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神经性贪食症怎么治,引起神经性贪食症的原因(神经性贪食症的介绍)

佚名 2023-07-03 03:24:31

一、神经性贪食症怎么治比较好

(1)认知行为治疗(CBT) CBT治疗的目标是打破暴食-清除恶性循环,控制BN症状,预防复发。CBT方法认为规律进食非常重要,并采用行为技术减少贪食行为,包括回避易发生暴食的各种情形,改变对问题的思维方式,教给患者预防复发的技术等,同时使用自我监测方式详细记录自己的饮食情况。

(2)人际关系心理治疗(IPT) 与CBT方法不同,IPT并不直接关注BN的症状,而专注和矫正“有问题的人际关系”。通过改变BN患者人际关系的方式,达到控制和缓解症状的目的,故IPT显效慢,需要时间长。系列比较研究发现,CBT显效快,而IPT显效慢,治疗开始CBT优于IPT,随后经IPT的BN患者症状继续改善;尽管CBT和IPT起效时间不同,但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

(3)行为治疗(BT) BT的治疗方式很多,据报道暴露和反应预防(ERP)治疗对BN效果较理想,ERP治疗源自治疗强迫症的减轻焦虑模式。BN患者接受ERP治疗,绝大部分症状改善甚至达显著改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CBT和IPT优于BT,与前两种方法相比,BT患者易出现复发。

(4)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 虽然CBT已经成为治疗BN的首选的心理治疗方法,但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心理治疗)仍有一定作用,尤其是当限时的心理教育和CBT对BN无效时,适合采用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在一项设计严密的CBT与动力学治疗的对照研究中,最初,认知行为治疗组的结果较好,但在较长的随访期中,两种治疗方法在疗效上几乎相同。

(5)家庭治疗 在BN的治疗中,以支持、教育以及可能的家庭治疗为形式的家庭干预也是需要的。由于BN常常是维系家庭平衡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治疗或是结合个别治疗的家庭干预,常常是必须的。

(6)团体心理治疗 以精神分析为取向的团体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二、神经性贪食症的病因

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现代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多数研究认为,BN的发病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家系调查表明遗传因素在AN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不过,有资料表明BN的遗传倾向不如AN明显,遗传在BN发病中究竟占了多大的比例,目前仍不能确定。中枢神经递质5-HT和NE被认为与BN发病有关,其中,5-HT不足与BN的关系最为密切。

BN的发病与心理和人格因素有关,如完美主义、自我概念损害、情感不稳定、冲动控制能力差,对发育和成熟过程适应能力较差,包括对青春期、婚姻、妊娠以及与家庭成员和父母的关系问题、遇到的性问题等,因此,BN可以是处理这些过程中所遇到的应激事件的一种方式。BN患者较AN患者更善于交际、更愤怒和更冲动,缺少和AN患者相当的超我控制和自我力量。

社会文化因素在BN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工业化导致社会能够生产充足的食物,并将之作快食简装处理,这种诱惑与女性“苗条”的审美观之间发生了矛盾;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男女角色的改变,女性对自己体型的关注直接与个人的自尊、自我价值感有关;某些社会观点,如,越苗条的女性就越有魅力,节食、苗条促进成功,使得女性对于自己的体型异常敏感。

三、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表现

1、心理和行为障碍

BN的行为特征主要为暴食-清除循环,表现为冲动性暴食行为,缺乏饱食感,伴有失控感。这些行为常与空虚、孤独、挫折感或有诱惑的食物有关。BN患者通常在出现罪恶感、极度痛苦或躯体不适如恶心、腹胀、腹痛时终止暴食行为,继之是补偿性排泄行为,以防止体重增加。常用的清除行为有用手指抠吐或自发呕吐、过度运动、禁食,滥用利尿剂、泻药、食欲抑制剂和加速机体代谢的药物如甲状腺激素等。暴食-清除行为可以反复循环。暴食和补偿性清除行为的秘密性是BN的另一特征,其行为常不被家人和朋友注意。此外,BN患者中还常见偷窃食物及酒精滥用、性紊乱、自伤、自杀企图等冲动行为。

BN和其他精神障碍关系密切,可合并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滥用特别是酒精和兴奋剂滥用,BN患者人格障碍的共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边缘性、反社会性、表演性和自恋性人格障碍。

2、躯体障碍

BN的躯体障碍可表现为开始轻微或一过性症状如疲乏、腹胀和便秘等,发展到慢性的、甚至威胁生命的障碍如低钾血症、肾脏功能和心功能损害等。暴食行为可导致一系列胃肠道症状,以恶心、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和体重增加较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急性胃破裂较为少见。BN患者最常用的补偿性清除行为是自我诱导呕吐,可引起一系列严重躯体不适或躯体疾病:胃酸反流导致牙齿腐蚀或溃疡、食管与咽部损害;反复的呕吐可致腮腺和唾液腺肿胀、腮腺炎;自我诱导呕吐时,手指和牙齿及口腔黏膜摩擦或刺激可引起口或手损伤;频繁的呕吐导致K+、Cl-、H+丢失过多,引起低钾、低氯性碱中毒,甚至出现心律失常或肾脏损害;此外,继发性代谢紊乱还可表现为疲乏无力、抽搐和癫痫发作等。BN的常见躯体合并症还有泻药依赖、慢性胰腺炎等。

四、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诊断

1.存在一种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并且患者屈从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食物的贪食发作。

2.至少用下列一种方法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①自我诱发呕吐;②滥用泻药;③间歇禁食;④使用厌食剂、甲状腺素类制剂或利尿剂。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放弃胰岛素治疗。

3.常有病理性怕胖。

4.常有神经性厌食既往史,两者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

5.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

6.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

有时本症可继发于抑郁症,导致诊断困难或在必要时需并列诊断。

鉴别诊断

1.神经性厌食

如果暴食和清除行为单单发生在神经性厌食发作阶段,就不能下神经性贪食的诊断。在该情况下诊断为神经性厌食,暴食-清除型。

2.神经系统疾病

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或综合征,如癫痫等位性发作、中枢神经系统肿瘤、Klüver-Bucy综合征、Kleine-Levin综合征等,也有发作性暴食等表现,通过神经系统体检和相应的检查可进行鉴别。综合征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不太可能引起鉴别诊断问题。神经性贪食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而综合征男性多于女性。

3.重性抑郁症

患者可出现过量饮食,但没有为减轻体重不恰当的补偿行为,如催吐、导泻等,故与神经性贫食症不同。

4.精神分裂症

该症患者可继发暴食行为,患者对此视之默然,无任何控制体重的行为,且有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状。

神经性贪食症的介绍

神经性贪食症(BN),又名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并伴随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性行为及对自身体重和体形过分关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地暴食,继之采取防止增重的不适当的补偿性行为,如禁食、过度运动、诱导呕吐、滥用利尿剂、泻药、食欲抑制剂、代谢加速药物等,这些行为与其对自身体重和体形的过度和不客观的评价有关。BN在年轻女性(<30岁)多见,并多在青春期和成年初期起病,BN的发病年龄在青少年中常常较神经性厌食(AN)晚,平均起病年龄通常在16~18岁。在工业化国家,BN的患病率较AN高,年轻女性BN的发病率是3%~6%,女性的终身患病率为2%~4%,男性不超过1%,女性与男性BN的比例约为10∶1。BN患者体重正常或轻微超重,30%~80%的BN患者有AN史,有时可有肥胖史。

患上暴食症的原因是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暴食症在医学上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被称之为“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是这样被定义的:是指不可控制的多食、暴食。患者经常暴饮暴食,然后采取自我引吐或过度运动以抵消其暴食行为。暴食是过量进食的一次发作,它必须包括客观上大量的食物(多于大多数人同等情况下吃的)和缺乏控制两者。暴食(gluttony)症的的主要特征1.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暴食,在短时间内吃掉大量的食物,进食量远远超过正常。2.在发作时觉得对进食失去控制(即感到无法停止进食,或不能控制进食的食物和数量。3.暴食后马上采取不恰当补偿措施以防止体重增加,发生次数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4.在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进行。5.暴食行为可为以下因素引发: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良,节食后感到饥饿,或对体重、身体外形不满等。暴食可暂缓烦躁情绪,随后不久病人便对自己不满而情绪低落。6.控制体重的方法最常见是诱呕,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剂致吐,一段时间后不用催发,患者想到呕吐便会呕吐,即使仅进少量食物亦能呕出。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导泻剂减轻体重,极少数患者甚至使用灌肠法。8.有的患者不采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体能消耗,如快速活动,增加体育锻炼等,活动量大大超过正常,且影响生活正常进行。9.患者过分重视自己的身体外形,常感到不满意。10.可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内容多数与体重或身体外形有关。

我得了神经性贪食症,该怎么办啊......

知道有一种心理疾病叫作“神经性贪食症”吗?看看你有没有:

我们常常会在电视、报纸等上面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很多青年,特别是爱漂亮的女孩子,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够苗条、不够骨感而刻意的少吃或不吃东西。这样的做法有时候会导致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在节食减肥的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忍不住饥饿的折磨,便不得不开始变本加厉的吃东西,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人们或许觉得这很奇怪,减肥者为什么会成了“贪吃鬼”了呢?那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之中,他们已经患上了一种叫做神经性贪食症的身心疾病。

蕾蕾的苦恼

什么叫做神经性贪食症呢?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样的一个例子。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位叫蕾蕾的女同学:在上高中时,她出现了一种暴吃暴食而不能自制的怪毛病。蕾蕾每天都要去商店买一大堆零食,无论在寝室、教室还是路途上,都吃个不停,非要吃到胃被撑得难受才算罢休。如果想吃的东西没吃,就会没心思上课或上自习,晚上连觉都睡不好。由于不断地暴食,蕾蕾的身体明显发胖,变得越来越臃肿。她苦恼不已,一再发誓再不吃零食,再不滥吃了。但一走进商店、一走进食堂她又无法控制自己,尤其是心情不好时就吃得更多。吃多了消化系统负担很重,所以她老是昏昏欲睡,上课打不起精神,晚上不想上自习,早早就睡觉了,学习成绩因此直线下降。蕾蕾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没有任何生理上的毛病。而在心理医生那里,医生却告诉蕾蕾和她的父母:蕾蕾是由于学习压力太大而得了一种叫做神经性贪食症的病。

“贪食症“的行为记号

说到底,神经性贪食症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心病。就象《瘦身男女》里面的“肥婆”和“胖哥”。肥婆其实本来是很瘦的,由于感情上受挫,只能以“吃”来作为一种发泄。即使到后来,她不想再这样吃下去,似乎都很难。因为她已经完全陷入了这个“吃”的魔圈里,单单凭借一味的不去吃东西是不可能的。最后,她在胖哥的支持下,终于减肥成功。那是因为她找到了她的心结所在。而英国的玫瑰戴安娜王妃,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在她美丽高贵的外表之下,却曾经用“吃”来解除自己深埋在内心的苦恼。在世纪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查尔斯王子的礼物和信笺并没能帮助这位未来的王妃平息几个月来郁积在心中的苦恼。就在那个本该安睡的夜晚,她吃下了很多的食物,最后病倒了。在戴安娜日后的宫庭生活中,冲突、焦虑、痛苦、忧郁始终伴随着她。她必须常常吃进大量的食物,甚至要溜进厨房寻找食物以快速地填入腹中。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紧张的生活气氛和环境所致。

这样看来,神经性贪食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人们生活的压力或焦虑造成的。一般来说,性格上较软弱,比较看重外界评价的人得贪食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从性别上,女性得的机率也比男性大了很多。其实吃东西在常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但过度的饮食则变成了一种病。这些人很容易用其他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物来排解自己的焦虑,有时候他们甚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只要不开心的时候就必须要吃东西或者SHOPPING。实际上他们的这种行为只是为了达到忽略自己当前压力而采取的一种方式。

就拿节食减肥的人来说吧,因为现在的社会崇尚“瘦的才是美丽的”,不自信的她们便开始用各种方法来保持苗条,如限制食物的摄取量。长此以往,她们慢慢走上了厌食的道路,但最终又忍受不了饥饿的折磨,最后还是借吃下大量的食物来获取一时的心里满足。这样,厌食症就很有可能转化为暴食症,造成“暴食--厌食--贪食”的恶性循环。

专家看“贪食”

心理学家认为:贪食症是用来处理压力以及不愉快感觉的一种方式,患者在生理上并不需要进食,而在心理上却有长期饥饿的感觉。需指出的是——它并不能真正起到解除心理压力的功能,反而使“吃”变成了处理焦虑不安、寂寞和生气的不当方式。通常,贪食症患者是为了处理比暴饮暴食和过分关注体重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才患贪食症的,如严重的焦虑。

“贪食”与中学生

那么,这种病离中学生有多远呢?事实上,在我们周围就有很多中学生反映出了这种征兆,就如同前面所提的蕾蕾一样,只是她的症状比较明显而已。我们知道引发中学生焦虑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是来自学习和考试的压力,同时还有来自生活、家庭,以及其他的一些东西,所以有很多同学常常不自禁地选择“吃”来作为一种发泄,以排除紧张,赶走不愉快的心情。虽然他们在吃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发泄情绪。采取不同的方式发泄情绪本是无可厚非的,比如“吃”只要不超过它的度,就并非是有害的。就象心情沮丧时,女孩子们常常会去吃一些高热量的东西,比如巧克力之类的食物来增加自己的能量,让自己觉得热点,兴奋点。但若一味的依赖它便不好了,对中学生而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来排除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免以后再遇见类似的问题时仍用

“吃”来解决问题

一个人的情绪若与某种行为经常联系在一起,比如沮丧时就吃东西,经一定的强化后就很容易形成习惯,以后只要一沮丧,无论肚子饿不饿,都会很自然的去吃东西。这种“自然”出现,会使人感到宣泄和放松,而要改变这种习惯,则会感到十分的困难和不适。你有过用“吃”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吗?那请你好好地想想第一次这样“吃”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理清这些,对帮助你走出“吃”的误区,远离贪食症将大有陴益。

给您的建议

一般来说,假如出现了神经性贪食症,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调整我们的饮食习惯,控制进食行为,改变对饮食的态度。你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什么时候吃东西,吃什么东西,做到一日三餐、营养均衡,避免在两餐之间吃零食或者是高脂高糖的食物。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和朋友一起进食。当在规定时间以外想进食的时候,可以做一些比较轻松的运动,像散步或者是一些能延缓进食的活动。第二步就是重新树立信心,改变我们错误的想法,比如说:“自己只能靠吃东西才能缓解压力”、“别人都说我好胖,我要减肥”等。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找到我们感到不开心、觉得压力很大的内在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成效。由于神经性贪食症的患者一般来说都表现为有较为明显的自责、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与抑郁症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找心理医生做心理治疗。而在平常的生活之中,更应该注意放松自己,相信自己,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开心的时候学会倾述,这样贪食症才会远离你!

有一群人自称兔子,狂吃之后还要催吐 || 什么是神经性贪食症?

前段时间逛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如何治愈神经性贪食症?”这个问题虽然仅有273个关注者,却有高达近10万的浏览量。

某度的“暴食症吧”累计发帖量也近115万。其中有个自称得了“暴食症”的楼主,ta的帖子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主诉如下:

“我一个人可以吃两份大份鸡公煲,加各种腐竹、娃娃菜、菠菜、鱼豆腐、粉皮、鹌鹑蛋、桂花肠,还要加超大杯可乐。一般的麻辣香锅1个人每次要吃50多块钱+几个榴莲酥+30块的麻辣烫才能饱。”(这位同学,你到底有几个胃?)

听着就很可怕对不对?一顿所食超过正常人一整天的饭量。

那么问题来了,暴食症跟神经性贪食症一样吗?听起来好像都是吃很多啊。

答案是: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同属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暴食症。

所谓的“清除发作”,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吃进肚子里的食物排出体外。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以下简称贪食症),除暴食症的上述表现外,还通常存在“清除发作”。不仅会服用泻药、间断自我催吐,还会通过禁食、严酷的体育锻炼达到目的。 催吐的人会称自己为“兔子”(也许是取谐音之意)。

简单来说:

神经性贪食症=暴食症+清除发作。

他们对自己的体重非常不满意,却无法控制想要进食的欲望,于是觉得吃完再吐不会对身体有影响。但实际上,在贪食症患者中,肥胖率正在逐渐上升,也就是说,就算把吃的东西都吐出来,仍然避免不了发胖。

一、如何判断自己是吃货,还是得了贪食症呢?

吃货热爱美食,并享受吃美食的过程,吃完之后是满满的满足感,而贪食症则不同。

贪食症的人,会意识到这种大量快速的进食模式是不正常的.

但是,他们通常不能靠意志停止进食,不可控制地寻求暴饮暴食带来的心理效应,是一种类似强迫症的情绪反应。明知这种行为的不良后果,且暴食之后会出现抑郁情绪和自责的想法,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没用,连嘴都管不住。

长期反复节食,尤其对那些具有心理易感因素的个体来说,是贪食症发生的高危因素。有证据表明,对于这些人而言,节食往往先于暴食发生。

也就是说,许多贪食症的病人,经常在暴食之间间断禁食,形成这样的循环:认为自己体重太大—节食/禁食—暴食—体重太大—节食/禁食…循环发生。

诊断神经性贪食症需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可能:

二、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据统计,发生贪食症的女性数量是男性的9倍之多。性别之间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暂时还没有定论,目前有几种观点如下:

原因之一 可能是社会对苗条形体的偏好。 一说起女神的形象,就是白、富、美。不过凌驾于这三个词之上,还有一个标准就是“瘦”,所谓的“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还有人说“好女不过百”?

从网上一些很火的减肥贴也能略知一二,许多从小身体就”横向”发展的男孩女孩们,更能感受到来自周围人或恶意或忽视的目光。

很多人下定决心减肥的动力,有一部分也源于这些恶意。而减肥成功“逆袭”之后,颜值也蹭蹭蹭往上涨,并且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柔了许多”。

不可否认,这些例子确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当一个人将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归咎于体型时,ta看到这样的帖子,只会坚定自己也许不那么正确的想法:你看,不止我一个人这样想呢,只要我能跟ta一样瘦下来,我的人生一定也能开挂。

当然追求理想身材的心理压力只是一方面,其它的原因包括高特质焦虑(high trait anxiety)、与发展有关的冲突(conflicts relating to development)等。

除了上述心理社会因素之外,科学家们还对脑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然而并没有得出统一的定论。一部分人认为,贪食症的发生跟脑白质引起皮层体积减少有关,另一群人则认为,跟脑白质有毛关系?明明应该分析脑灰质好不好?!

两派纷争不休,谁也不让谁,所以,生物学这方面的证据尚且不足。

三、 哪些症状指向贪食症?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特异的症状,英文叫做Russell's sign(calluses on knuckles and back of hands due to repeated trauma from incisors,即门牙反复创伤,指关节和手背上有老茧)。

是因为在 催吐时,很多人会用手指刺激舌根或者咽部,引发呕吐反射 (回想一下小时候生病,医生为了看清咽部是否有炎症,一手拿压舌板压舌头,一手拿手电筒的动作就会明白),混合着胃酸的食物经过口腔反流出来,长年累月下来,牙齿也会遭到腐蚀。

四、贪食症到底有多严重呢?

不夸张的说,严重到危及绳命的地步。

很多人会觉得,得了贪食症有什么大不了,不就是多吃点东西嘛!能吃是福好不好?

2015年瑞士报道了一例贪食症病人,一位41岁的中年女性在暴食之后因剧烈急性腹痛就诊。CT检查发现了巨大的扩张胃,大小是24x12x36cm。

这几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本来在腹腔安安生生待着的胃被食物撑大,一直撑到了盆腔的水平并且压迫内脏。这时候腹腔的压力升高,会引起一种叫“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病,属于急重症,分分钟可以死给你看。

更可怕的是,贪食症是一只很少单独行动的怪兽。它常常与人格障碍、焦虑障碍等一同出没,是一种具有自杀倾向和自我伤害行为的精神疾病。

五、有没有治疗方法?

有,但是目前的效果尚不明确。

一为心理治疗,最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目的是改变对体型的过分关注,建立合理有计划的饮食行为。

二为药物治疗,一般采用各种抗抑郁药。

然而有研究表明,贪食症跟遗传有关,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种疾病难以根治的原因之一。

至于具体的治疗方案,最好还是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其实国内对于贪食症的研究真的太少,但是并不代表这个群体数量少(忘记的同学可以回去看一眼开头的数据),更不代表他们可以被忽视。

事实是,他们清醒地忍受着反复进食和催吐的折磨,甚至有过放弃生命的念头。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种想法非常可笑,甚至觉得他们是懦弱而自私的,连自己的嘴都管不住,还想通过自杀一了百了。

可,子非鱼,焉知鱼之苦?

这个社会对人的绑架实在是太多了,所谓的“大流”建立起一套评判标准,凡是不合此标准者,皆为异类。 比如大众眼中的“美”,通常跟“瘦”“高”“白”挂钩。

不得不说,在建立起对自己真实的认知之前,周围人对我们的评价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人在出生时,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没有概念。

随着慢慢长大,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多,有了对比,才会有结论。比如,你看那个谁谁谁(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学习又好,还苗条,你再看看你,天天就知道吃吃吃。

有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看自己的眼光,实际上严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仿佛脑袋抽离了身体,站在那些恶意的角度,高高在上地、冷酷无情地审视和批判自己。

我见过身边许多女生,明明身材比例非常好,看上去一点也不胖,体重完全在标准的正常范围,可几乎所有人都一致认为自己“太胖了,腿太粗,腰也不细,胳膊和脸上全是肉肉”。

难道非要骨瘦如骷髅,像五星红旗一样随风飘扬才算“合格”吗?

当然不是说减肥不好。如果脂肪太多的话,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容易得脂肪肝、高脂血症等等。

只是, 比起厌恶“肥胖”的自己,觉得低人一等,或者没有自信与人交往,相反,努力敞开心扉,像对待好朋友一样,温柔且宽容地对待自己,慢慢接纳身上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显得更加重要吧。

况且 美,又岂是仅有一种标准呢?为什么要按自己的好恶去随意“judge”别人呢?

因为, 无论是高是矮,或胖或瘦,亦黑亦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就算是最先进的克隆技术也无法复制的,活生生的生命啊。 不是工厂里按照模子生产出来的零件,差异必须在允许范围内,否则就是不合格。你看,甜馨小盆友都无比傲娇自信地说,“我们白着呢~”

如果是真的胖,瘦下来固然好,不仅会觉得身体轻松很多,穿衣服也会更加好看。但是,也不要因此否认那个曾经的自己。 因为无论怎样,你都至少,值得自己去爱。

毕竟, 爱自己,才是终生浪漫的开始呀。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欢迎在留言区跟我们分享~

参考文献:

1.wikipedia.org-Bulimia nervosa.

5.Trace SE, Baker JH, Penas-Lledo E, Bulik CM. The genetics of eating disorders.Annu Rev Clin Psychol2013; 9: 589-620.

欢迎来我的科普小屋坐坐:)

如何拥有高质量的睡眠?你必须知道这几点

睡眠不足的后果,可远不止黑眼圈那么简单

你还在挤痘痘?!当心小命不保!(内附良心抗痘指南)

智齿啊智齿,想说爱你不容易

阿尔兹海默症——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孤独和发烧一样,在夜晚最盛......吗?

体温计打碎了怎么办?!!一篇文章教会你所有姿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30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