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忍不住咆哮?你可能患上了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夕阳红 2023-07-03 12:39:01

为什么平时可以从容地处理问题、情绪比较稳定的人,夏季也会出现烦躁情绪呢?

心理师冯丹彤介绍,那是因为在炎炎夏日,除了我们的身体在承受闷热、容易疲劳、大量出汗、入睡困难等不适感觉外,我们的情绪同样会承受比春秋两季更大的压力,容易烦躁、发脾气、坐立不安,乃至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对工作、亲人和朋友缺少了以往的热情等。临床上把这种情绪困扰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烦躁是它最核心的表现。

正如人的身体有免疫系统,来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人的心理也有类似的防御系统,称为刺激管理系统,它属于自我功能的重要部分。

刺激管理系统的作用是卸载、过滤掉对内心平衡产生过度冲击的内部和外部的刺激。由于它的存在,我们和人对话时才能把暂时无关的刺激屏蔽掉,以维持对话所需的注意力。它能帮我们排除掉过多、过强的内部外部的刺激,以维持内心的平衡、情绪上的稳定状态。

但这种系统功能的发挥也是不稳定的,在外界刺激持续过长而没有放松时,或者短时间压力过大时,都可能导致刺激管理系统暂时的失灵。以至于烦躁、焦虑等情绪倾泻而下,人会产生被这些情绪吞噬一般的感觉,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在夏季,尤其长时间在闷热无风的环境里,我们的身体会不停地出汗、躯干和四肢会不断产生燥热、憋闷的感觉。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解除,内心就会唤起持续的紧张感。

为了减轻这些刺激对内心平衡的冲击,刺激管理系统就要持续地工作,以致没有休息的时间。所以越是长时间呆在闷热的环境里,我们的刺激管理系统越容易失效、失能。

对于孩子和心理素质本身不强的人来说,更容易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而在春秋季节,外部的冷暖刺激不那么强烈,刺激管理系统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发挥正常的功能,维持正常的内心平衡,我们主观感觉也会轻松很多。

关闭“咆哮”模式有六字箴言

处于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的人,往往会自动开启“咆哮”模式,本来脾气就暴的人更是会化身“炮仗”。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学博士韩海英建议,要关闭“咆哮”模式,人们可以这样做。首先要“明”,意识到我现在的愤怒可能不是目前这件事引起的,而可能是天气引发,有意识地调控下。“问”,想发火之前先问问自己,“发火能解决问题吗”,“换个方法是不是更能解决问题”?把自己从焦虑的情境中切换到理智的思考中去。“转”,转移注意力,这是韩海英博士和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医师王彦玲共同推荐的方法,觉得自己控制不了烦躁的情绪时可以做做深呼吸,活动活动再回来,也许怒气就消失了。

王彦玲还推荐了一些自己控制情绪的方法,“冷”,喝点水或者冷饮,吹吹风,先把温度降一下,心情也感觉不那么烦躁了。“香”,可以身上带一些有舒缓情绪作用的精油或者熏香,如柠檬、薄荷等等。“诉”,感到愤怒时,可跟自己的亲人朋友打个电话,跟身边人倾述一下,压力也得到了缓解。

对“咆哮”人要“同情”应对

王彦玲分析说,其实地勤人员也可能犯了小错误,一直微笑,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在急躁的旅客看来可能是敷衍,微笑反变成冰冷的隔离。

如果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咆哮”模式正在开启的人们,千万不要针锋相对,最好表现出同样的着急,积极地帮助解决问题。韩海英博士补充说,人们在得不到确切信息时易恐慌,而恐慌容易演变成愤怒情绪,所以要保持信息通畅,及时反馈给对方我们为解决问题做了哪些工作,有助消除人们的的恐慌和愤怒情绪。

双相情感障碍为什么叫“天才病”,天才真的更容易患上双相情感障碍吗?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长期以来被称为“躁郁症”或“情感性精神病”,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表现为情绪极度波动,包括躁狂和抑郁两种情绪状态。

与抑郁症不同的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经历了两种情绪极端,分别是躁狂(或轻度躁狂)和抑郁。在躁狂状态下,患者情绪高涨,具有过度自信、高度活跃和冲动行为的特征。而在抑郁状态下,患者情绪低落,表现为无助、绝望和失去兴趣。

关于“天才病”的说法,源于一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其中包括文学家海明威、诗人朗德、画家梵高等。这些人拥有出色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但也面临着情绪上的困扰和心理疾病的危险。

研究表明,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关的风险因素包括基因、生物学和环境等多种因素。而关于创造性和才华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一些研究表明,创造性人格特质和双相情感障碍之间存在关联,但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需要强调的是,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需要得到适当治疗和支持的严重心理疾病,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多方面。虽然一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疾病与天才或创造性有任何必然联系。

情绪和天气有关系吗?

从气象角度而言,温度对人们的情绪影响最大。研究表明:使人心情舒畅、感觉舒适的温度一般是20~22℃。当环境温度超过34℃时,人们就感到酷热难受,而且心情焦躁不安,易产生过激行为。环境温度低会令人萎靡不振。当室温降到10℃以下时,人们会感到沉闷,情绪低落。低于4℃时,人们的思维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工作质量下降,易出差错。

雨天、阴天人的心情会比较沉重,尤其是连续阴雨天,人会觉得烦恼消沉,情绪低落。特别是在湿气重的日子里,有较多的人会感到心情忧郁;而在暴雨前人们会异常活跃和兴奋,这是因为雷电可以增加大气中的负离子,负离子使人欢快。

晴天人的心情会比较愉悦,阳光对情绪确有益处。尤其是在春天或者初冬,相对温暖、温润的气候有利于人们精神放松,使人心境安静平和,头脑冷静,不易冲动。但夏季的暑热晴天,由于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差,极易造成“情绪中暑”,即容易急躁,动作粗犷,出现一些反常的举动。

对人们的情绪影响也是明显的。干燥的热风减少了改善人的脑功能、提高情绪的负离子,因而人们会反应迟钝,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事效率降低,常常犹豫不决,并容易发怒。

气压对人的情绪也有影响。在气压突然降低的天气里,人的心情烦躁不安、冲动易怒,会出现反常行为。有研究表明:在低气压区域内温度突然升高会导致暴力活动增多,阴天和下雨前的低气压还会使学龄儿童坐立不安。

由此看来,气候与人的性格情绪息息相关,人们应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为自己的工作、生产和生活创造理想舒适的环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58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