲家庭。不是说单亲的孩子就会成长不好。但是单亲的孩子家长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攻击诋毁另一方,这样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另一种就是老人过度参与孩子管教。四个大人管一个孩子,老人完全参与管教出来的孩子,个性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幼稚,不听人讲话,很容易发火。

因为他被高度聚焦了,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发火。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幼稚,不能换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结构,老人应该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个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

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应该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退出,交给孩子父母。老人如果分不清边界,就会出现很多矛盾。除了夫妻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矛盾,还会叠加外婆跟女婿,母亲跟女儿之间的矛盾。

夫妻关系的问题

夫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两个常年冷战,就是不离婚,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很多年前,一个做医生的妈妈带着儿子来咨询过我,她当时的状态就是跟丈夫分居,自己带着孩子生活,儿子一年级,成绩还不错。我当时关照她等孩子青春期时再来一次。

前些日子他们来了,孩子已经长得很高,读初二了。他妈妈就反映,孩子读书一直不错,可是到了初二就不行了,而且还出现了社交困难。

他们夫妻两个分居多年,既不和解,也不离婚。

我对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尽快改变婚姻状态。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状态,儿子会越来越糟。

那儿子自己也说希望父母离婚。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就像一直在等着第二只靴子掉下来,永远悬在那里太难受了!

必须让孩子感受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母亲,对生活充满热望拥抱生活的样子。

母亲必须要把自己给打理好。自己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改变,成绩也会上去。

亲子关系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里,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亲子之间,有的时候不是爱的问题,简直就是仇恨的问题,但是却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

举个母女关系的例子:

一个幼儿园园长的女儿,小学里总是第一名,到初一时来咨询,才发现已经精神分裂了,必须去医院治疗。

这女孩子的第一名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非常非常努力,废寝忘食地学习,因为她妈妈要求她一定要考前3名。原因就出在她妈妈的身上。

我对孩子的妈妈说,对孩子的这种极端要求是变态、是虐待。她竟哭了起来。

原来这位妈妈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她的出生并不受家人欢迎,因为他们所盼望的是儿子,她唯有通过考第一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视。而这种心理延续到了自己女儿的身上。

在中国,这种受到母亲排斥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得厌食症暴食症的女儿,背后都有一个排斥她的母亲。

女人是很难取得自我认同的,而且往往会把对自己的不认同传递给下一代。这跟我们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

还有父子关系出问题的:

儿子长大了,身高都超过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转变不过来。

原本是保护儿子,出自一种保护小生命的雄性动物的本能,但现在孩子大了,爸爸却不知该如何自处。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儿子不满意,处处挑剔,互相攻击,最后演变成了父子大战。

这与做母亲的在一旁没处理好也有关系。母子关系上出问题的,一般就表现在不让儿子长大,高度地控制。因为潜意识里有一种母以子为贵的想法。

而父女关系出问题的,一定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导致的。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说父亲的坏话,女儿就会攻击父亲。

家庭的灵魂是母亲

不是有个大别墅就可以称为“家”,破房子里有个妈才成其为“家”。一个母亲会影响三代。我做临床咨询多年的经验发现,所有的问题根子大多在母亲这里。

抓住母亲这个牛鼻子,就一抓一个准。因为在一般的家庭中,母亲只要没什么大问题,就会成为家庭的核心。

在处理家庭问题上,女人是有优越性的。因为男人的大脑更擅长逻辑思维,女人更善于感知别人的需求。

因此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女人更有优势。

未来的国家的领导人,肯定很多都会是女性,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是这样,母亲的地位很高,像红楼梦里的贾母一样。母亲一直是家庭教育的主力。

孩子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最特殊的,虽然孩子出生剪断了脐带,但他们的潜意识是完全连通的——所有的孩子都会为母亲牺牲。

我们有个误区,以为是母亲为孩子牺牲,其实孩子也会为母亲牺牲:如果母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整天骂骂咧咧情绪不好,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母亲过得不快乐、很痛苦,他马上就会把这种情绪背在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母亲才会生活得不幸福。

每个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都是家庭教育给的。

比如妈妈教育孩子茶杯必须放在桌上,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会责骂,那么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这个是顺从,顺从了母亲的意志,顺从就会逐渐发展成认同。

比如孩子上小学后请同学到家里玩,同学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会叫同学把茶杯拿起来,不要放在地板上——这个就是认同。

等到孩子长大了,妈妈老年痴呆了,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会让妈妈把茶杯拿起来放好——这就完全内化了。

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实际上是家长给的。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03

不同年龄的教养秘诀

关于孩子的长期教育,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则:

0到3岁,每时每刻关注他。

这个阶段是安全感确立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满足,一生都会有缺憾。

在这个时期,妈妈比较重要,如果妈妈是上班族,那么下班一定马上回家,高跟皮鞋就不要穿了,应酬也别出去了,妈妈就算蓬头垢面都无所谓。

因为孩子0到3岁的时候,你要每时每刻陪伴他,就算每天对他讲100遍我爱你,他也不会嫌多。

3到6岁,诚心诚意陪伴他。

做到诚心诚意很重要。这个时候爸爸很关键,他可以做孩子的玩伴。因为3到6岁时,孩子的探索欲望正在形成。

如果有父亲这个老山羊在,孩子就不会怕了,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得到加强。反之,他就会胆怯懦弱退缩,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受到抑制。

6到12岁,真真切切喜欢他。

6到12岁的儿童期,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真的喜欢他。

因为儿童进了学校以后,老师对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评价,他可能会在学校里受到一些负面的打击,或者觉得不如别人。

这时他就需要从家长眼里看到,你们不会讨厌他,不会不爱他。你要给他一个可靠的保证。

但是儿童阶段的孩子,比较容易招人烦,讲话颠三倒四,脾气也大,家长经常会不耐烦,而你必须要让他感觉到你很喜欢他,特别是他犯了错误后,要能站在他的情绪里理解他。

12岁以后,实实在在相信他。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如果你不相信他,那么他的行为会是很糟糕的,他永远也长不大。你只能相信他。

从一开始相信他10%,再到25%,再到相信50%,最后完全相信他,那样才能像个人。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后才会得到一个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如果做到这几句话,就是真正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教养问题答疑

1| 关于规矩

Q:孩子在幼儿园里挺守规矩,但是一到家里就不一样,完全不听话,感觉总是在探索家长的底线,我到底该严厉地打击呢,还是温和地对待?

A:对小孩的管理无非四种办法:奖励,惩罚,消退,训练。你应该在家里给小孩立规矩。

小孩子其实是喜欢有规矩的,他并不讨厌规矩。因为你没有规矩,所以他才不知道怎么做。比如说看电视,只允许每天看一集,你就要给他立这个规矩。

立规矩的原则在于合作性,必须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像不吃饭不睡觉这样的事就不可能。规矩就是你们家的法律。

法律写在纸上只是法律,你要变成法治。法治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民主,另一个就是程序公正。

民主,就是要先跟孩子谈。告诉他看动画片时间不能太长,长时间看就会很早得白内障。白内障是什么感觉呢,你给他戴一副眼镜,拿块蛋白往上一挡,孩子就明白了。

就这样把每天看一集的规则定下来。第二天,等孩子看完了电视,你就去跟他说:“一集看完了,妈妈来关电视机了”。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这就是程序公正。

哪怕孩子跳着脚哭闹半个小时也跟你没关系。等他吵完半个小时没声音了,你也一个字不多说。第三天,等孩子看完了电视,你继续去说“一集看完了,妈妈来关电视机了”。孩子也就不响了,因为知道哭闹没用。

再接下来,不用等你去,孩子自己就会叫“一集看完了,妈妈可以来关电视了”,这规矩就立起来了。

2| 关于兴趣

Q:关于孩子的兴趣班,比如学轮滑,一开始很感兴趣,学了几次就不想去了,还有坚持了快两年的跳舞,现在死活也不肯去了,这种情况怎么做规矩?孩子会不会养成什么事情都轻易放弃的习惯?

A:这种情况不能做规矩。家长们就是瞎担心,谈不上什么养成不坚持的习惯。实际上是孩子根本没发现他的兴趣。孩子是在成长过程当中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的,要到高中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一直跟高中老师说,高中教育成功与否,就是看这三年孩子是否发现了自己想要专注的领域。如果找到了,那这高中教育就成功了。只要他知道这一生可以投入在哪个领域,他高考都不会焦虑的。

比如说他要做医生,那么有医学院的大学很多,就算没考上一流的大学,他可以进二流的大学。因为是自己要学,跟被动去学的人不一样,他在大学里一定会学得很好,那就可以继续考到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也是一样的。

3| 关于抗挫折

Q: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A:抗挫折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一直要教育他要帮助别人,这样可以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要互相帮助,谁谁谁哭了,你要安慰他。谁没带伞,你就去帮他撑伞。

帮助别人的人,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很大,他就会懂得考虑别人的需求,也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自我的力量强大了,就能更好地面对挫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80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