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际交往关系距离有哪几种
第一种
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可以到360cm那么远。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种
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大概是120~360cm,就像隔一张办公桌那样。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第三种
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大概从45cm~120cm,就像伸手碰到对方那样,虽然认识,但是没有特别的关系。这是在进行非正式的个人交谈时最经常保持的距离。和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cm以外为宜。
第四种
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从45cm~零距离,一般是亲人、很熟的朋友、情侣和夫妻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无权进入亲密距离的人闯入这个范围时,会令人不安。在拥挤的公共汽车、地铁和电梯上,由于人员的拥挤,亲密距离常常遭到侵犯。于是,人们尽可能地在心理上保护自己的空间距离。在西方,当你在电梯或者公共交通工具里碰到拥挤的局面时,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你不能同任何人说话,即使是你认识的人;你的眼神必须始终避免同他人眼神的接触;面部不能有任何表情;人越拥挤,你的身体越不能随意动弹;在电梯里,你必须看着头上的楼层号码等。
二、人际交往关系有哪些过程
奥尔特曼(1973年)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时期
定向阶段时期
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心理活动。
情感探索阶段时期
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沟通也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及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基本的方面。
感情交流阶段时期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个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的人际关系安全的安全感已经确立,对于所有事情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的自我许多方面,就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稳定交往阶段时期
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加广泛深刻,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三、人际交往关系的原则有哪些
相互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交换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自我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平等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人际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的、相互的、有来有往的。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人的这种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
相容原则
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要做到心理相容,应注意增加交往频率;寻找共同点;谦虚和宽容。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要体谅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只要干事业、团结有力,做出一些让步是值得的。
信用原则
信用即指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轻许诺言。与人交往时要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做作,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赖.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就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取别人的信任,产生使人乐于与你交往的魅力。
四、人际交往关系的意义有哪些
豪斯顿(1988年)所言,研究人际关系的兴趣,练好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而这都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同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一代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新人。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社会和各种组织的生命力增加,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现代社会要求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而且要求拥有健康的人际环境。良好人际关系,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产生很大的好处。
有利于促进个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全面发展。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时间久了,会把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原则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来调节自、支配自己的行为,获得正确的社会文化规范和社会角色,从来来提高个体的素质。
人际关系的分类并不统一,按需要的性质可分为感情关系型(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理气氛)和工具关系型(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按喜欢程度可分为吸引性关系型(相互喜欢、亲近、友好)和排斥性关系型(彼此心里厌恶、疏远、对立);按双方地位可分为支配关系型(一方对另一方控制)和平等关系型(彼此地位平等);按关系存在时间可分为长期关系型(如夫妻关系、师生关系)和临时关系型(如营业员与顾客关系);按包容性可分为主动关系型(主动与他人交往)和被动关系型(期待他人接纳自己),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是健康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哪些是有问题的人际关系。对于创造性发展来说,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直接影响个体的微观环境。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关系的基本侧面,它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使单位、组织、家庭拥有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以提高人们的友谊、幸福感,激励人们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人们创造性的发展。人际关系类型是指人际关系的种类区分。蒂博特根据相依观点,把人际关系划分为四类:(1)虚假相依,指参加相互作用的双方主要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与对方的反应很少相依;(2)非对称相依,指一方的行为基于对方的行为,而对方的行为主要依据自己的意图;(3)反应性相依,指不管个人原来的意图如何,只按对方说的去反应;(4)彼此相依。按不同标准还可有许多划分,如按需求可划分为情感性人际关系或工具性人际关系。亦可按喜好、关系存在的长短等进行划分。
基本内容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敌对的人际关系则是不良的人际,对一个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害的。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了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对于远离家乡外出求学的大学生来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重视“人和”这个重要因素。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一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此话也许说得绝对些,但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良好人际关系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16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