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一些年轻的父母反映:自己的孩子胆子太小,不敢一个人熄灯睡觉,不敢去接触小狗小猫之类的正经小动物,还有的孩子十分害怕打雷闪电等等。这种现象即为心理学上所说的一种恐惧情绪反应。研究表明,儿童恐惧的对象是随年龄增长、经验丰富而改变的。幼童多对动物、陌生的物体或突然失去身体支持等感到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便对想象中的一些动物、黑暗及有伤害性的威胁感到恐惧;且年龄越大,其主观想象的、预料的危险引起的恐惧越多。引起幼儿恐惧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熟悉的情境发生意外的变化。儿童在习惯的情境中已形成适应性的知觉模式,有一定的对会方法,而当情境变化时,本已掌握的对付方法就会“失效”,使儿童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第二,受他人恐惧情绪的感染。儿童在看到、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状态中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受到感染。如听到恐惧影片中人在惊恐状态下的喊叫,他会感到毛骨悚然。或听到成人讲一些鬼怪故事后,由于无知及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会产生恐惧感。
第三,后天的经验所致。它是通过条件反射产生的,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线”便是这个道理。儿童幼时如果受到恫吓或遇到的刺激较强烈,以后即使碰到轻微的刺激也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如最初被一黑狗咬过,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继而怕所有的四足动物。这是一种心理泛化的作用。
二、小儿恐惧症有这六大危害
1、影响孩子的性格
孩提时代的心理阴影可能会造成孩子一生的性格缺陷。比如如果一个孩子首次登台表演不怎么成功而且结束后遭到同伴的嘲笑,这就可能成为他一生的“烂草莓”,可能因此再也不敢在公开场合大声说话。
2、可能导致自闭症
导致孩子自闭症的原因很多,但是儿童恐惧症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它的因素。
3、孩子的成长会很艰难
性格缺陷也好,自闭症也好,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会永远长不大。
4、其它的严重后果
有的儿童恐惧症患者长大后会仇视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恐惧症引起焦虑症
焦虑可无特殊的对象或对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某种意外的担心,但无明显的恐惧和回避行为,广场恐怖症可与惊恐发作同时存在;如果继发于对惊恐发作的担心,而不敢外出,则应诊断为惊恐发作伴发广场恐怖症。
6、恐惧症引起强迫症
强迫症状源于患者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并非对外界事物的恐惧,常有强迫动作,而少有回避行为。
三、儿童恐惧症的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患儿对某些物体或特殊环境产生异常强烈、持久的恐惧,明知恐怖对象对自身无危险,但无法自制恐惧与焦虑情绪,内心极其痛苦。根据恐怖对象临床上分为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社交恐怖、特殊环境恐怖(如高处、学校、黑暗、广场等)。
(2)患儿有回避行为,往往有逃离恐怖现场的行为。
(3)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如心慌、呼吸急促、出汗、血压升高等。
社交恐怖症的DSM-Ⅳ诊断标准
(1)在与熟悉的人们作与年龄相称的社交关系时发生问题,或在同伴中出现焦虑;(2)处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几乎必然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因而可能采取限止这个场合或为此场合所诱发的形式。这种焦虑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从有不熟悉人们的场合退缩出来等;(3)患儿一般都设法避免这种场合,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烦恼而忍耐着;(4)这种对所恐怖情景的设法避免、焦虑或痛苦烦恼,显著地干扰个人的正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或关系,或者对这种恐怖感到显著的痛苦烦恼.
四、如何克服儿童恐惧心理
1、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方法很多,其中最简便而有效的是“示范脱敏法”,即让儿童有保护地逐步接触恐惧对象,逐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儿童对黑暗处,要以先抱着或拉着他的手走过黑暗处(暗室或野地),同时告诉孩子黑暗并不可怕。经过一两次,待孩子适应后,可改为陪着他通过黑暗。再后可和孩子一先一后,保持一段距离分别通过黑暗。最后让孩子单独通过黑暗。经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也就不再惧怕黑暗了。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实际上是对儿童勇敢精神的训练。训练中可辅以奖励的办法,当孩子表现勇敢,不恐惧时就立即予以奖励和表扬。
2、语言解释法 儿童惧怕某事物,常是因为无知,不了解该事物。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惧心理便会自然消除。如儿童对雷电的恐惧,教师、家长可向儿童说明雷电产生的简单道理,从而消除他对雷电的恐惧,并说明不足惧怕的理由,成人此时最好还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表情。
3、转移注意法 顾名思义,即当儿童看到、听到所怕的事物时,成人可用玩具或语言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从惧怕对象上转移,从而忘掉恐惧。
4、榜样示范法 老师和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老师和父母要做好榜样。一方面,不要用恐吓类的话语刺激孩子,如用鬼神、毒蛇、老虎来吓唬孩子,虽然能奏效一时,但在孩子的心灵上却播下了恐惧的种子,是得不偿失的。另一方面,父母要加强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培养他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心理。
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儿童恐惧心理的产生,容易让孩子禅城自卑怕生的窘迫性格,正确治疗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下面是我分享的儿童恐惧心理的治疗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恐惧心理的治疗方法
***1***支援性心理干预:往往需要医师、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首先,医师要详细了解患儿发病经过、发病诱因、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利于和不利于患儿再次返校的各种因素。第二,医师、家长和老师都要表示出对患儿的关心,认真倾听患儿的诉说,与患儿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其中,老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的方式与患儿合作;家长不可一味地同情、保护或者武断地批评、责备。第三,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使患儿返回学校的可能性,通过减轻学习压力、改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换班、转学等方法使患儿重新返校。第四,在干预过程中,不应该使患儿脱离学校生活,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安排患儿返校的时间和方式。可采取间断上学方法,星期一、三、五上学,星期二、四在家;先下午去上学,然后过渡到全天上学;也可以由家长陪送到学校或由同学陪同上学等。经过支援性心理干预后,多数患儿可顺利返校。
***2***家庭治疗:学校恐惧症患儿家庭成员之间多存在“不良的相互关系”,常见的形式为亲子之间界限不清,情感分化不完善,一方缺乏关注,而另一方则过度关注的异常互补等。家庭治疗就是在训练有素的治疗师的指导下,使已存在的家庭不良关系发生变化。有时还可以请老师加入到治疗中来,这样,更多地使家长、患儿和老师之间增加理解和配合。
***3***药物治疗:对情绪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既可以消除紧张、焦虑、躯体不适症状,又可以为各种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帮助,增强患儿治愈疾病的信心。
儿童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一般来说超过2年以上的持续恐惧情绪十分明显,整天沉溺于恐惧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如“怕鬼”表现出“谈鬼色变”,出现惊恐和回避反应,伴有心跳快、呼吸快、出冷汗、面色苍白和尿频等症状,应属恐惧症之列。恐惧症有时伴有焦虑反应和强迫症状。
引起儿童恐惧心理的原因有哪些?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有哪些?
根据恐惧物件的不同,可将恐惧分为4类,即生理伤害性恐惧、自然事件恐惧、社会焦虑恐惧和其他恐惧。不同年龄儿童所恐惧的内容不同,年幼儿童恐惧幽灵和妖怪,年龄大的儿童恐惧生理危险或伤害。
在儿童恐惧症的预防上,要从小加强儿童的性格培养,使其有乐观、开朗、坚强的性格;提倡讲科学、讲道理,不要用鬼神、怪物、关黑房子等手段威吓孩子;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示范作用,不能无故怕这怕那。
小儿恐惧症有这六大危害
1、影响孩子的性格
孩提时代的心理阴影可能会造成孩子一生的性格缺陷。比如如果一个孩子首次登台表演不怎么成功而且结束后遭到同伴的嘲笑,这就可能成为他一生的“烂草莓”,可能因此再也不敢在公开场合大声说话。
2、可能导致自闭症
导致孩子自闭症的原因很多,但是儿童恐惧症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它的因素。
3、孩子的成长会很艰难
性格缺陷也好,自闭症也好,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会永远长不大。
4、其它的严重后果
有的儿童恐惧症患者长大后会仇视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恐惧症引起焦虑症
焦虑可无特殊的物件或对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某种意外的担心,但无明显的恐惧和回避行为,广场恐怖症可与惊恐发作同时存在;如果继发于对惊恐发作的担心,而不敢外出,则应诊断为惊恐发作伴发广场恐怖症。
6、恐惧症引起强迫症
强迫症状源于患者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并非对外界事物的恐惧,常有强迫动作,而少有回避行为。
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
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视孩子,孩子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恐惧心理是孩子必须经过的一种心理,教育孩子是一份值得投资的事业。下面跟大家分享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
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1 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
孩子胆小、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有不同,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也因不同情况而异。
首先,成人不能为图方便而吓唬孩子。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恐惧心理与教育是否得当有极大关系。例如,当孩子不明白夏夜的雷电是怎么一回事时,就会觉得很可怕。一旦雷电发生,孩子就会惊慌失措,到处躲藏。此时,成人一方面要鼓励孩子不要害怕,另一方面要安详地告诉孩子闪电后会有雷声,还会有大雨;雷雨时,不要在大树高墙下避雨等简单的科学道理。这样,孩子就不再觉得它有什么可怕。但有些成人却不是这样,一到雷雨时就吓唬孩子:?“老天爷生气了,派雷公电母下凡,你要是不听话,打雷劈了你。”成人这种信口开河的胡编和哄吓,也许能收到一时的“效果”。但是,用杜撰和臆想代替事实,却会使孩子信以为真,混淆了科学与幻想的界线,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投下了人为的阴影。而且恐惧心理必然引起对客观世界的消极情绪,势必熄灭孩子追求新奇世界的热情火焰。
其次,父母和教师必须注意经常地向幼儿讲解科学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参加各种活动,而不要事事禁止。在活动中去认识各种社会事物和自然现象,如摸过小猫的毛就不再怕猫了。在活动中家长要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使孩子在认识和实践中,逐步地克服恐惧心理。
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2 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惧感
1、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年龄小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害怕,他对某些事物的恐惧往往是受父母师长影响的。众所周知,孩子依恋父母师长,在他们的眼里,父母师长是安全的港湾,一旦发现父母师长对某些事物流露出恐惧的神情,他就会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进而产生恐惧。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母亲师长怕老鼠、蟑螂、狗等等,这种恐惧心理与行为会在有意无意之中传染给孩子。所以父母师长要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心理,首先必须克服自身不该有的恐惧心理。在孩子面前,对待恐惧的事物要显示出坦然自如,沉着勇敢的样子,这样才会给孩子增添克服恐惧的信心和勇气。
2、不要因为孩子害怕某些事物而惩罚或嘲笑他
对幼儿期的孩子而言,害怕是内在情绪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如果你总是骂他是“胆小鬼”,“窝囊废”,孩子不但没有因此而变得大胆,久而久之他反而会更加坚信自己真的是个胆小鬼。假如当父母教师看到孩子表现出害怕时,以幼稚、夸大或轻蔑的语气与孩子交流,会更增强孩子的害怕感觉──因为这样不但不会降低孩子对该事物的恐惧,而且还会使孩子担心因表现出对某事物的恐惧而被人耻笑。如果父母见到孩子害怕某物时,平静地对孩子说:“很多像你这么大的孩子都害怕它,这是正常的。”这样就不会使得孩子为害怕某物而感到羞耻,并能逐步减少直至消除恐惧心理。
3、通过游戏活动矫治孩子的惧怕心理
根据孩子对恐惧对象的情况,设计一些游戏,可以使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恐惧的对象。如,当孩子对黑暗恐惧时,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这样一个游戏:将房间的灯全关上,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抢球比赛,看谁抢得球多。在黑暗中多次游戏后,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
4、帮助孩子消除对恐惧事物的不正确认识和神秘感
孩子的恐惧有时往往是由于缺乏知识,或经验不足,或者由于错误的认识引起的。如孩子害怕雷电是因为不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此时父母师长可向孩子解释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还可以和他一起计算由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差,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孩子对打雷的`恐惧,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对打雷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又如,有一个5岁半的女孩在母亲住院一个后突然产生入园恐惧反应,并伴随低烧,性格也变得胆小、依赖和喜欢缠人。经过反复分析后发现,这小女孩一直担心一旦她上幼儿园,母亲就会生病住院,晚上就没有人抱她睡觉。后来,父母在爱的施予方面作了努力的补偿,孩子心中的顾虑逐渐打消了,其相应的恐惧心理也消失了。对于由于某种体验而产生的恐惧感,如怕打针、怕吃药等,父母师长可向孩子讲清楚有关吃药打针是为了治病的道理,并培养孩子战胜恐惧的自豪感。
5、帮助孩子获得应付他所害怕的对象或情境的信心和方法
恐惧是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如果我们学会了摆脱或逃避这种困境的方法,恐惧自然而然就会消失。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记得小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害怕狗,但自从我爷爷教会我用砖头、棍子等驱狗或打狗的对付办法后,我就不再害怕邻里那些凶猛而又喜欢狂叫的狗了。同理,孩子害怕一个人在房间不开灯睡觉,可以在他的床头装一个夜灯的开关,让其学会开和关,这样他掌握了控制黑暗和明亮的方法后,他就不会害怕了。
6、预防恐惧的发生
由于恐惧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因此,我们要努力防止第一次恐惧经验的产生。比如,给孩子的洗澡水的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用洗洁剂给孩子洗头洗脸时,不要让这些有刺激的东西进入孩子的眼睛,把洗耳恭听澡活动变成一种游戏活动而不是一种强迫性的活动,这样,对孩子而言,洗澡就不是一种害怕的事情而是一种娱乐活动。给孩子喂药也是这样,我们给孩子吃的药应该是容易吞咽的,并且在喂孩子吃药时最好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自愿吃药或在无意之中把药吃进去,而不应是:强行把孩子的鼻子掐住,然后强行把孩子的嘴巴打开……;这样做的后果,与其说是孩子怕吃药,不如说是孩子怕这种吃药的架势更为准确。
7、让孩子对惧怕的事物逐渐“习以为常”
如孩子怕狗,可以先用玩具狗让他敢于接近,再与真狗接近;在与真狗接近的训练中,可先花几天时间,每天让他多靠近体形较小的狗几尺,然后再教孩子如何接近狗,如何与狗“说话”,如何与狗玩,这样循序渐进,孩子就会逐渐地不怕狗了。又如,孩子怕黑,可留盏小灯,或父母看着他入睡,孩子会比较容易睡着,以后也就逐渐地不怕黑夜了。千万不可强硬地把孩子丢入恐怖的环境中,否则将会使孩子变得更加害怕相应的情景。如有一位妇女回忆说她小时候害怕在黑暗中睡觉时说:“我妈常说害怕黑暗是愚蠢的,并且关灯,带上门。当然这样只能使我更害怕。”
8、家长要预防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是不溺爱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溺爱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最有害的。对孩子溺爱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看见孩子有一点恐惧表现就立即带孩子避开恐惧对象,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长此下去,对孩子坚强个性的塑造是绝无好处的。被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这样,其恐惧的发生率会更高。
是对孩子不宜反复无常
有些家长一会儿说孩子应该这样,一会儿又要求孩子那样,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做对做错都挨批评,就会形成行为恐惧的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规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是父母不可随便对孩子发脾气
孩子对父母过分惧怕,会整日心神不定,看父母脸色行事,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无缘无故受罚,以致形成畏畏缩缩的坏习气。
是不要过分责难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可有节制地表示气恼,正确运用孩子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孩子学好,不能过分责难。过分责难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43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