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重要性,,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哪些

佚名 2023-07-03 10:44:55

一、心理健康指的是什么呢

1、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2、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3、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二、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呢

1.智力标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用IQ值来表示。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

2.情绪标准。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标准: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阶梯,如果做事过于优柔寡断、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计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4.社会适应标准: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须;③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如作出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证明,不能有效地面对现实、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主动适应现实。

6.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人的一生要经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的特点。

三、哪些异常心理会影响心理健康呢

1.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狭隘 表现为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 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哪些呢

1、持乐观的情绪。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2、于排除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总伴你左右。

3、经常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4、善待别人,心胸大度。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被人误解的时候,要亮出高姿态,待对方晓知真相后更会佩服你,这样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好心境。

5、要有广泛的爱好。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6、保持一颗童心。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后,随年岁的增长,有人便产生了“看破红尘“的感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好奇,不论对知识更新,还是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需要认真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他们将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体会学习的乐趣等方面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学习的心理健康几乎涉及学习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理想等,也包括学习的方法、态度、情感以及学习的生理机制等,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培养中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潜能受到了抑制,所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学习动机和学习抱负的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开展学习心理辅导是培养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学习心理辅导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加以分析,并给予辅导,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对他们成长至关重要,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他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健康就显得非常重要。青少年都渴望友谊,但如何建立友谊,怎样处理好与同学、家长和教师的关系等问题,经常给他们带来苦恼。人际关系中的种种不协调现象,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偏激行为,影响学习。人际关系的障碍还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使他们学会交往、合作,懂得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别人,增强人际协调能力,减少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包括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认知成分即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这是人际交往的理性条件;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这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行为成分是交往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在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时,应从这三个方面人手。例如,在认知方面要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人际关系状况。在交往行为方面,要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使他们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客观地评价他人,真诚地关心他人,与同伴、教师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使学生在青少年阶段获得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三、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人应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使他们懂得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学会从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中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自我期望的高低或者说人生目标的确定,对自我认识和评价有很大的影响,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常使青少年学生产生挫折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悲观失望、过低地估计自己。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可以使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学习和生活,获得自我认同感。在自我控制方面,自制力是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善于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最关键的是使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烦恼所在,学会克服烦恼;利用各种机会教育学生学会控制愤怒,教给他们一些制怒的方法,如放松法、注意转移法、合理宣泄法等,使他们认识到冲动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避免因愤怒情绪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四、与生活、社会适应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归根到底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是个体逐步接受现存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的过程,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学生长期对社会刺激不能适应,不能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作出反应,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格格不入的心理,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使他们学会主动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各种环境、各种条件,避免因适应不良而造成的各种不良结果。另外,对学生进行耐受挫折的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利用各种挫折情境开展耐挫教育。同时,在进行耐挫教育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挫折反应策略,如加强努力程度、改变或调整行为目标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心理卫生:目前大多数小学都有生理卫生课,而很少有心理卫生课。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在消极方面它以预防心理疾病、防止心理不健康为目的;在积极方面,它保持心理健康、增进心理抵抗力为目的。

从实质上看,心理卫生其实是心理健康的另外一种表述,如果硬要把它们严格区分,心理健康则是心理卫生的目的,而心理卫生则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

2、心理辅导:港台学者常用这个概念,类似于我们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使用“心理辅导”一词时,更强调的是以全体正常人为对象,关注对象的未来,注重预防的发展。

而港台在使用这个词时,注重对象内在需要的满足和潜能的展现,关注的是个体的具体问题,重视个别差异 ,且心理辅导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服务。

3、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主要以正常人中有心理问题的人为对象 ,关注对象 的现在,直接针对某些具体的目标解决问题。

4、心理治疗 :在良好的沟通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协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恢复心理健康。心理治疗是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心理机能失调的心理障碍者为对象,关注的是对象的过去。

扩展资料

1、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2、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参考资料来源

-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含义)

保持心理健康有哪些方法?

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只依据身体有没有疾病是不够的,还得依据是否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那么,怎样保持心理健康呢?

1.要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①当碰到不顺心的事,不要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苦闷和烦恼对亲人和朋友讲出来,一吐为快,把消极情绪释放出去。不良情绪若长期压在心中,就有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血液中儿茶酚胺的含量改变,破坏体内物质代谢,特别是糖类的代谢,可损害身体健康。②要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在完成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后,就会体验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③积极锻炼身体,祖国医学提出的“因病而致郁”,就是说久病或重病而易于产生情绪抑郁、烦躁。因此,积极锻炼身体,同时注意饮食,合理安排生活,适当睡眠,是情绪饱满与安定的基础。

2.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助人为乐,是我们的传统思想品德。大家互相帮助,彼此心理都会愉快。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会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以达观、热情等积极态度影响周围,在自己周围形成有利于团结进取的气氛,使人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从中可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

3.要有爱好: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每个人都应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能经常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进行正常的友好交往,可有效地消除忧愁,使心情舒畅。这无疑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4.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个人的言行更符合社会规范。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只有这样才可减少来自社会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53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