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网友吐槽李白过分忽略杜甫,友人不重视友谊该怎么办

佚名 2023-07-03 20:24:34

很重视的友情对方却不看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知乎网友回答:大概就是杜甫对李白的感觉吧……杜甫一口气写了二十首诗送给李白,李白却只给杜甫写过两首诗。网友纷纷心疼杜甫,为杜甫抱不平,大呼李白太过分。确实如此重视一份感情,却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实在是蓝瘦香菇。虽然我们不需要别人回馈同种程度的“好”,但最起码不要让我们觉得都是自己是一厢情愿。

所有的事情并不是公平的,包括友谊也是。可能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委屈,但是想想,还是要学会经营才是重要的。

1、与她真诚沟通

当被亲人或朋友忽略时,你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告诉他们你现在的感觉很不开心。当然这并不是建议大家发脾气把对方大骂一顿诸如此类激烈的行动。而是我们可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和对方坐下来,面对面真诚沟通,表达自己的不满。

2、也许是你想太多

友情其实也不是功利性的,或许每个人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不一样吧。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好朋友跟另外一个人很亲密时都会感到很嫉妒,但这实在是没必要,你们是你们,她们是她们,只要她们之间不会影响到你们的关系,又何必在意那么多。

3、提高个人实力

你为什么会被人忽略?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得不到肯定?还是怎么样?如果一个人拥有强劲的实力,那任何人都无法忽视你。让自己多点实力,让大家注意到自己。

4、多点表达心声

沉默的人,很容易就被人忽略,如果我们总是不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心声或者表达意见,那么自然就会被别人忽略。而且很多时候不是朋友故意忽略我们,而是我们故意忽略自己内心的想法,放弃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久而久之,朋友就忽略我们,我们的存在感也越来越低。

5、多分享

分享才是让友谊走得更近的,分享会让大家都非常开心。比如说说八卦, 讲讲近来发生的新鲜事,这些都可以增进彼此的友谊。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到底是怎样的

和杨国和张三峰一样。当我们相遇时,一个人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已经在全世界闻名遐迩。一个是有无限潜力的年轻人。他们两人最终都是最终的人物。杨国是一名大四学生,但两个人在读者的第一印象中,似乎总是张三峰年龄较大。尽管张三峰在大牧首的位置上,他成为了武林的台山北斗,但在杨的眼中,这个世界与他的同龄人联系在一起,他不包括张三峰。

但他必须欣赏和鼓励张三峰。他可能以为张三峰后来会成为武林传奇中的一个人,但他自己却没有看到。它是最强大的,但它取决于用户的情绪。后来,随着用户的离去,武术绝种了。有点像李白的诗。在他的晚年,张三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后他创立了太极剑,为武术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尽管唐朝的诗歌是繁荣的,毕竟它是一个官方标准的社会,没有什么比成为一名官员更重要的了。这是背景。李白。李白是一个诚实、容易写的人,而且他是最重要的交友者是真诚的精神。此外,官位、刀书、剑客、酒等,在李白的心里可能比“工作诗”更重要。此外,当杜甫认识李白的时候,他的诗艺还不是很好。

此外,杜甫的诗不流行,李白可能不喜欢。在这首诗中,杜甫并没有像他的前辈那样崇拜李白,也没有真正和李白有过交情。杜甫对李白的钦佩和同情是最主要的,因为后者很有才华,前者更有欣赏力和同情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杜甫给很多人写诗并不少见。总之,李杜是一个普通的朋友,不是一个文学的朋友,一个朋友和一个朋友。

杜甫与李白晚年的友情交往(“杜甫十议-4”)

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杜甫带着妻子杨氏和儿女离开华州,加入逃难的人群。诗人和家眷颠沛流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秦州。就在杜甫的心境稍稍平复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又一个不幸的消息,都是关于李白的。先传来的消息,说李白被判流放夜郎。接下来的消息更为可怕,称李白已死于流放途中。

这夜,杜甫梦见了李白,他写下了《梦李白》: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接连三个夜晚,杜甫都梦见了李白,又写下了第二首《梦李白》。他坚信李白被流放是蒙受了冤屈,要为李白鸣不平。想起屈原也是蒙受冤屈而被流放,《楚辞》说屈原在流放中容颜憔悴,故而在第二首《梦李白》中写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句,把李白比作当年的屈原。

写了两首《梦李白》之后,杜甫依然意犹未尽,又写下了《天末怀李白》。“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再次把李白比作屈原,说李白像屈原一样冤枉。

唐代诗人的传奇故事,穿越一千多年的烟雨风尘,进入了网络时代。在互联网上,有许多喜欢唐诗的网友,他们欣赏品评唐诗的同时,也关注唐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友情交往。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是网友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一些网友指出,杜甫写给李白的诗,远比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要多。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得到确认的只有两首,写于二人相会期间以及相会之后不久。此后,杜甫为李白写了多首诗,而李白却一首诗也没有再给杜甫写。就正式被确认的诗作而言,这似乎是事实。然而,这又与李白与杜甫之间深笃的友谊似有不符。

我一直在孜孜期求解开这个谜团。凭直觉,我认为李白在晚年应该给杜甫写过诗。而且,这诗不大可能隐藏在犄角旮旯,当是熠熠生辉、赫然在目。

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庐山谣》上,这首诗的全名是《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庐山谣》写于公元760年,李白逝世于762年,这首诗不是李白最后的诗作,却是他最后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卓越诗篇,堪称伟大诗人的生命绝唱。问题在于,李白为什么要把生命的绝唱之作寄给卢虚舟呢?许多读过《庐山谣》的朋友,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在《唐诗三百首》关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的注释中,记载着卢虚舟是范阳人。我想到,杜甫的祖母卢氏也是范阳人。那么,卢虚舟会不会是卢氏太夫人的亲戚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卢虚舟与杜甫之间就有亲戚关系了。进而推测,李白把《庐山谣》寄给卢虚舟,应该有转达给杜甫的意愿。

可惜,没有进一步的证据,不能仅凭卢虚舟与卢氏太夫人都是范阳人,就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信口开河。

幸而,读到了安旗《从〈庐山谣〉看李白游仙出世思想之实质》一文。对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卢虚舟,该文有如下论述:

诗题中之“卢侍御虚舟”,王琦题解认为可能就是肃宗至德年间授予侍御史官职的范阳卢虚舟。可信。杜甫诗集中有《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二首。黄鹤注:“公之祖母卢氏,十四其表弟也。”亦可信。杜甫祖母既为范阳卢氏,卢虚舟亦为范阳卢氏;李诗中之卢为侍御史,杜诗中之卢亦为侍御史;李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杜诗作于大历四年(768)。在这八九年中,显然决不会有两个人既同姓名,又同郡望,还同官职。则李白《庐山谣》所赠之人即杜甫之表弟无疑。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所作之《不见》一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或即缘《庐山谣》而发。可能是杜甫从他表弟卢虚舟处获悉此诗……

看了这段文字,事情就都清楚了。

李白在被赦免之后,曾与贾至同游洞庭湖,写有多首诗篇。而在《唐诗三百首》关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的注释中,提到了贾至写的《授卢虚舟殿中侍御史制》。这些史实,都为探讨杜甫与李白晚年的友情交往提供了线索。

恰如安旗的文章所言: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所作之《不见》一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或即缘《庐山谣》而发。可能是杜甫从他表弟卢虚舟处获悉此诗……

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在当涂养病。听到这个消息,令杜甫牵肠挂肚、忧心如焚。杜甫写了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想寄给李白,但诗成之时,李白已经故去。这首无法寄达的诗中,杜甫深情回忆: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用短短十个字,完美概括了他与李白同游梁宋、齐鲁的经历,寄托了无限的缅怀之情。醉舞的梁园之夜,是永远令杜甫心弦激荡的夜晚;行歌于泗水之春,是杜甫心中永远鲜花烂漫的春天!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怎样的?

在如今这种全民娱乐的时代,戏说历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以史书中可以佐证自己观点的史料为主,再辅以时兴的网络流行语,这样,一篇阅读量惊人的文章就横空出世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章是否严谨,历史是否就是如此,并不值得关心,因为在阅读中,他们的思维已经被作者牵引,情感得到了共鸣,便选择接受了自己阅读到的内容。《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便是这类文章的典型,文章中的杜甫是一个小人物的形象,是一个穷困的、不走运的、没人赏识的诗人,文章中杜甫与李白的友谊更是被描写成杜甫对李白的无限追捧和李白对杜甫的不屑一顾。

/77c6a7efce1b9d16a3dd8aa9f8deb48f8d5464d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其实此类观点早已有之,现在只不过是用更加通俗的网络流行语包装了一番而已。在学术界里,也有很多人认为杜甫生前诗名不大,在中唐诗人元稹作《杜工部墓系铭》后杜甫才名声鹊起,成为一代诗圣;在李杜友谊中,认为李杜关系并不对等,杜甫是李白的粉丝,而李白对杜甫并不欣赏。

本文则认为上述观点有一定的偏见,对杜甫和李白关系的论述并不客观。不能仅以描写对方的诗歌存量来比较二人的关系,也应从具体的诗文中来评判二人的友谊,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彼此付出且有回报一段友谊佳话。

一、杜甫和李白交往时已小有名气

诗仙李白,在印象中,是一个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人,而诗圣杜甫则是一个穷困的、严谨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的形象差异较大,各自身上的代表性元素也大不相同,一个像是漫步云间的仙人,一个则是行走人间的儒士。

在李杜关系的刻板印象中,杜甫成名较晚,而他与李白在洛阳结识时,李白已经是声名显赫的大诗人,因此人们总是给杜甫冠以李白“粉丝”的名号。但是杜甫在当时真的只是无名小卒吗?事实却并非如此,虽然杜甫当时的名气没有李白的名气大,但他仍然是一个在诗坛有影响力的诗人。如果李白是巨星一般的存在,那么杜甫则是一颗颇具潜力的冉冉升起的新星。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最早、最明确地自叙生平和理想的重要作品,虽然是一首奉承诗,但在这首诗中,杜甫写道“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时的杜甫,已经37岁,在都城长安处处碰壁,不得已写诗来求出路,诗中回忆了早年的生活。早年的他,已有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他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且在诗坛头角崭露,博得了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

/b8389b504fc2d562d330c025ec1190ef76c66c3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而在杜甫友人的眼中,杜甫的诗更是颇有成就。韦迢,唐朝京兆人,为都官郎,历岭南节度行军司马,卒赠同州刺史,与杜甫友善。韦迢只留下了两首诗,而这两首诗皆与杜甫有关,在《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一诗中这样夸赞杜甫,“大名诗独步,小郡海西偏。”称赞杜甫诗名远扬。郭受,大历间人。他在《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写道“新诗海内流传遍,旧德朝中属望劳”,“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称赞杜甫的诗歌艺术和品德名望。

如果说以上友人的知名度不高,对杜甫的评价参考价值不大的话,那么,诗人高适的评价应该可以用来说明问题。高适在《赠杜二拾遗》一诗中称赞杜甫“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草玄”的意思是淡泊势利,潜心著述。这两句诗,表明高适对杜甫人品的赞许,诗歌成就的肯定。

杜甫生前,在赠友诗《长沙送李十一衔》中写道“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这是杜甫生前最后的一首七律,表明了惜别之情,“忝窃”二字是杜甫的自谦之语。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写道:“甫、白真一行辈,而杜公云‘李杜齐名真忝窃’,其忠厚如此。”认为“李”指李白。另外一个说法是当时李衔曾以杜甫比李白,而杜甫表示不敢当。这些都说明在杜甫晚年的时候,已经流传有李杜齐名的说法了。

在杜甫自述和他友人的诗中都可以看出,杜甫在当时的名气虽然比不上诗名显赫的李白,但是他已有一定的诗名,而且在杜甫晚年,“李杜齐名”的说法已有流传,那么至少说明,在李杜交往的阶段,杜甫的名气并不十分小。因此,杜甫和在李白的友谊中,他并不是低到尘埃里的角色,他可以在与李白的交往中,保有不卑不亢的气质。

/b999a9014c086e06f2f72f8309087bf40bd1cb9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二、李白与杜甫友谊:真挚而笃厚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在中国诗歌史上可以算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中说“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了”。李白和杜甫,从相遇到相交,中间的时间并不长,李白与杜甫实际上交往的次数据史料记载仅有三次,而且每段交往的时间也不长。

但在二人短暂的交往中,留下了许多关于二人友谊的诗歌。其中李白怀念杜甫的诗只留下三首,而杜甫怀念李白的诗在《杜甫诗集》中收录有十四首。有人根据赠诗数量认为李白和杜甫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认为杜甫对李白很是钦慕,而李白对杜甫却并不放在心上,理由是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几乎贯穿了他的后半生,而李白对杜甫的描写仅有两三篇,还有一篇是类似调侃的《戏赠杜甫》,其中写道“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似乎是对杜甫作诗方法的不肯定。

但是仅仅根据李白与杜甫写对方的诗歌数量或一首开玩笑的诗,就认为两人的友谊关系不对等,恐怕过于武断。我认为,写诗的数量并不一定是评判友谊的标准,而且在诗歌流传的过程中,遗失的可能也是巨大的。虽然杜甫和李白的诗作在流传过程中都有遗失,但是相比之下,李白的诗散失更多,李白豪放的性格使得他处处题诗且很少保存。我们不能否定,在李白遗失的诗中,也许就有赠给杜甫的诗。

另外,在李白《戏赠杜甫》一诗中,“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向来被认为是李白对杜甫的调侃,当做李白轻视杜甫的证据。可是,从全诗来看,还可以这样理解,李白在饭颗山上偶遇杜甫,发现戴着斗笠的杜甫比上次离别时更瘦了,于是关切地问杜甫原因,杜甫自嘲道“总为从前作诗苦”。将末两句看作是李白与杜甫的一问一答,则诗的味道也会大变,这是朋友间的玩笑话,也是来自朋友的关切,只有关系较好的朋友才会开这样的玩笑,更加印证了二人关系甚笃。

李白寄给杜甫的诗还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和《沙丘城下寄杜甫》二首,其中都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前者的“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符合李白向来的性格,李白本来就是狂放不羁的人,分别之后,他的诗中也少有悲悲戚戚,将思念之情溶于手中杯酒,一饮而下,才是李白的表达方式。而在后一首中,李白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更是直白地表达了思念。有人认为,李白和杜甫的感情不及李白和汪伦的感情,我认为,这实在是很大的误会,李白在《赠汪伦》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的是对汪伦的感激,认为汪伦对他的情谊比桃花潭水还深,并没有提及他对汪伦的感情有多深。李白可是真切地表达过他对杜甫的思念就像汶水一样川流不息,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南唐后主李煜表达悲愁的方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杜甫对李白的赠诗,既有对李白诗歌创作的高度评价,又有对李白的深切思念。杜甫在诗中多次提及李白在诗歌方面的才能,并予以高度评价。如“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白诗也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等。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杜甫十分赞赏李白的诗,甚至怀有一种崇拜的感情,将李白的诗作赞扬到一个极高的高度,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的欣赏。

杜甫在李白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和李白交往过程中,甚至会随李白一起寻仙访道,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也对杜甫有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并不是一味沉郁,而是沉郁中有豪放,有一种辽阔的悲。在李白去世的前一年,杜甫写有《不见》一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时的杜甫,对李白的理解是极深刻的,他意识到李白的狂放不羁其实是一种“佯狂”,是令人悲哀的,李白的一生其实是怀才不遇的一生,他对李白又珍惜又怀念,“吾意独怜才”在杜甫看来,是逆世的行为,不过,李白的才能值得他如此。在李白去世后,杜甫又写了《昔游》和《遣怀》二首来怀念李白,在此不作分析。

/2cf5e0fe9925bc313648115055df8db1ca1370e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综上所述,杜甫和李白的友谊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段佳话,二人的友谊真挚而笃厚,二人在友情上的地位虽不完全平等,但杜甫绝的地位绝不是“小跟班”,杜甫对李白是崇拜和逐渐理解的,而李白对杜甫也是付出了真挚的感情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78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