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社交恐怖症原因,社交恐怖症的诊治(什么是社交恐怖症?)

中医世家 2023-07-03 19:59:22

一、什么是社交恐怖症呢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1] 。Magee等报告,在美国三种恐惧症亚型的终生患病率为:广场恐惧为6.7%,社交恐惧为13.3%,特殊恐惧症为11.3%。三种恐惧症起病年龄的中值分别为29岁、16岁和15岁,女性多于男性。在25~44岁年龄段人群中患病率最高。多数恐惧症患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趋势,病程越长预后越差。儿童期起病、单一恐惧者预后较好,恐惧对象广泛的恐惧症预后较差。

二、社交恐怖症的表现有哪些呢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临床表现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情景。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而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依赖。

三、社交恐怖应该如何正确诊断呢

1.正常人的恐惧 正常人对社交活动场合也会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关键看这种恐惧的合理性、发生的频率、恐惧的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是否明显影响社会功能,是否有回避行为等来综合考虑。

2.与其它神经症性障碍鉴别 恐惧症和焦虑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社交恐惧症的焦虑由特定的对象或处境引起,呈境遇性和发作性,而焦虑症的焦虑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常持续存在。强迫症的强迫性恐惧源于自己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怕的是失去自我控制,并非对外界事物恐惧。疑病症患者由于对自身状况的过分关注而可能表现出对疾病的恐惧,这类患者认为他们的怀疑和担忧是合理的。

3. 抑郁障碍 某些抑郁障碍伴有短暂的恐惧,某些社交恐惧症患者也伴有抑郁心境,恐惧症与抑郁并存可加重恐惧。诊断则根据当时每一个障碍是否达到诊断标准。若恐惧症状出现之前已经符合抑郁障碍的标准,抑郁障碍的诊断应优先考虑。

4.颞叶癫癎 可表现为阵发性恐惧,但其恐惧并无具体对象,发作时的意识障碍、脑电图改变及神经系统体征可资鉴别。

四、社交恐怖症应该如何治疗呢

心理治疗:

1、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对社交恐惧症效果良好。基本原则一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的条件性联系;二是对抗回避反应。许多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已经学会如何回避令他们产生恐惧的对象和场景而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社会功能 。

2、系统脱敏治疗应用较多,它可以分为实景脱敏和想象脱敏。第一个阶段,是进行放松训练。第二个阶段,请患者按引起恐惧反应的严重程度,依次列出相关诱发社交恐惧的情境的清单,然后从引起最弱的恐惧反应的情境开始,逐一让病人身处其中,或由其想象身处这些情境之中。每一步骤做到病人适应,感到彻底放松为止,然后再接着做下一个较令人紧张的情境,直至最强程度的情境也不引起恐惧为止。

药物治疗:药物不能单纯的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但可用苯二氮卓药物和普萘洛尔等药物可以缓解恐惧带来的躯体焦虑反应,降低植物神经反应。SSRI类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三环类抗抑郁剂米帕明和氯米帕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对恐惧症也有疗效,但药物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应用。

其它治疗:松弛疗法、冥想、气功等对患者也有帮助。

什么是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公共场合或社交中过度恐惧或担忧,并为了避免害怕的情况发生而尽力回避的一种精神障碍。社交恐惧症的典型表现是恐惧社交或公共场合,焦虑,回避行为以及因焦虑而引起的出汗、脸红等躯体症状。患者常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社交场合,或带着畏惧忍受,影响正常生活。
流行病学
在美国,终身患病风险大约为13%;在中国,终身患病率是0.7%。
按DSM-5诊断标准,美国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中国女性患病率(0.5%)高于男性(0.3%)。
社交恐惧症的终身患病率估计在7%~12%。有研究根据DSM-4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交恐惧症的1年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2.8%和5.0%。社交恐惧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有关。
直接原因
遗传因素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有较高的患病率。
一项女性双生子的研究显示,社交恐怖症的遗传度为28%。
生物学因素
社交恐惧症的生物学病因目前尚未明确。
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外周血中的苯二氮?类受体密度减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有效,纹状体多巴胺受体密度下降。
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可能与条件性恐惧网络超敏有关,而该网络以杏仁核为核心,研究证明,杏仁核体积增大与社交圈大和复杂程度相关,朋友最多的人的杏仁核大约是朋友最少的人的2倍。
社会心理学因素
社交恐惧症与童年期的过度保护、溺爱、虐待,父母控制力强,不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婚姻不良、缺乏亲密关系、学校表现不佳等因素有关。
儿童在不良环境中成长,对社交的认知往往较扭曲,习惯于对模糊事件给予负性解释,对负性事件给予灾难性解释,常对自我进行持续的负性反思。
部分患者还可能经历过创伤性、“羞辱性”的社交事件。社交恐惧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恐惧社交、公共场合,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回避和焦虑。
典型症状
恐惧社交及公共场合
患者常表现为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共场合可能出现的羞辱和尴尬的社交行为。
患者常过度担心别人会嘲笑自己,并对自己的社交行为予以负性评价。
患者在相应的社交场合中持续紧张或恐惧,若患者处于别人有意或无意的注视下时,即更加紧张不安,甚至眼神躲闪,不敢抬头与人对视。
回避及焦虑
患者担心在社交情景中出现尴尬或羞辱的行为,为避免该行为而极力回避社交,并对即将参与的社交感到紧张、焦虑。
患者自知力存在,能意识到自己过度且不合理的紧张和恐惧,但仍无法抑制,且仍然设法回避相关的社交场合。
在某些极端情形下,患者拒绝一切社交活动,进行自我社会隔离。
这些行为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个人生活、职业,以及社会交往功能,导致人际关系变差。
儿童的焦虑出现在与同伴交往时,不仅仅是与成人互动时。
其他症状
感觉增强:长期精神紧张的社交恐怖症患者,可出现警醒度上升、听觉增强,和视觉增强(如夜晚恐惧灯光)等症状。
躯体症状:存在社交恐怖症患者的焦虑症状更多伴有出汗、脸红和口干等自主神经紊乱表现。
并发症
物质滥用:长期患病的患者在紧张焦虑的压力下,可能选择物质滥用来缓解情绪,最终导致物质依赖,其中以酒精依赖更常见。
抑郁症:患者在长期的恐惧、回避状态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社交功能减退,人际关系变差,对自己产生怀疑,出现低落情绪,甚至发展为抑郁症。就医提醒
需近日及时就医的情况
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惊恐发作等情绪障碍。
患者症状已明显影响其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对暴露于陌生人的场景或其他公共场合,表现出明显的害怕或回避,或者害怕尴尬、害怕丢脸的行为举止;患者自知力存在,能够意识到这种害怕是不合理的,但仍不能克服,常引起明显的痛苦;排除其他疾病;结合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评估等可诊断。
DSM-5诊断标准
个体在面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 出现显著而过分的害怕或焦虑情绪。例如,社交互动、被观看,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
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别人对自己负性评价。
每次社交几乎都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符。
害怕、焦虑或回避的情况,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的痛苦具有临床意义,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如惊恐障碍。
害怕、焦虑或回避与其他躯体疾病无关或表现过度,如帕金森病、肥胖症、烧伤或外伤造成的畸形等。
相关检查
精神状况检查
与患者面对面交谈,通过谈话时患者所阐述的内容,并观察患者当时的语气、表情、肢体动作对患者进行评估。
患者自觉对社交场合感到担忧、焦虑、紧张,动作表现僵硬、不自然,眼神躲闪,伴有出汗、脸红,提示为社交恐惧症。
量表检查
社交恐惧症通常伴随有抑郁、焦虑情绪,因此需要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进行评估,使用的量表包括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是一种他评量表,主要用于医生评估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
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4分为极重度。
总分小于7分表明正常,没有抑郁症状; 总分小于等于17分表明可能有抑郁症;总分小于等于24分表明肯定有抑郁症;总分大于24分表明有严重抑郁症。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是一种他评量表,主要用于医生评估患者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4分为极重度。
总分小于7分,表示没有焦虑症状;总分大于等于14分,表示可能有焦虑;总分大于等于21分表示肯定有焦虑;总分大于等于29分表明严重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
是一种自评量表,主要用于筛查和情绪状态的评定。
总共20个项目,采用A、B、C、D四分等级,分别对应没有该症状、小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有症状。
各条目累计分除以80后即表示抑郁严重程度,0.5以下表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0.69为中至重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
焦虑自评量表
是一种自评量表,主要用于测量焦虑状态轻重程度以及筛查。
总共20个项目,采用1、2、3、4四分等级,分别表示没有或偶尔有该症状、有时候有、经常有和总是如此。
总粗分乘以1.25后得到标准分,分数低于50分表示正常,无焦虑症状;50~60分表示轻度焦虑,61~70分者表示中度焦虑,70分以上表示重度焦虑。
鉴别诊断
回避型人格障碍
相似症状
两者都可表现为恐惧他人的拒绝、嘲笑或羞辱,且均有回避行为。
鉴别依据
人格障碍的患者所恐惧的场景更为广泛;而社交恐惧症患者所害怕的场景范围相当局限。
人格障碍患者无明显起病时间,通常缺乏自知力,而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自知力基本存在,能认识到这种焦虑或担忧是不合理的。
抑郁症
相似症状
两者都可出现社交行为的减少。
鉴别依据
抑郁症患者常因为情绪低落和动力不足而引起社交行为减少,而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社交行为较少主要为避免社交场合的预期焦虑而主动采取回避行为,与情绪及动力的关系不大。
抑郁症患者通常还伴有抑郁症的其他核心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无助、无望、无价值等,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无此症状。
广场恐惧症
相似症状
两种均存在对人多场合的恐惧和回避。
鉴别依据
广场恐惧症患者恐惧的是在人多拥挤的场合出现危险时无法及时逃脱;而社交恐惧症害怕的则是公共场合中可能出现的羞辱和尴尬的社交行为。
精神分裂症
相似症状
两者均会出现恐惧、回避社交。
鉴别依据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害怕被人议论、迫害而出现社交回避,主要表现为社会性退缩,缺乏社交动机,且无自知力;而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社交是因为该场合会导致焦虑发作。
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社交回避时不伴有期待和现实的焦虑;而社交恐惧症则通常伴有焦虑表现。
治疗原则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和惊恐发作,控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积极控制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药物治疗
多种类型的药物对社交恐惧症都有明确的疗效,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苯二氮?类、β受体阻断剂等。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
适用于合并抑郁、惊恐、广泛性焦虑障碍或强迫症的患者,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线用药,疗效及耐受性均较好。
常用药物包括西酞普兰、舍曲林、氟西汀以及帕罗西汀等。
西酞普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腹泻、便秘等胃肠道反应,头晕、感觉异常、震颤等神经系统反应以及食欲改变和性功能障碍等;舍曲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以及头痛、头晕、疲乏、过敏等;氟西汀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失眠、恶心、多梦等;而帕罗西汀则主要以恶心、便秘和腹泻、食欲减退、失眠以及视物模糊、出汗和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为主。
苯二氮?类
用于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和紧张症状,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对社交恐怖症有一定疗效。
常用药物包括阿普唑仑、地西泮、氯硝西泮等。
苯二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头昏、乏力、困倦等,连续服用可出现药物依赖性。
使用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药物依赖反应及撤药反应。
β受体阻断剂
适用于表演前焦虑、紧张的患者,而对广泛性社交恐惧患者没有太大帮助。
常用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诱发心力衰竭;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出现肢体发冷;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失眠、头痛等。
β受体阻断剂可导致气道阻力增加,禁用于支气管哮喘。
其他药物
研究报道加巴喷丁、丁螺环酮、安非他酮、托吡酯、普瑞巴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对社交恐惧症可能有效。
D-环丝氨酸被认为与暴露疗法联合使用有效。
其他新型抗抑郁药文拉法辛、米氮平等也有一定疗效。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治疗社交恐惧症的首选方法,不仅从认知层面进行分析,而且在行为层面加以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疗效优于单独的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法
该方法为发现患者恐惧的情境,了解恐惧程度。
在患者放松的状态下,循序渐进地给予引起不同等级恐惧的对应刺激,从轻到重逐级放松,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反应。
逐级暴露
该方法适用于具有强烈焦虑反应的患者。
从轻到重逐级让患者面临能产生强烈焦虑的环境或想象中,
日常生活
饮食管理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碳水及脂肪的摄入量,可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禁止饮用酒、茶、咖啡等影响精神的饮料。
生活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早睡早起,夜间不熬夜,睡前不玩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加强体育锻炼,运动不但能增强人体抵抗力,还能够使人放松,缓解焦虑情绪。
家庭护理
家庭环境
社交恐惧症与环境因素有密切联系,家属应当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属对儿童不溺爱、不忽视,正确批评、奖赏,给予儿童正性方面的教育,帮助儿童养成独立、自信的性格。
心理支持
社交恐惧症的病程较长,康复需要的时间也较长,因此家属需要帮助、鼓励、包容患者,以身作则带领患者进行社交模拟,在实践中克服恐惧、焦虑、回避行为。
预防
社交恐惧症通常与儿童期的环境有关,因此通常都在一定的个性发病基础,且发病年龄都较早,因此社交恐惧症的预防重点是青春前期的儿童心理教育,并对高危人群进行识别。
意识到可能会引起社交恐惧症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社交技能练习,或在某些重要场合中事先进行充分准备,以减少预期的紧张情绪。
服用药物的患者需要注意不要漏服、错服,不随意增减药量,不突然停药。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坚持治疗,定期随诊,以准确评估治疗效果,必要时需要调整用药剂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77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