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为何总要取悦他人,取悦他人也是强迫症

佚名 2023-07-02 23:01:27

很多人为了某种目的,总是会刻意去取悦身边的人,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他们其实并不开心,这其实是强迫症在作怪。强迫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那么下面听听专家如何解决强迫症的心理问题吧。

为什么我想取悦人?

我们生理上的基因的编排和社交模式最深层的指令,都催促我们要积极地寻求他人的赞美和肯定,尤其对于有控制力的奖励(例如关爱、社会地位、学校成绩、薪水等)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赞美肯定更加重要。

取悦者会沉迷,是因为取悦行为让他们赢得所渴望的肯定。如果某件事让你感觉很好,那你就可能会持续去做这件事,以便继续维持这种美好的感觉。

一般而言,我们生命早期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因此,大部份的孩子会试图取悦父母,以获得肯定、安全感。这种看似和谐的亲子关系,有时却因为父母的偏 执而变调,让小孩成为依赖“肯定”而行动的傀儡。特别是当父母以爱作为条件式的奖励时,他们就等于将小孩推上寻求肯定之路,最后变成一个取悦者。

当小孩的外貌和举止能让父母满意时,父母就会帮小孩贴上乖宝宝的标签,也会让他们感受到爱的价值。但是当小孩无法取悦他们时,爱就被收回了。这样条件式的父母之爱,对小孩会有深远的负面影响。

这种取悦症,从儿童时期开始萌芽,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地演变成取悦症的三大成因(包括:取悦心态、取悦习惯、取悦感觉),最后不知不觉成为一个取悦他人,自己却不快乐的取悦者。

取悦者的错误认知

取悦者对人际关系有不正确的假设。例如,别人的需求、期望,比我自己的需求重要,无论如何,我都不应该让别人感到失望或受挫;我应该永远抱持和善, 不去伤害别人的感觉;我应该永远快乐欢愉,绝不向他人表现出负面的情绪;我绝不将自身的问题或需要加诸在别人身上;别人应该永远喜欢我、肯定我,因为我替 他们做了许多事情。

大部份的取悦者相信,如果没有把别人视为优先,就会被人认为是个很自私的人,而自私的人将不值得被别人关爱,最后都会被遗弃,过着悲惨的命运。取悦者认为,必须要不断付出、做很多事来取悦别人,这样才能赢得爱和关怀。

取悦者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将别人的需求和自己的需要放在不对等的地位,使得自己的生活常常因为必须配合别人而失调。事实上,行事以自我为本位,跟所谓的自私,是不同的。

“施”并不一定永远比“受”有福,人际关系最好的平衡状态,是施受兼备。而要改变这些假设,必须先改变自我观念中对于“和善”的认识。

不和善没关系

无法随时和善待人,没关系。乍听之下,这个观念似乎仍然具有威胁性,因为取悦者长久以来,一直拥有和善这项特质。但是,仔细想想,让和善成为自我观念的中心,已经让身为取悦者的你付出多大的代价?

你现在需要朋友帮忙,构筑新的自我观念。如果去除掉和善这个字时,别人如何看待你?理想的自我观念越贴近你真实发生的行为,你的自尊就会获益越多。增强自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你的表现就像你理想中的自我。

取悦者要破解自己的心结,就要告诉自己:我自己的需要、欲望和意见,跟别人的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照顾自己,让我爱的人知道我也有需求,让他们知 道他们也应该承担一点责任来帮我满足这些需求;摆脱寻求肯定癖,做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受;想说“不”,就别说好。

好人是可以说不的。如果说“不”让你这么充满焦虑及罪恶,请这样想:为了保留向最重要的人说好的权力,唯一的方式就是,对某些人、在某些时候坚决有效地说不。在适当的时候向适当的人说不,并不损及你在别人眼中的价值。相反地,这会增加你的价值。

为自己活,而不是为父母活

回溯生命早期,取悦者也许发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是造成自己成为取悦者的主因,如果是这样,请勇敢切断记忆的脐带,告诉自己:

我的生命并不为了要满足父母的期望或需要而活,我生来就是要为自己而活;如果父母不肯定我的生活,我没有必要感到失望或不快乐,尊敬(或肯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父母没有给我肯定,或者没有给予无条件的爱,用我期待父母爱我的心态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望或需求而生的。

不论有多少的认识,真正的改变,需要实际的行动,必须藉由有系统的策略来改变不良的习惯,并用较健康的方式来取代。如果能够透过这些方法改变长久以 来的取悦症,就可以重新掌控目前你感到不满的行为、外表、健康习惯、关系、思想或感觉的任何部份。换言之,根除取悦症,你就拥有了改变自己的力量。

一直以为自己是好人,现在才知道是得了取悦症,需要治疗吗?

你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从你的叙述来看,说明你确实是一个好人。

社会 中所谓的“好人”特别多,有的是在中间充好人,两边都不得罪;有的是在生活中怎么都行,无所谓;还有就是你这种!其实这都是心态问题,没有对与错,关键是,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活法!

有的人,凡事都爱追一个真理,就显得不近人情;有的人,凡事与我无关,怎么都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等,这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

我觉得你,要问问自己,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你喜欢吗?!

希望能帮到你!

需要心理疏导的,有以下几点说明:

首先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成瘾的一种行为模式,取悦者会执迷不悟的把自己看成是好人。

会常常因避免跟人家持有不同意见或怕形成冲突,就始终保持这种暖大白的形象。没有意识到,交流就是在不同的意见,合适的范围里,你来我往交锋中,碰撞出的火花。这是完全和情合理的,并不会产生矛盾,是自己的一种认知错觉。

比如别人大声一点说话或脸色不好,莫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造成的。别人请求帮忙,也不会拒绝说不。这种只想取悦他人的心理能量,会让自己失去自我,久而久之,成为一个受全世界爱戴的“死人”。(精神缺失的)

人的习惯,性格多数都是基于原生家庭潜移默化而来的。这应该是早年留下的一种心理创伤,这种创伤如此早,已经根植于潜意识中了。潜意识的最大特点是,你不能觉察它,但它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你。

比如幼年来自父母的忽视 ,过度批评,心理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状态。自我否定,丧失自信心,缺乏自我认同感。父母在外面,面对别人时,总是笑嘻嘻的去迎合他人,一回到家里那远山眉的池塘,那深挖的凹糟,够养几条金鱼游淌啦。(画面感触)

慢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畏惧和别人对抗,畏惧表达出愤怒,你想着只要当老好人,替别人着想,你就能避免这些消极 情感 。

首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理解和纠正取悦他人的认知。

再者就像写作一样,把你想表达的,压抑在内心的任何话。化身在囚笼失去自由,愤怒的小鸟,那把燃烧的火焰,给释放出来,让身体和心灵得以平衡。

最后也可以去到无人的大山,喊几嗓子,学会试着跟人说不,做一个真实表达内心所求的自己,展现出自己的风格,不然多累啊!

您说的取悦症我理解的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

下面详细分析一下讨好型人格的人格特点,有的前文已经概述过,这里在每一个后面对应一个原因。

1、善于发现对方的欲望和需求——成长生活环境中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害怕被偏执型人格的人责难怪罪,把自己不受责难寄托于对方对于欲望和需求的满足,而偏执型人格的人反倒觉得是你夸大你的感受;

2、习惯性接受别人的要求,不懂拒绝——曾经,因为拒绝,他受过煎熬,长期以往,自我保护机制告诉他,接受所受到的伤害最小。换句话说,即便他不愿意接受,但他能脑补出不接受后那个心中的偏执型人格的人会如何对他。

3、脾气好,好好先生,但内心挣扎——因为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成长生活环境中都伴随着一个偏执型人格的上位人(长辈,领导或者同辈中不可违逆的人),所以他们非常害怕起冲突。还是前面说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启动告诉他,“以和为贵”才能“化干戈为玉帛”。但其实内心惊涛骇浪,又或泪如泉涌。

4、渴望得到回报——因为长期处于“白色恐怖”当中,他们特别渴望对方意识自己的需求,希望能得到安全感。然而偏执型人格的人恰恰是多疑和反复的,所以他总是得不到安全感上的满足。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他时常会过分的热情和真诚,这并不是虚伪,只是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他曾经失去而得不到的那份感情而已。

综上,这种人格在出现最开始的时候不需要过分警惕,这是一种自身心理的防御机制。在周围环境让自己不舒服的情况,一种自我情绪微调。确实,你会发现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这种人格让你更容易发现别人的想法和要求,更容易捕捉对方的欲望。

所以,讨好型人格的转型自然也就有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情商越发出众,深知自己的想法,并且努力的打破曾经束缚自己的牢笼;另一种就是变得敏感多疑,脆弱胆小,一词以盖之,就是懦弱。

而上段说的“牢笼”是指什么呢?这个牢笼就是一直以来害怕那个朝夕相处的“偏执型人格”的束缚。因为朝夕相处间,你人格在成长环境中,对于自我的欲望和需求趋于淡化,而把具有“偏执型人格”的这个人的欲望和需求当做是自己的第一需求。你最先考虑的是这个人“开不开心”,“想不想”,而不是自己“开不开心”,“想不想”。

所以,如果当你打破了这个牢笼,已经把自我欲望和自我需求摆在第一位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不能完全算一个“讨好型人格”了,你已经迈开了破茧成蝶的第一步了。而那个“偏执型人格”反倒成了磨砺你性格的磨刀石。你会发现无论你在什么场合,和什么人打交道,你都能察言观色,或多或少比其他人更能感知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契合度和气场。当然咯,感知不代表你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这个按下不表。

只有明白或是尊重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并且把这个奉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点时,你才不是为别人活着,你才是为自己活着,你才是一个独立的人,大写的人,你才不是一个孩子!

但打破这个牢笼不容易,非常不容易。第二步就是远离那个偏执型人格的人,无论他是谁,敬而远之,待到你破茧成蝶后回归都行,但如果你真的想让自己的人格独立,那就远离。后面的其实都非常容易,乐观积极的生活,时间会改变一切的。但往往就是这一步,几乎就没有人有勇气或者有条件迈出。你时不时心里都会牵挂一下那个让你人格扭曲的人。所以,讨好型人格在你身上可能也会一直存在。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我理解你说的取悦症,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

从心理角度来说,需不需要治疗,并不是看症状如何,而是看有没有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以及你的痛苦程度,如果说,你觉得感觉还不错,生活也没什么影响,那就不必要治。反之,就需要治疗。

另外,我想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特质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关键是适度,如果能灵活应用,不固化在某一个模式里,是最理想的,如果不是,也不用烦恼,我相信取悦的特点也给你带来了好处,你不妨仔细想想。

总之,别把取悦特质当做敌人,了解到它是自己的一部分,并且在过往的生命中,为自己做过贡献,去接纳和感谢它,至于要不要改,要看它是否带给你麻烦,以及你的痛苦程度,如果需要,做些调整也是好的[玫瑰][玫瑰][玫瑰]

“取悦于人”乍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想办法让别人高兴,这有什么不对的呢?可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考虑如何让别人高兴,做事情前都要考虑一下别人是不是会喜欢自己这么做,那就是一种刻意的取悦了。喜欢取悦他人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一味放低自己的需求,对他人的要求一味满足;甚至在明知自身不能完成的情况下,都不敢拒绝他人的要求。

心理学上,把这种建立在别人评价上的安全感称为“取悦症”。“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你对他人的认可上瘾了。取悦者会执迷不悟地把自己看成是好人,而且认定别人也是这么看的。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 情感 表露多么正当。而且,你会避免批评别人,以免被别人批评。心理学家把这叫做“冲突避免”(conflict avoidance),你会把对抗和愤怒看做危险的 情感 体验。

取悦症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认知型

驱使你取悦于人的动力是这种思维定式:你希望,并且时刻准备着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你。而你衡量自尊和定义自我的依据,就是你为他们做了多少。如果你是一个认知型取悦症者,那么你就会陷入沉重的自我亏待心态中。当你有取悦于人的心态时,你相信讨好能让你免遭他人的拒绝以及其他刻薄的对待。

习惯型

一个习惯型取悦症者会牺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顾他人的需求。你会为他人做得太多,几乎从来不说“不”。无论你多么疲于应付,你也不愿意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你总是独自承担所有困难。

情感 逃避型

对这一类型来说,取悦症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 情感 而导致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讨好他人的原因之一可能源于一个人深深的不安全感和担忧被疏远、被抛弃的焦虑感。说到底,讨好别人,只是为了感受到“我是重要的”。对于 情感 逃避型取悦者来说,只有顺从别人,得到别人的赞许,他们才会觉得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取悦者给人的感觉虽然是善于关心别人,对谁都好,好说话、好办事,容易满足对方当下的情绪和需求,然而,这种压低自己换来别人暂时的认可的做法并不总是意味着真正的“双赢”、“建立长远的关系”或者“彻底解决问题”。

一方面,由于长期令自己的情绪处于压抑之中,不仅会成为影响自身 健康 的一大祸害,而且他们的内心也积攒了很多的委屈、抱怨、抑郁,最终导致退缩、敷衍塞责,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违背双赢策略地满足对方需求,在工作中,没有定位清楚自我与他人的界线,不知道自己可以拥有什么,责任是什么,往往承担属于他人的责任,而自己真正应该做的却没有做到极致。

生活中的“悦他者”不在少数。他们事事都想着让别人满意,对于他人的要求全部予以接受,而将自己的意愿完全抛在一边,而别人却并不会因此感激他们。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 社会 交换的过程,个体只有在付出和获得成正比的时候,才会更加珍惜那些所得;如果付出很少的代价就有收获,那么个体会倾向于不那么珍惜它。所以,人际交往中,并不是一味满足别人的要求就可以获得友谊。那样反而可能导致他人对你“悦他”行为的滥用,觉得你的帮助能轻易获得,并且非常廉价,从而并不会在乎你给予他的这些。

另外,取悦症会造成心理障碍,阻止你发出和接受自己的消极 情感 。如果你不能表达消极 情感 ,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不再真实。你会被看成是平面的纸板人像,而不是立体的、丰满的、多侧面的血肉之躯。

为了阻止这种取悦症的发展,需要从行为、思维或 情感 方面的小改变开始。

首先,你需要抛弃“需要人人都喜欢”这种念头。多数有成就的人都不是那种谁都喜欢的类型。这种“抛弃”可以看做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它会让你的身边只会围绕着这样的人们,他们喜欢的是你本人,而非你为他们帮的忙。

其次,在他人提出要求时,一定要看其是否合理,并考虑自己是否愿意并有能力去提供帮助。如果这两个条件都能达到,可以伸出援手;如果任意一条无法满足,就可委婉谢绝他人的求助。当你实在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取悦别人时,就说:“我能考虑一下吗?”跟他们定下一个时间,到时候你会对请求做出答复。这段时间内,你完全可以想出拒绝他们的最好办法。

最后,你的拒绝可能会让自己感到后悔,你会觉得自己伤害了别人。但你必须克服这种想法,坦然地应对接下的局面——事情往往不会如你所想的那么糟。

取悦别人,那么你在关系里是讨好别人,压抑自己的,长此以往,心理会有很多愤怒,需要自我成长,提高自我觉察的能力,学会取悦自己再取悦别人,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人心理更 健康 。

知道自己在取悦了,直接改自己不就行了?你有这样好的觉察力,已经是特别棒了,改掉这个取悦别人的能量,这个过程你会发现你还有很多点需要突破,这些都会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加油

读书笔记||你不必取悦所有人

核心内容

作者认为,取悦症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型取悦症、习惯型取悦症、逃避型取悦症。这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心理机制。不论哪种类型和心理机制,都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高昂成本,也会影响人格独立和自我进步。

我们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调整心态:一、多强调自我意愿和需求;二、懂得并学会拒绝;三、内化自己的成就感。

好多人的痛苦来源,不是来自别人的伤害,而是 来自于他们自己想持续地做一个完美的好人 。就是想让所有人都满意让,所有人都喜欢,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却总是忽略自己的感受,从而产生了很多心里疾病和心理障碍。

我们每个人从小都会受到一些创伤,而这些创伤的很多是来自于父母,那你说是父母故意的吗?那也肯定不是,只不过就是他们不懂,都是无意间造成的,最后对成年以后的自己产生影响。

取悦症不是一种病 ,它只是一种心理倾向,有点儿像拖延症,那你说拖延症是病吗?它肯定是不算病。如果你不重视它的话,它就会把人弄得很难受,就是如果旁边人不拉一把,他也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话,他就很容易陷入到一个怪圈儿出不来,这个就是取悦症的一大危害,它是处于灰色地带的心理区域。

取悦症是很常见的心理状态 ,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准确的把它表达出来,如果说你发现某些情形和自己相似,那你只是说明有这种倾向罢了,还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就是有病。

一、认知型取悦症

这类取悦症由三个错误观念引起,它们分别是:

1.逻辑陷阱

这类人认为,“只要我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对我好。如果别人对我不好,那就是我自己不对。”他们内心的矛盾始终指向自己,不指向外部,不管什么问题都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陷入逻辑陷阱中。

他们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同时对别人也有很大期望,但从来不把自己的需求明确说出来,觉得这是麻烦别人,这就导致别人无法满足他们的高期望。

当期望落空,他们又会感到失落、难受、沮丧,甚至愤怒。他们对自己的高标准里还有一条:不允许自己表达愤怒。把所有的愤怒情绪都内化作用到自己身上,造成他们认为这都是自己的错。

辨识度 :逻辑词是 应该、必须、一定,对自己持续的进行情感虐待,习惯用笨蛋啊蠢货啊这些词来形容自己。

他们这种人应该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类型,可实际上呢,结果却恰恰相反,喜欢取悦别人的人,往往很难相处,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人际关系 :不管是做同事也好,做朋友也好,做情侣吧,都是非常的不愉快的,因为他们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要求都太高了。

产生原因:它是一种原始的自我保护模式。

【 案例 】

比如说一个小孩儿,他如果觉得这个衣柜里面有怪兽,他害怕,就自己设立一个条件,睡觉就把灯开着,这个怪兽呢,他就不会出来伤害。

再比如说有很多父母离异的家庭里面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父母闹离婚,因为小孩儿让他不想让父母离开啊,他也没有办法控制。于是他就会想,只要我乖,我只要我什么都听父母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分开了,他们会给自己设立一个条件。

一个孩子到七八岁的时候,他就会认识到愿望和现实它是有差距的,一到青春期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把自己脑海中的计划落实为行动,就说如果他们有什么计划,他们就会去看,而不会去想一些没有用的东西。

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受到了阻碍,比如说受到了打击,或者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极度缺乏别人认可的这么一个环境下,儿时这种自我保护的思维,他就会延续。小时候害怕衣柜里面有怪兽,长大之后他们害怕别人的拒绝,别人的嫌弃,害怕让别人讨厌,那为了让别人不拒绝自己不讨厌自己,他们就会去取悦别人。

2. 别人的需求永远摆在第一位

有取悦倾向的人像圣人,永远在无私奉献。他们不断地给予,把最好的给别人,把不好的留给自己。但其实这种做法在人际交往中并不合适,当你一味不求回报付出时,你的动机就会变的可疑。

【案例】

一个哥们儿莫名其妙的一下对你特别好,又是给你端茶倒水,给你借钱帮你扛事,结果他还不要你任何回报,你想给他做点儿什么事儿,他全都拒绝了,你不知道他的动机是什么。而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就会有点心慌,开始觉得这人有点儿不对劲,然后就会本能的想离开他。

3. 为满足别人而牺牲自己

舍己为人的互动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很难成立。

【案例】

萨拉一遇到自己钟情的男士,就马上把自己置于低声下气、唯命是从的位置,觉得只要男朋友高兴,牺牲自己也无所谓。因此男士和萨拉刚开始约会时,都特别喜欢她。但每次恋情的新鲜劲过去后,男方很快就会开始嫌弃她,恋情也往往是无果而终。

分析 :男女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当没有办法给予在自尊的基础上,和对方分享真我的能力、和对方产生互补的情感和思想上的互动,这就导致对方很快失去兴趣,这就是牺牲自己迎合别人所付出的一个代价。

二、习惯型取悦症

这类人把取悦他人当做一种习惯,甚至带有自我强迫性质。他们对自己缺乏客观评价的能力,想通过持续取悦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得到别人的认可,能够让这类人获得极大的心理快感。而这种快感又不是时刻都能得到,如果通过取悦他人就可以得到认可,那么取悦他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并且上瘾。

辨识度: 这种人是真心的,他就想和别人分享财富,他就是单纯的想帮助别人而已。

人际关系 :但是这种不求任何回报的行为,是在无意当中是贬低对方的或者让别人产生亏欠感。

【 案例 】

好像你欠一个朋友的钱,你一定会老想着这事儿,如果说你手头宽裕了以后,你就会给朋友还钱,结果呢?他死活不要,你怎么给他都不要。那你们关系就会变得很奇怪,甚至你可能会产生一种怨恨。为什么呀?因为你觉得你的朋友是在变相地控制你,意思“就是让你记着,让你一直欠着我钱,我现在还不要还,说不定哪天我有其他的事情,你就得帮我”。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这样,特别不喜欢欠别人的,当不要求任何回报的时候,就会把别人弄得很尴尬。

三、逃避型取悦症

上述认知型和习惯型取悦症都有一个共同点:其动机是为了获得别人认可,从而主动迁就别人、迎合别人。还有一种取悦症的动机是为了逃避:逃避坏情绪、拒绝、暴力、冷落,逃避自己心中的内疚自责。

这些被逃避的对象,往往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恐惧。为了不直面恐惧,所以选择了逃避,期望通过逃避,给自己营造心理舒适区。在这种心理机制下,这类人会做一只“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不愿意直面矛盾,成为逃避型取悦症患者。

辨识度 :每当觉得别人会生气的时候,他就会首先立马示弱,让别人压根儿就没有发飙的理由。

因为他们以前受到过某种伤害,但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就发现可以通过取悦别人,让别人高兴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这就是他们一种用来保护自己的手段。

后果 :这样造成一个结果就是他们永远不会处理和别人的冲突。

人际关系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完全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每个人价值观都不一样,在一些事情上产生不一样的观点、产生冲突太正常了,你要想时时刻刻让每个人都喜欢你,让每个人都认可你,可以说永远没这个可能。

第一个方法, 那就是去掉脑袋里面的那些“应该 ”。

前面我们说了不会拒绝的老好人,他满脑子都是没有一点儿弹性和余地,就是我应该这样,我应该那样,我必须这样,我必需那样,我应该让别人高兴,平时的口头禅也经常用这些。

那我们可以仔细的想一想,那这些“应该”是从哪里来的呢?

不是他们自己的声音,是老师、父母他们的声音。因为这个声音的音量在脑子里面开的太大,以至于他们总是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那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我应该总是让别人高兴满意”,可以换成——“如果我愿意,我可以满足那些重要人对我的要求和期望的”。

其它的也是一样,你不用说“我应该始终保持愉悦和乐观,永远不要再别人面前表现出任何消极情感”,这个句子的就可以换成——“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在重要的人面前保持愉快和乐观”。

以前苛刻的要求,就被暖化了,在这些表达中加入了时间和偏好的条件,如果我愿意,就是在强调自己的意愿,在表述当中加入了选择,强调这个控制权是在自己的手里。

最后提醒这并不是要满足所有人,只满足最重要的人的愿望就可以了,而且这只是一个选择,并不是必须的义务这样。

第二个方法, 就是要学会拒绝。

老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不会拒绝别人,为啥他们就特别难拒绝别人呢?因为每答应一次别人的请求,他就多一次机会获得别人的认可的机会啊。那之后,别人就发现这个人挺好使的呀,什么事儿都过来找他,那肯定最后就把他给累趴下了。

那你说拒绝别人有这么难吗?对取悦型的患者来说,他就真的非常难,因为拒绝别人或者一被别人拒绝,他们就会产生内疚自责,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私的坏人。

那这个要怎么破呢?给出的方法就是用拖延的方法。

当别人向你提出请求,你自己又不想答应的时候,像平时的你可能想都不想就答应了,但是现在啊,那你就拖着呗,拖一段时间之后,对方就明白你的意思了,这样呢你就可以摆脱不被别人要求控制了。

第三个方法: 学会对自己产生自我认可。

不会拒绝的老好人,他们所有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来自于别人,那他们自己拒绝了别人,自己会内疚,别人拒绝了自己,他们还是会内疚,这是因为他们一直用完美注意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从来没有对自己满意过。

那为什么就感觉不到自己的满意呢?因为他们只惩罚自己,从来不管取得多大的荣誉,他们觉得这就是应该的呀,这很正常。他们对自己特别的苛刻,那下面怎么办呢?那就是想办法及时的给自己奖励,那你可能会担心了,他如果没有这些高标准,那自己会不会变成一个很平庸的人呢?

其实不会的。就像胡萝卜和大棒一样,虽然大棒的威力更大点,但别忘了前面的那棵小胡萝卜,它的效果也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在这个成长的过程当中,它会让人更愉快,更轻松。

我们经常遇到,但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行为——取悦症,这不是一种病!这只是一种好人做过头的行为倾向,他和那种完全自私、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的情况,是两种对立的极端。这两种极端,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

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小都会受到一些创伤,而这些创伤的很多是来自于父母。那你说是父母故意的吗?那也肯定不是,只不过就是他们不懂,都是无意间造成的。最后对成年以后的自己也会产生影响,那怎么办呢?没有任何的办法,你只能自己调节、自己治愈。因为无论如何你回不去了!

只有当 认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而不是他人的时候,真正的自信,才能建立起来。

要说一个人内心强大,实际上说的就是他有坚不可摧的自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16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