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之所以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儿童的心理敏感脆弱,如果不用儿童的想法去思考,不从儿童的角度去想,父母很多时候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只会觉得孩子不听话闹脾气。虽然说我们也都有过是小孩的时候,但是自成年后多年以来在社会上的摸爬打滚,让我们忘了作为孩子时的那份天真单纯,不如把与孩子相处当作自己重返童年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 不要总是大声对孩子说话。比如孩子说要干嘛,如果你觉得这件事不可行,你可以好好和孩子说,如果你老是凶他,对他没有耐心,这样只会让孩子对你越来越没有好感;
- 不要吓唬孩子。上一代给我们的影响太大了,所以我们也很容易说,大灰狼来了、警察叔叔要来抓你了、你再这样妈妈走了、妈妈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但其实对对宝宝的安全感都是一种伤害!
- 在孩子对某件事物兴趣浓厚时不要轻易打断他。要尊重它所喜爱的东西,必要时和他一起互动,不能因为你觉得这个东西对他没好处就制止他。在孩子经常活动的空间里事先做好必要的防护,这样可以避免在孩子探索的兴头动不动就不要碰、危险、不要动之类的否定性语言,否则,孩子就好认为世界到处充满了危险。
- 要有一个专门时间去倾听孩子。美国教育专家帕蒂&惠芙乐特别提到,这个专门时间指的是父母放下其他事情,专门和孩子一起放松地互动的时间,但不是漫不经心地放松,而是随时注意孩子的表现,包括孩子的讲话、表情、语调、姿势、动作等,权当自己完全不了解孩子。在这个时间里,让孩子做主,放下大人的架子,任孩子支配,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出对孩子的欣赏,不去指导孩子的行为,甚至扮演弱势的角色。
最重要的的还是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小孩,在你面前撒泼打滚求安慰求关心的是你的孩子,肯定跟你有相似之处的啊,与其不理解与其毫不犹豫地发脾气,不如努力地从他的角度站在他的身边去想为什么,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父母肯定也会有不懂的时候,父母也有成长的空间的。
父母和孩子相处方式
父母和孩子相处方式,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孩子们当然也有自己的底线,这是不容他人触碰的。当家长们常常忽略了孩子也是有底线的,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和孩子相处呢,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应该怎么和孩子相处1 一、如何与孩子相处
1、某些丢人的毛病
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2、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3、身体缺陷
一些诸如矮小、过胖、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4、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5、“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6、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二、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1、对子女的期望要切合实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对孩子成才的美好愿望,但教育子女时必须要有理性的态度,要从子女的实际出发,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学习成绩,不要一味紧盯著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这会使子女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造成了极大影响。
2、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要做好足够的认识好准备,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及时进行角色的调整和转换,不要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干涉过多,经常想控制自己,因此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3、对孩子的爱要适度。
对孩子的爱要适度,给孩子过分的爱,孩子本身也不愿意接受。调查中有的学生谈到父母过分的爱使他们感到于心不安,而且也使他们渐渐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安于接受父母的安排。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的事,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够使孩子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4、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子女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就不要对子女过分干涉,允许孩子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允许孩子有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要让子女大胆地去闯,在对生活的体验中获得经验,逐渐走向成功的人生。
了解了这些孩子们的底线之后,家长们就要注意了,这些底线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雷区,最好不要去触碰。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不去触碰孩子的这些底线也是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一种体现。如果家长经常去触碰这些雷区,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与孩子关系的紧张。
父母应该怎么和孩子相处2 1、关注孩子的需要
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孩子,关注宝宝的需要。不仅仅是从语言上,还要从他们日常的行为中去感受孩子的内在需要、潜在需要。
2、尊重孩子的看法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爸爸妈妈要记住,孩子也是一个话语主体。所以,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对待对尊重孩子的看法,并与孩子进行良性的互动。
3、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她)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若这时父母应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
4、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孩子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宝宝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5、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如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父母冷暴力的危害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不再打骂孩子,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却有一部分家长将打骂转移为隔离、反思、轻视、冷淡。这种冷暴力正在深深的伤害孩子。
1、冷暴力会疏远亲子之间的距离。
妈妈试图用恐惧去威慑孩子,这种“冷暴力”对孩子的心灵伤害更大,这使得妈妈与孩子的.情感修复需要很长时间。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中很容易缺失安全感,亲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逐渐疏远。
2、冷暴力会让孩子感到缺爱。
因为工作太忙或工作上的不顺利,有些家长下班回家后对孩子不闻不问,无视孩子的问候和有意的亲近,对孩子疏于关心、态度冷淡。长此以往,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不爱自己,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3、冷暴力会造成孩子心理疾病。
父母长期的冷暴力使孩子的心理在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伤,孩子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研究表明:受到冷暴力的孩子,在心灵深层会被植入“我不好,我不值得被爱”等信念,成年之后遇到挫折,很容易陷入到自暴自弃的泥潭中。
4、冷暴力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有些家长喜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出现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判定为准,不给孩子任何辩解的机会。成年后,轻则失去活力,沉默寡言,重则抑郁不堪,自杀自残。
溺爱所造成的后果
1、自我中心化倾向
孩子从小就受“众星捧月”式的呵护,往往形成“自我中心化倾向”。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已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无需与同伴交往;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红皂白,马上上前保护而不去了解原因。长期以往,所教育出来的儿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代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
2、妨碍独立自主能力培养
照顾者过分溺爱保护,怕孩子出事儿长期搂抱,剥夺了孩子接触坏境和爬行练习的机会;凡事包办替代,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家长溺爱和包办替代,使孩子以后的独立自主能力缺乏,而孩子坦然接受父母照顾。
3、耐挫能力差,形成不良习惯
在一些家境富裕的家庭里,父母的收入足以维持家庭的生活,孩子的愿望能够马上满足,缺乏为生活奋斗的体验。加上有的家长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花数万元进好学校,就能成才。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耐挫能力差,稍有点挫折便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完善发展自己的愿望。
孩子如果有心理障碍,父母该如何正确引导?可以适当让孩子参加一些有些小参与度的活动,例如画画,或者手工,最好课堂上每节课老师可以引导介绍分享成果的那种,让他从观看别人到自己分享,慢慢一步步融入。这种可以一开始有自己的小空间,尝试多几次,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有自信了,就会慢慢打开。日常可以时不时约两个相熟的小朋友一起吃吃饭,逛逛公园,增加孩子与别人相处的机会。不要约多,不然容易起反作用。平时多跟孩子交流,多关注他的内心,他能力范围的引导他主动做主,一步步增强他的自信心,打开他的内心。让他感受到周围的爱。
孩子形成孤独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家庭成员少,居住环境也趋向于封闭,使得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大大减少;有的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只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缺少与孩子精神上的交流。因此,家长要注意了解儿童自闭症的原因,做好预防工作。不要溺爱孩子。成人对孩子过分溺爱,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孩子,一般是造成孤僻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可能太忙,见孩子的时间不多,所以每次见孩子都会溺爱孩子,这是不好的。
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可塑性大,求知欲强,是人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事事由成人来做而抹煞了幼儿的求知欲,失去了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利时机。多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不要局限于特别的事。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要包办代替孩子能做的事。有时候,孩子也是需要自己的空间的,给他一个自学的时间,他会记得更牢靠。爱孩子、关心孩子、亲近孩子,经常和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了解孩子,激发孩子说话的愿望,有意识地解除幼儿的心理障碍。多鼓励孩子,不要让孩子把你当敌人。要知道如果你和你的孩子达成朋友的关系,那么对于你的教育和孩子的学习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样孩子有什么事都会想到跟你讲,也不会存在自闭症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52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