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小孩心理知识大全,儿童一般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佚名 2023-07-02 22:43:22

一、再婚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多

离婚在现代社会来说,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但是,一旦有了孩子的家庭,而夫妻却成为了半路夫妻,那么孩子也不得已的重新接受新的家庭,但是这样的家庭组合,很容易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影响。比如孩子不能适应新爸爸或是新妈妈,就会在心理产生抵触,久而久之感觉不到家庭温暖,心理就会产生扭曲。

调查显示,再婚家庭中40.5%的儿童情绪不稳定。这是因为前三类家庭的儿童从小就受父母、祖父母的一致性教育,他们对儿童的需求呵护是发自内心的。而再婚家庭的儿童因为有了继父或继母,内心难以接受或难以完全接受,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当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表现为快乐、自由的情绪和行为;而在继父、继母面前,则表现出冷漠,拘谨的情绪和行为。

统计表明,再婚家庭中21.6%的儿童有较严重的情绪烦恼,18.9%的儿童精神紧张,有56.8%的儿童有较强的压抑心理,这些数据均高于其他家庭类型同类指标人数的百分比。这是因为再婚家庭儿童在新组建家庭中的地位、与继父或继母的交往、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由度以及在经济上的支配权,均与自己亲生父母生活在一 起时有一定的距离或差异,使其内心产生出忧虑、紧张、压抑、烦恼等不健康情绪。同样,单亲家庭儿童中有严重情绪忧虑的人数高达21.1%,这与他们经历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时受到的一定心理刺激有关。

“再婚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父母的离异或丧父、丧母已经使这些孩子经历了一次磨难,父母的再婚又使他们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儿童的身心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所以,再婚家庭应加强与儿童的沟通,创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可能在精神上满足他们,引导孩子减轻心理上的负担。既给这些儿童一个完整的家庭,又给他们完整的父爱和母爱。

二、儿童恐惧心理的积极作用

如果运用的好,利用儿童恐惧心理,能够让儿童思想潜意识中有一种规范。平时作业不及时完成,考试不合格,很多儿童都会受到老师的管教,适当管教可以督促儿童更好的学习,让儿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自己因为做错事情而遭家长责骂,那么儿童就会在下一次改正。可以利用孩子怕电的恐惧心理,告诉儿童如何安全用电,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很多例子都可以用恐惧心理来完成。

儿童的恐惧心理也是一种教育方式,美国人曾经因为儿童怕黑,就让家长抱着儿童走过一段黑暗的路,这样两三次下来,儿童自己就敢走。不能因为惧怕而放弃生活中的某样东西。儿童恐惧心理的训练也要适当讲究,不能过分训练,如果儿童本身就害怕,那么在训练的时候难度会比较大,可以给儿童一些食物进行奖励,让儿童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下进行训练。

儿童的恐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儿童以后生活或者学习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家长一定要会利用,如果利用不好,反而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很多孩子也是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过来的。恐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恐惧的信心,家长在培养儿童的时候也要注意给儿童鼓励,让儿童有信心做任何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儿童的恐惧心理得到改善,面对以后的人生。

三、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清楚的是往往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形成的,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朋友要多多检讨了,避免因为不健康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儿童心理疾病应该怎么治疗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急切的想知道怎么治疗心理疾病。对此心理专家表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致病病因和症状表现与成年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给心理医生在考虑怎么治疗心理疾病时增加了难度。而家长对孩子症状表现的描述越细致精确,对孩子的疾病确诊和治疗就越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

专家建议,由于儿童因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内心较为敏感,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较为激烈,同时又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量的欠缺,使得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也无法跟大人有效沟通。所以家长应做到以下两点要求:

一、父母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

二、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儿童心理疾病最好是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父母一定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对孩子过于疏离,这样很容放任孩子心理疾病的产生。孩子在没有朋友、无法与社会交流的时候,父母是最后能依靠的人了。所以父母一定要积极了解儿童心理疾病知识,防范于未然。

儿童期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六种:多动性,抑郁性,孤独性,焦虑性,强迫性、恐惧性。
患有多动性心理问题的孩子,显得非常好动。虽说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但是有些儿童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活泼好动,而是患上了一种称为儿童注意力缺陷的多动性障碍,也就是常说的“多动症”。
患有抑郁性心理问题的儿童,其症状表现为孤独、不愉快、忧虑、悲伤、失望和精神痛苦,心境处于病理性的低下或恶劣,又称为儿童神经性抑郁症。据报道,精神科门诊儿童诊断为抑郁症的占28%,在精神科住院病人中儿童抑郁症比例为59%。
患有孤独性心理问题的儿童,其病情多发生在婴幼儿期,是感知、语言、情感、智能等多方面的广泛发育障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儿童精神障碍,心理学称为孤独症。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4‰~5‰。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但如果及早发现并进行特殊教育、行为矫治、药物治疗,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行为的儿童,大都是患了心理焦虑症,是最多见的儿童情绪障碍。焦虑患儿常有认真仔细、胆小多疑的性格,在某些精神因素如亲人重病、意外事件或学业失败等诱发因素影响下而发病。
儿童强迫性心理问题,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的存在。病人虽能意识到这些观念、意向、行为是不必要的或毫无意义的,但就是难以将其排除。儿童强迫症的发病年龄以10岁前多见,既有自我强迫,又有自我反强迫,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冲突疾病。
儿童恐惧性心理问题,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焦虑,达到了异常程度。恐惧是正常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儿童对周围客观事物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对有心理问题的儿童要认真对待地,要及早的治疗与教导,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有个叫磊磊的男孩,才5岁,性格“活泼”的了不得。整天都闹腾个不停,他不是不停地跳皮筋,就是对足球踢个没完,即使偶尔在房间呆一会,也是在柜子上、桌子上或床上椅子上爬上爬下的,总之一天到晚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候,除非晚上困极了才去睡觉。
开始,父母以为孩子是天性活泼,生性贪玩,没什么大关系。后来,经一位懂点心理学的朋友一提醒,才知道孩子是患了儿童常见的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病因
有医生认为,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可能是由于患儿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内,缺乏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某一种,使得神经不能及时传递信息而造成的一种病态。脑内神经递质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
许多研究者发现,儿童多动症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一些专家将多动症患儿和正常儿童对照研究发现:多动症患儿的父母童年期有多动症病史者较多。
近来发现,铅中毒是引起儿童多动症的原因之一,摄入含铅、含铝量过多的食品,即使未达到中毒的剂量,也会诱发多动症。也有人认为,多种食物添加剂如食用色素,多种饮料、糖果、冰淇淋、香肠都有可能导致多动。
儿童多动症的主要障碍是精神上或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其中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又是本症的主要特征。多动症忠儿与普通儿童的顽皮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儿童多动症的心理治疗。
对多动症症状明显,严重影响到学习的儿童,应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右旋苯丙胺、利他林、米拉脱林等中枢兴奋剂。这些药的有效率一般为70%一80%,因此是治疗多动症的首选药物。患儿在用药1~2周后,一般会表现出安静,不再那么好动,注意力较集中,能按大人的要求行动,易于管理等。
药物不能代替教育,只能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家长和教师不能歧视多动症患儿,更不能损伤其自尊心。对患儿良好的行为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同样,对患儿的打架伤人等攻击性行为、破坏公物等破坏性行为以及说谎逃学等不端行为,不可以患病为理由进行袒护,而应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坚决制止。
桅桅是家中的独生女。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她抱有极高的期望。因此,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要比别人多些,智力开发要比别人早些,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每次考试都是优秀。
在4年级一次期中考试时,桅桅患了重感冒。由于身体不适,精神不振,再加上心情紧张,有一科没考好。受此影响,其他科的考试成绩也不好。
桅桅从此变得沉默寡言,悲观失望,精神萎靡,食量减少,逐渐发展为怕见老师和同学,后来干脆不去上学了,整天在家睡觉。
家长开始不知底细,问她怎么了。她说不清楚,只是流眼泪。家长以为孩子患了大病,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未发现任何异常。
于是家长怀疑孩子患了心理疾病,前来咨询治疗,经心理医生详细的诊断后,原来桅桅患了儿童常见的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的病因
儿童抑郁症主要是心理遭受刺激后而诱发的。比较常见的有感情上受到重大打击,如亲人去世、父母关系紧张或离异、考试失利(特别是未考上理想的学校)等,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剧烈反应并导致情感加重。
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也会诱发儿童抑郁症,如学习成绩不好,长相不出众,总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受老师重视,不引人注目,从而产生一种失落感。
儿童的父母患有抑郁症也会引起儿童的抑郁症。有抑郁症的父母通常少言寡语,不参加社会活动,不与他人结交来往,或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心,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情绪。
儿童抑郁症主要是由心理因素诱发引起的,因此治疗方法也主要运用心理治疗。当发现儿童有抑郁症状后,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交谈,多给以关心、安慰,接受孩子的倾诉,给孩子以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陪孩子做一些平时最感兴趣的事。
儿童忧郁症的心理治疗
治疗儿童忧郁症,首先要选择支持疗法,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儿童抑郁多是由于儿童对自己不满而引起的,而这个不满意的标准常常是一个理想化的标准,在达不到这个标准时,就会引起抑郁。
要提高自信,战胜抑郁,就要帮助孩子改变这个标准,使之切实可行。当儿童通过降低标准而达到目的后,要给予鼓励,正面强化,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
在对患儿进行心理支持之外,主要采取行为疗法进行心理治疗,就是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进行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行为治疗时,家长一定要按计划行事,严肃对待治疗,不能迁就孩子的好恶,否则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有个5岁的小男孩,很少讲话,班主任反映他两个月内共讲了6句话。
生活中很常见的事他也不会说,而且在幼儿园整天是一个人玩,不与他人交往。父母一直以为是发音器官有缺陷,经专科多次会诊,认为发音器官无异常。经测试诊断,发现小男孩其他能力均属正常,只是语言发育迟缓,并伴有性格上明显的变异,属于孤独症。
富有爱心的班主任老师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才知道小男孩的父母是地质工作人员,长期在野外工作生活。小孩出生后不久便被送到农村的外婆家,直到4岁时才送到基地幼儿园入托。而外婆无文化,且寡居而形成孤独的性格。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语言障碍是孤独症患儿的突出症状。大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迟缓,显得很安静,常常是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
除了语言障碍,孤独症患儿还会有孤独离群、不适应集体生活,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情感冷淡、面无表情;兴趣狭窄,行为活动单调刻板等症状。
孤独症患儿的身体素质有极端性,要么非常好,要么非常弱。患儿易患与植物神经系统失调有关的喘息病、自体中毒症等病症。
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还可让孩子传递一些简单的信息。患儿在说话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用词不当、词语颠倒等现象。此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不能表现出不耐烦,以免伤害患儿的自尊心,失去说话的兴趣,产生对说话的恐惧感和口吃的语言障碍,于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孩子的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的心理治疗
加强言语训练是治疗孤独症的重要内容。对刚开始理解语言的患儿,多余的词句会把孩子弄糊涂,所以说话应尽量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简短语句。
针对孤独症的儿童心理治疗师采取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母亲与孩子面对面地坐在地板上,母亲一手拿孩子喜欢的那本书,一手拿糖果、饼干等孩子平时喜欢吃的东西,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
第二步:母亲将书突然呈现在孩子面前,放在地上,这时孩子可能表现出非常喜欢这本书并伸手去拿,紧接着母亲又在他面前摆出他喜欢吃的东西,他又可能会伸手去拿。这时母亲要把吃的东西放在离孩子稍远一点的地方让他去取,孩子吃到东西会表现得很高兴。以后每天按上述方法去做,多次重复,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出现书的同时,还会用眼去找吃的东西。
第三步:将书的位置由地上换到小椅子上,孩子看到后伸手去拿,这时立即把糖果等放在椅子上。按这种方法,使书靠近孩子眼睛的水平方向。
第四步:将书放在母亲左眼侧面,再移到右眼侧面,不断给糖果以刺激强化,让孩子眼光逐渐适应,慢慢注视到母亲的眼光。进而逐渐改为拥抱、亲吻孩子,慢慢地使孩子与母亲建立起母子感情。
小女孩9岁,是某重点小学四年级学生。父亲是剧团的武打演员,母亲是工厂工人。父母均只有高小文化程度。
根据老师反映,患者焦虑情绪比较严重,性格内向、胆小孤僻,与同学相处不甚融洽,学习成绩属中等偏下,语文成绩较好,数学成绩则很差。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督促严格,但是没有能力辅导。
儿童焦虑症的病因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还有很多父母甚至以忙碌为借口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有的父母跟孩子在一起时又不能很好的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所以,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心事,无法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
父母与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分苛求或者溺爱孩子,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一旦走出家门离开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对社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产生焦虑反应。这种过于紧张的状态,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常常办事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反而会产生一些负效应,这样也会使儿童产生焦虑。
面对患有焦虑症的儿童,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认真对待。首先应该用和睦的家庭气氛.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儿童焦虑症的心理治疗
一般来说,急性焦虑反应发作并较严重时,应当根据患儿的病症发作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焦虑药物。而慢性焦虑反应发作时,以心理治疗最为适宜。满灌疗法是治疗焦虑症的常用方法。
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对患儿来说能引起最强烈的焦虑情绪的刺激以“冲击”患儿,使患儿克服对某些情境、事件的焦虑反应。放松疗法是治疗儿童焦虑障碍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患儿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对减轻、消除儿童焦虑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10岁的男孩鲁鲁,据他父母反应,孩子近一个月来走在马路上总是要数路灯,而且数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数。多次严厉指责仍无效,经诊断为儿童强迫症。
儿童强迫症的病因
精神因素是强迫症的主要诱因。患儿在生活中碰到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异、亲人过世等精神刺激,引起恐惧,使儿童忧心忡忡、胆战心惊。
患病儿童的性格大多内向,胆小拘谨,待人特别有礼貌,优柔寡断,行动较古板。父母性格内向,有洁癖、强迫行为,也会给儿童带来影响。
儿童所患的强迫症是与成人有区别的。儿童的强迫现象不存在明显的心理冲突,只是机械地再三地重复某些行为。同时儿童强迫症的主要表现为强迫行为,而不是强迫观念,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
儿童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儿童强迫症治疗后的效果是较好的,多数患儿通过治疗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能恢复正常。
系统脱敏疗法是治疗患儿强迫行为较有效的方法。首先列出强迫行为的次数与情景,然后对每一种情境下的强迫行为逐步进行脱敏。
反应阻止疗法是给患儿一个先导刺激,这一刺激导致患儿出现强迫症状,并使焦虑增强。然后采取强制手段制止其强迫行为的出现。慢慢的,患儿的强迫行为和焦虑反应都会消退。
治疗强迫观念适用思维阻断疗法。当患儿出现强迫性思维时,大喝一声“停”。在此基础上,患儿可以练习对自己喊“停”,使思维停顿。
此外,还可采用满灌疗法、模仿学习等心理治疗技术进行治疗。辅助治疗强迫症的常用药物有氯丙咪嗪、舒乐安定、氯硝安定等。
有个7岁读二年级的小学女生,因为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一辆汽车撞倒一位骑自行车的妇女,吓得浑身冒汗,两腿发抖,居然对汽车产生了恐惧:一看到汽车就浑身颤抖,两腿酸软,更不用说坐汽车了,而且每天放学回家时都心有余悸。
儿童恐惧症的病因
儿童恐惧障碍主要是因环境、教育造成的,而其中又以父母的行为方式、教育方法的不当为主。父母对孩子溺爱、过于保护、限制儿童的许多行动,或者用吓唬威胁的方法对待孩子的不听话、不乖顺,当着孩子的面毫无顾忌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些可怕的事情。大人过严过高的要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或对孩子缺乏一致性、一贯性的教育也会诱发儿童恐惧障碍。
儿童恐惧障碍的心理治疗
对恐惧障碍患儿的治疗,首先要了解发病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恐惧障碍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条件反射的作用不断习得的,因此可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循序渐进地消除其恐惧心理。一般的做法是:先用轻微的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强刺激的强度,让其逐渐适应,最后达到消除恐惧障碍的目的。
许多儿童恐惧障碍的产生是受了家庭成员的影响,因此在治疗时不能只孤立地治疗儿童的恐惧障碍,而要了解患儿行为、情绪问题发生时的整个背景情况及与患儿间的影响。
患有入学恐惧症的儿童与逃学儿童行为不同。逃学儿童为达到不去上学的目的,常常是制造了一系列上学的假象,而入学恐惧症的儿童则毫不掩饰地向家长提出不想去上学。
入学恐惧症
入学恐惧症是指学龄儿童对学校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拒绝上学的现象,以7~12岁的男孩较多见。日本有资料表明,在200万学龄儿童中,每年就有5万儿童因为此症而不得不停课退学。
入学恐惧症患儿大多数都是好学生,少数学生即使学习成绩一般,但也是听话的学生,其智力水平要么高于一般者,要么低于一般者。
引发入学恐惧症的原因很多。一般认为,胆小多疑、太仔细、太谨慎、过于敏感的性格容易诱发此症。在家里被大人溺爱和过分保护,会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从而增加了他们对学校适应的困难。家长、老师对孩子期望过高,甚至有些孩子自小受大人的影响对自己也有较高的期望,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而渐渐形成焦虑性心境,就会表现出入学恐惧或是考试恐惧。
入学恐惧症患儿易产生焦虑症状。如果大人强迫患儿到了学校,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心情和焦虑性躯体症状。比如哭闹、发脾气或愁容满面、不愿说话、惶惶不安、犹如大祸临头一般;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甚至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而一旦听说不去上学,患儿的这一切焦虑反应就自行消失,恢复正常。

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有哪些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儿童社交恐惧症、儿童多动症、儿童自闭症等。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儿童来说,如果很少与外界环境接触或对家人过于依恋,可能就会使儿童在接触外界环境、其他人群时出现过度紧张、害怕或者焦虑的情绪,引发儿童社交恐惧症。该疾病可能是受到父母的遗传因素,也可能与家庭教养、环境因素方面有关。儿童多动症属于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是12岁前起病,会伴随着无法正常静坐、注意力难以集中、冲动任性等行为问题。这种现象与自身发育、环境因素有关,也可能是受到了家族遗传的因素影响。儿童自闭症也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可以从婴儿期就有表现症状,但通常在2岁左右因不会说话、不与人交流互动而被认识。该疾病目前机制不明,可能受到遗传、环境甚至宫内等因素影响。

孩子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

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主要在三个方面表现异常:情绪表现、行为表现和生理表现出现异常等:

1.情绪表现异常。情绪方面主要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比如恐惧、紧张、情绪低落、想要放弃生命、存在敌意等等,这些情绪方面的不正常体现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某种问题,需要立即进行调理,否则可能越来越严重。

2.行为表现异常。离群独处,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沉默、很少说话、不愿意活动、精神难以集中,也可能表现为过度活跃,逃学,偷东西,暴力倾向明显等等。如果出现了这些行为异常,说明患儿的心理问题已经比较严重。

3.生理表现异常。头疼、腹痛、恶心呕吐、进食过多或过少、耳鸣、尿频、入睡困难,甚至全身出现不舒适的症状,但是检查又检查不出任何问题,考虑是心理问题造成的。

4.就是喜欢和父母 冷 战,孩子如果在父母责骂的时候,只是默默的呆着,不作任何的反驳,也没有任何的情绪,甚至平时都不会过多提出要求,在大人看来这样的情况挺好,孩子安静、听话,懂事,其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当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孩子不哭不闹,说明他的心理已经出现问题了,长期以往下去,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自我封闭的情况,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那么就应该用一些方法,让孩子发泄自己内心愤怒、不愉快,让他们把心中的情绪都发泄出来,而不是积压在心里。

5.孩子特别爱和父母争吵,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总想要斥责一番,有的时候可能情绪控制不好会造成言辞上过于激烈,孩子受到这样的言语刺激之后,会表现出狂躁愤怒的情绪,甚至和父母大吵大闹,这种极端情绪的爆发,就说明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心理上有一些问题,他们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时候父母应该选择相对平和的态度,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慢慢的解决问题。

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有哪些啊?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经常有这4种表现,很可能心理已经出现了问题,家长要注意。

1.经常和父母对着干。

如果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特别不听话,还经常跟自己对着干,说明孩子可能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这类孩子只要父母一批评责骂他,情绪就会变得暴躁,说明他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对待孩子太过严厉,或是经常当众批评责骂他,从而伤到了孩子的自尊心。建议家长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多和他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喜欢和父母生闷气

有些孩子被父母批评之后,会表现的特别安静,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父母跟他说话,他也不理。正常人受到责骂批评时,要么是反驳,要么是哭闹,如果孩子经常喜欢生闷气,家长就要多关心一下他的心理问题了,不然很可能会让孩子出现自闭的性格,严重时可能会影响以后正常的生活。建议家长多和孩子沟通,及时疏导这种负面情绪,这样才能让他变得更加阳光。

3.人际关系很差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直接反应,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一般人际关系较差,或是朋友少。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更喜欢和他人交玩,善于和同伴合作、分享。而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性格上会比较孤僻,和他人格格不入。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耐心引导,告诉他身边的朋友都是很友好的,鼓励他多和他人交流,参与到群体当中。

我的身边其实也有这样的事历,

这样的孩子一般他们会表现出来孤僻高冷不爱与其他人说话,并且他们的交流能力一般都会有一定的障碍,很害怕和别人进行单独相处的时间。一般与它们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在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多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来增强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多出去交一些朋友,慢慢的就能恢复好也可以做一些心理指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15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