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紧张的高考,考生和家长们又迎来了让人头疼的填志愿表。志愿填报家庭会议上不时听到:“我就要报梦寐以求的大学”、“你们做主吧,我所谓”、“娃娃,我们大人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还是听我们一回”……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资深家庭教育工作者陈志林提醒,填志愿,请避开这些心理误区,用平和、正确的态度对待,考生与家长的不良心态会直接影响填报志愿。
依赖心理
(1)填报志愿依赖父母的考生大有人在。填报志愿要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与父母商量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完全依赖父母。
【提醒】面对孩子对志愿填报的漠不关心,家长就得起好引导作用。一方面要主动积极地替孩子查阅相关资料,另一方面侧面调动孩子积极性。不过,家长引导的同时要注意以下3点:
第一,必须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结合性格(内向、外向)、人格(胆汁质、多血型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等特点,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专业。
第二,必须以尊重孩子的兴趣为前提。家长在和孩子闲聊中,可以试图发现孩子的兴趣,从而结合志愿填报资料,选择一些合适的学校和专业供孩子参考。
第三,参考老师的建议。老师是最了解孩子实力的人,家长可以和老师多沟通交流,加入老师的建议,做出最合适的志愿选择。
(2)父母别包办代替,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原因】每个考生都拥有自己的梦想。家长在自己与梦想擦身而过时,企图让自己的孩子去圆梦。家长在没有考虑孩子兴趣爱好的前提下,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和完成自己理想的工具。
【提醒】面对孩子和父母各自怀揣不同想法的情况下,彼此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成为最重要的环节。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换位思考,将对方的想法认真分析,想想彼此观点的正确性和错误性,然后可以在聊天中提出。双方一定要达成共识,不得私自下决定。同时,家长一定要以考生的想法为前提,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何去何从还是要考生自己选择。
侥幸心理
有些考生很想上重点大学,可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有人就想撞大运,说不定能碰上去。填报志愿要以成绩为依据,学校提档也以考分高低排序,分数不上线,报也白报,甚至会造成一落千丈。
【原因】考生没有客观正确地评价自身实力。对梦想的狂热追求没有建立在实际的分数之上。
【提醒】考生一定要科学理智地填报志愿,抓住每一个机会。考生追求理想是正确的,但是必须将理想和现实相结合。如果高考分数确实与报考学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悬殊太大,考生还是要面对现实,以上榜为前提进行志愿填报。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许换一个学校,甚至换一个专业,你会走得更顺畅。
自卑心理
有些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就差,或高考没有发挥好,就认为自己没什么希望了。自卑心严重的考生,往往低估自己,填报志愿过于偏低。这些同学需要家长、老师、同学的关爱与心理支持,力求恰如其分地填报志愿。
【原因】一方面,父母没有完全了解孩子的实力,对孩子不够有信心;另一方面,父母没有充分分析往年分数线的划分及有关学校的招生信息,最终才导致志愿填报失误。
【提醒】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除了参考往年大学的招生信息外,还有一样东西必须具备———信心。
从众心理
有些考生看自己同学报什么志愿,自己也想报什么志愿。如果班里有好多同学想报计算机专业,他自己也想凑这个热闹。段副主任说,由于每个考生的高考成绩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因此填报志愿不能从众。
【提醒】建议家长客服盲从心理,不要一味听信“这个学校很难进”、“不能上线落榜咋办”这些言论,应该多查阅报考学校的招生信息,培养超前意识,认真分析孩子分数报考该校的成功值。
最后,专家提醒:
家长——跨出中学校园的高三毕业生都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家长要记住,你们只是建议者,而不是决定者。志愿填报的最终结果还是要孩子自己做主。
同时,家长们要相信,长大后的孩子有能力对自己的将来负责,能将家长建议和自身兴趣有机结合,做出正确决定。
考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把兴趣放在首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父母的观点也值得参考。如果考生真发现父母的建议与自己的理想出入太大,则应该向父母说明自己的想法,让父母觉得你不是冲动或者一时兴起而做的决定。
高考后突然放松注意易致心理问题
心理指导专家提示,备受瞩目的高考虽然已经过去,考生和家长们可稍微松口气,但所谓的“后高考期”依然十分关键,如要估分、填报志愿等,既充满期待,又伴有焦虑,考生还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冲突甚至心理危机。心理专家提醒,家长们对考生在考后更需要关注与呵护。据介绍,考生此时的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是放纵型心理状态,这种类型占多数。
很多考生考完最后一科,他们的释放也便开始了。通常,他们会选择狂欢聚,紧接着无休止地打游戏、上网、看电视等。他们觉得终于熬出头了,必须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一下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艰辛,因此毫无节制地玩儿。有些考生甚至于沾染不良习惯,有损身心健康。
考前高度紧张,考后突然释放,必然对人的生理心理系统冲击较大。因此,专家建议考生要适当而渐进性地放松,不宜过于放纵。况且这一时期还有估分、填报志愿等重要的事情要做。
其二是情绪低落型心理状态。
部分考生感觉自己发挥得不是很理想,估完分后,觉得自己会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情绪越发变得低落。这类考生会伴有寝食不安、神情恍惚、闭门不出等表现,严重者还出现轻生念头,甚至采取轻生行为。
高考后这段时间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专家建议考生要学会接纳现实。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要学会及时宽慰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此外,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及时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尝试着多做些事情,如找人倾诉聊天、到户外做活动、看看电视,等等。建议家有这类考生的家长,不要给孩子压力,更不要有埋怨和指责。与孩子沟通,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正确引导,陪伴孩子平安度过这段等待期。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异常情况,家长要高度重视,及时疏导,必要时要向专业心理机构求助。
其三是焦虑型心理状态。
部分考生在高考过后,对自己的评估和目标不太自信,会陷入长期的焦虑之中。做什么事都不踏实,无所适从。有时心里空落落的,特别无聊,时常茫然不知所措,仿佛像丢了魂儿一样。这是由于许多考生考后还未及时在意识上调整过来,从而表现为做事不专心。尤其在等待分数或在填报完志愿后,在等待录取结果的过程中,无论是考生或考生父母,都可能会经历这种感觉。专家建议考生家长应当多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外出运动转移注意力。考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一些平时想做却没有机会做的事情。考生要加强自我调理,适度地与同学结伴儿郊游、阅读、听音乐等,或者帮家长做点儿家务。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57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