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孤独症的介绍
孤独症,可能大家对于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会患上孤独症,尤其是在婴儿时期,这是属于一种精神障碍类的疾病,有些可能是由于先天的遗传,也有些事因为一些社会因素,无论是什么原因,对于婴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那么什么叫做孤独症呢?
孤独症患儿的特征
一 社交障碍
此为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在婴儿期,患儿常一人独处,既不愿看别人,也不对母亲和亲人表示依恋,同时,对陌生人的爱抚却表现得无所谓,不会拒绝与不安。不爱哭也不爱笑,此时还常被误认为是一个“乖”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其孤独的症状也就愈加明显,对亲人不亲,如父母回家不表示欢迎,父母离去也不啼哭。对陌生人不陌生,可随随便便地让陌生人领走。不参加任何群体活动,常常孤独一人,也不会玩扮演游戏,甚至不会玩布娃娃、“开汽车”等游戏。有时父母与他讲话,他似听非听,毫无反应,好象聋子一样,也不愿用眼睛去凝视别人,与人发生眼与眼的交流。这类社会交往问题在3岁以后就明显了。
二 语言发育障碍
为重要症状,其语言是一种全面的质的损害,表现为少语,不会与人交谈,社交语言甚少或无,常常出现代词错用,重复刻板或模仿语言,语言音调单调平板,或出现“自我中心语言”——表现为自语、自顾自地尖叫,有时姿势语言、手势语言也受损。
以上就是关于孤独症的一个介绍,当婴儿患上孤独症的时候会影响到社交能力,没有办法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无法正常的交流,所以当婴儿出现以上现象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以免影响到孩子以后的生活。
二、先天性孤独症的病因都有哪些
第一,孤独症最核心的表现是跟家人不亲密。比如给孩子喂奶时,孩子跟妈妈之间没有眼神交流;伸手抱孩子时,他们没有有意的“伸手”迎接姿势,身体不会靠近抱他的人,不会对大人微笑。
第二,没有正常的情感反应,并存在社交障碍。他们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遇到困难时不主动寻求帮助,不会通过眼神交流来表达感情和自己的要求;摔倒了不怕疼,对鲜亮的颜色、玩具没有反应;对父母不依恋,但对陌生人又不感到害怕,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就算在一起玩,其方式也很奇怪,比如说,喜欢把别人推倒在地。
第三,语言发育迟缓。一般来说,自闭症患儿说话都比较晚,会说话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的语言,就像鹦鹉学舌。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有的孩子经常会把代词用错,把“我要”说成“你要”,把自己称为“他”等。
第四,重复性的行为和奇怪的爱好。很多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总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比如重复给玩具排队,玩弄自己的脚趾。很多孩子拒绝接受变化,比如喜欢把东西放在相同的位置,一旦有变动就会变得异常不安。
第五,对某些奇怪的物体产生依恋。他们可能对一只杯子、一块砖头很依恋,走到哪都要揣在身上。正常的孩子听到好听或可怕的声音后,都有反应,但自闭症患儿就恰恰相反。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自行车轮、电风扇等能够旋转的物品,莫名其妙地发笑,特别好动或不爱动,不明原因的哭闹等。
以上就是先天性孤独症的病因,当然这种病情往往是从小孩子的时候,就慢慢的延伸,有的人病情会比较严重,受到恐慌,强迫,等等,这是一种十分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想要治疗的话,就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从孤独和自闭的环境当中,走出来。
三、孤独症有些什么表现呢
一、缺乏安全感
对家人有很强的依赖感,即使都已经成年了,很多事情都是要家人想像小时候一样对待。比如睡觉的时候给他穿衣服,吃饭的时候给他装饭。
二、思维固定性很强
有超强的记忆力,对很多事情都非常讲究,要求每样东西都和思维中的一样。比如脱下鞋子后,会立刻就将鞋子摆好,别人要是弄乱了,自己也会立刻摆好。
三、没有耐性
注意力涣散,和他说话的事情,一定要和面对面,或者是将其头扭转过来对着,才会注意到你在说话。胆小,对一些刚刚认识的事物会觉得非常的好奇,自己也要去摆弄一番,不然的话,就会坐立不安,心不在焉。
四、不爱说话
不愿意交流,喜欢一个人呆着,心中的喜怒哀乐情绪都不容易表现出来,一旦忍不住的时候,就会非常的极端;对周围人,周围的事情都不感兴趣,但是对周围环境的改变非常的敏感,比如家中家具的摆放,一旦改变了,就会觉得很不舒服。
五、脾气很倔
对认定的事情有了初步的影响,就很难改变。在言语行动方面有严重的障碍,说话只能是寥寥几个字,与别人的交流有很大的问题,而且在说话的时候很少对着对方,甚至有时候会不回应别人的问话,都是自己扭着头,行动比较呆滞,显得非常的小心翼翼。
六、感觉异常
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冷、热、痛楚等反应很弱,对危险行为缺乏警觉及适当的反应;对某些声音、颜色、图像或光线等又有特别的喜好或恐惧,容易引起焦躁不安等反应。不愿与人交往,缺乏对视,分不清称谓,不合群,无语言或只有很少语言或只是鹦鹉学舌的仿说,言语发展严重障碍。长时间旋转某物,玩水,喜欢呆在暗处,长时间重复一个机械动作,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闹),对某些声音,画面,广告,很敏感,不知道害怕危险,肢体粗大运动和粗细运动不平衡。
四、孤独症的测试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很看到很多孩子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就患上了孤独症这种疾病,孤独症疾病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很大,这样的疾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陷入在孤独中成长,让孩子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中,让孩子自己将自己锁在里面,走不出来,而人们也走不进去,这样的话就会给孩子带来更大伤害,那么孤独症测试的方法有哪些?
这是一个初步的自闭症测试,家长或老师若怀疑孩子有自闭症,可替他们做以下测试。请回答“经常有、有时有或没有回应”,若幼儿曾经有过以下行为(现在没有),也记录下来。
1、没有眼神接触/很少眼神接触。
2、不适当地大笑或傻笑。
3、对于别人的脸部表情、情绪或肢体语言无法了解。
4、无法调适声量迎合不同的社交场合(例如声量太大)。
5、不喜欢/抗拒改变日常生活规律。
6、 游戏方式缺乏创意,也缺乏角色扮演的能力。
7、怪异行为/让旁人觉得古怪的行为(例如:无故在课堂上拍掌)。
8、满不在乎的态度(例如不理睬来访的客人)。
9、只在大人坚持和相助的情况下才参与接待来访的客人。
10、兴趣范围狭隘,对某样东西/事物着迷。
11、对同样的课题滔滔不绝。
12、没有与他人分享他的兴趣爱好。
13、像鹦鹉般地模仿他人说话。
14、呆板而重复地模仿电视、录像里的行为举动和讲话方式。
15、自始自终和别人说话,不顾他人是否有兴趣听或者有回应。
16、不能自然与适应地和其他孩子玩乐。
17、可以很快和很好地做一些事情,但却不能胜任需要应用一些社会知识的工作。
18、喜欢旋转东西和喜欢自身旋转或注视会旋转的东西。
19、喜欢独自玩很长时间的积木或画画。
若超过10个以上的“经常有”,建议去看相关的专家。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一九四三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观察在了十一例具有极度孤独、言语发育延迟、刻板僵化的行为模式的特点的儿童后,提出“早期婴儿孤独症”的概念,并在文献中正式报道。其后,西方精神科医生在诊疗中,相继发现了此病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有了正式的孤独症案例报道。随后发现的病例不断增加,渐渐成为儿童精神医学中倍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和其它疾病相比,精神疾病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只有在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之后,社会才开始逐步认识到精神疾病的危害,并建立社区的精神病防治网,配备精神科的专业医生。孤独症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其发病年龄小,损害涉及的领域广泛,对儿童身心发育造成的影响后果严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欧洲及日本的统计数据,全球约有三千五百万人患有此病。最近几年,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身心健康,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有识之士也把目光投向孤独症这一疾病的研究领域。在经过专家、学者、孤独症家长的太声疾呼后,一些省、市也开始把此病列入到精神疾病中去,与其它精神疾病同等对待。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孤独症发病率越来越高的问题,已经引起一些国家妙C府对它的高庋重视。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孤独症的患病率的调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二00一年对全国六省市(江苏、吉林、河南、贵州、甘肃、天津)残疾儿童的抽样调查;2003年深圳市0至7岁的儿童六类残疾现状调查;2004年北京市进行的2至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我国进行的以上三次调查,结果与美国精神病学权威学术机构的报道比较接近.
2006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与孤独症搏斗法案,这是美国国会有史以来为单一疾病通过的一项最全面的立法,授权为孤独症研究及监控拨款近十亿美元.2007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了使用标准化方法的首次全国范围患病率调查以及首次洲范围的,以病历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其结果令人震惊:1/150的美国儿童有过孤独症诊断.这些研究表明,孤独症不能再当做仅仅涉及少数人群的疾病.
一位哈佛的经济学家设法计算出,社会每年为孤独症的开支逐年增加,已经达到350亿美元;由于孤独症人士的特殊需要,每人一生的支出超过300万美元,而这其中成年人的护理开支远远多于儿童护理和干预,治疗费用,这意味着如果孩子在早期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干预,他们成年社会和家庭将付出成倍的代价,在于孤独症的斗争中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起病于3岁以前,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障碍和狭窄的兴趣、刻板怪异的行为方式为主要特征。
1、拒绝正常的反应方式
2、莫名其妙的笑
3模仿说话
4、不听话
5、不怕危险
6、对疼痛感觉迟钝
7、哭闹、没有原因发脾气
8、转动物体
9、看或玩圆的东西
10、持续奇特的游戏方式
11、不和群
12、拒绝变化
13、目光不对视
14、态度冷漠
15、以动作表示要求
16、不喜欢被拥抱或疼爱
17、有明显的多动
18、对物体过度迷恋
19、操作技巧表现不一
20、不用手指指东西
21、自言自语
儿童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 由美国精神病学家 Kanner首先报道,1943年Kanner描述了一组儿童,“从生命早期开始,就表现为不能象正常儿童一样, 与周围的人们和环境建立联系”,他们似乎与环境是隔离的,语言异常或者根本就没有语言, 不寻求拥抱、待人如同待物、很少目光接触、行为刻板等。 他将这种状况称为“孤独性情感交往紊乱”。有关的名称还有儿童精神病、孤独症、广泛性发育障碍和儿童非典型发育。 目前统一命名为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DD), 在PDD的名称下,包括了儿童孤独性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disorder,AS)、 广泛性发育障碍未注明(PDD-NOS)、Rett综合征和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其临床特征为交流障碍、 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三联症。
一.流行病学
在很长的时间里曾经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仅发生于中上阶层人士的疾病, 目前该病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各个阶层、各个种族均有发现,孤独症患病率各国报道不一, 有人认为该病属于罕见病,但是近年有较多文献报道,该病发病率不低,Costello 1996年报道广泛性发育障碍的患病率为22/万,其中孤独症的患病率为10/万。 1982年陶国泰在我国首先报道4例儿童孤独症,但是目前我国没有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男:女约为4:1。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更为悬殊,男:女为6-9:1。
二.病因
Kanner于1943年首先提出孤独症诊断后,也同时提出了孤独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 经过数十年的广泛研究,现在已经证实孤独症与父母亲教养方式无关, 而所谓一部分孤独症父母表现的冷漠和教养形式化其实表明父母可能存在轻型的类似障碍。 尽管目前孤独症的病因仍不明了,有关学者对孤独症的病因开展了极为广泛的研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胎儿宫内环境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成为目前病因研究的热点。其他因素包括免疫因素、营养因素等,综合有关研究, 目前认为孤独症由于外部环境因素(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等) 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导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1. 遗传因素
1991年Folstein 和 Piven报道孤独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流行病学调查也确认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3%,远高于一般群体,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家族中即使没有同样的病人,但也可以发现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例如语言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精神障碍和显著内向等,这些都表明孤独症的发病存在遗传学基础。 进一步研究发现诸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苯丙酮尿症以及Rett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的症状与孤独症有关。 然而多数孤独症患儿并没有上述遗传性疾病, 因而近年来大量的有关研究集中在寻找其他有关染色体和基因异常, 来自母亲的15号染色体长臂、X染色体、7号染色体长臂区域的异常被认为与孤独症有关, 其中15号染色体长臂部位,被认为与阅读障碍有关,而阅读障碍也是孤独症的表现之一,因而受到重视。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发现了一些可能与孤独症相关的所谓候选基因(Candidate Genes), 例如5羟色胺载体基因(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和c-Harvey-ras oncogene。需要指出的是, 有关孤独症儿童染色体和基因异常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孤独症很可能不是一个单基因遗传性疾病, 多基因遗传可能性较大。
2. 感染和免疫因素
一些学者研究了免疫和感染因素在孤独症病因中发挥的作用,在感染方面,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感染被认为可能与孤独症发病有关,双生子研究发现, 孤独症双生子的先天性小异常发生率要高于非孤独症双生子,而这些异常一般与先天性感染有关。 此外有研究发现在孤独症儿童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较高,T淋巴细胞亚群也与正常人群有差别, 采用IVIG治疗孤独症也有成功的个案报道,近年又有报道注射MMR(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可能与孤独症存在相关关系, 这些发现均提示孤独症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但是研究结果不一, 在孤独症病因学中的意义尚不明了。
三、发病机制
尽管病因不明,通过大量的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影象学的研究, 一般认为,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首先在神经影象学方面, 采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以及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 发现边缘系统、脑干和小脑以及相关皮层在结构和代谢方面的异常;在神经病理学方面, 通过动物模型研究,一些研究者发现大脑边缘系统可能与孤独症有密切关系, 边缘系统中主要是杏仁核和海马回与孤独症有关,杏仁核呈杏仁形状,是控制人类情感和攻击行为的皮层下中枢, 社会行为退缩、强迫行为、不了解危险处境、不能从记忆库存中提取信息、 不能调节自己以适应新事件或环境与海马回受损有关,杏仁核还负责对多种感觉的应答反应, 例如声音、光线、味道和与感情以及恐惧相关的刺激,已经发现孤独症个体对这些刺激的反应是存在障碍, 通过外科手术损伤或去除杏仁核可以在动物身上重现孤独症儿童的攻击行为和情感淡漠行为。 海马回是负责学习和记忆的一个中枢,孤独症儿童在遇到新情况时不能运用已往储存的信息可能与海马回有关。 损伤海马回可以在动物身上重现刻板行为、自我刺激行为和多动行为;在神经生化方面, 有研究发现孤独症个体存在神经递质的异常,主要涉及血液5羟色胺(5-HT)水平增高、 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高、而血小板中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下降以及阿片等神经介质异常, 这些异常的进一步阐明有可能带来治疗学的突破。
四、临床表现:
与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一样,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交流障碍、 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是孤独症的三个主要症状,但是症状较为严重。儿童通常在三岁以前起病, 三大障碍在儿童发育的不同时期表现有所不同,同时在智力、 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的特征。
1. 社会交流障碍 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儿童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 婴儿期不喜欢拥抱,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总是独自玩耍,不能与小朋友一起玩, 不参加小朋友的合作性游戏,通常不怕陌生人,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 与父母亲似乎没有特别的情感。有需要时通常拉着父母亲的手到某一地方, 但是并不能用手指指物,在运用身体语言方面也同样落后, 较少运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拒绝。
2. 语言交流障碍 这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 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 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 部分患儿具备语言能力,但是语言缺乏交流性质,表现为重复刻板语言, 或是自言自语,语言内容单调,有些语言内容奇怪难以理解,模仿言语和“鹦鹉语言”很常见。 孩子的听力通常是正常的。
3. 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一般都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 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特别依恋某一种东西、 爱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特别的音乐,但对动画片通常不感兴趣。 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某几种刻板行为,并非一成不变。
4. 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以在某些方面显得有较强能力, 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例如数字、年代等。对音乐特别有兴趣。
5. 感觉异常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感觉异常,包括对某些声音的特别恐惧或喜好, 有些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象的恐惧,很多患儿不喜欢被人拥抱, 痛觉迟钝也常可以见到。
6. 其他 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大多数孤独症患儿较为明显,常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此外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在孤独症儿童中均可以看到,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21、自言自语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精心呵护,而除了需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之外,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而儿童孤独症是一些孩子会有的病症,下面带大家了解一下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1 1、语言交流障碍
非言语交流障碍:
孤独症的表现中孩子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言语交流障碍:
孤独症儿童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
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
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
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2、孤独离群,不与其他人建立联系。
自闭症儿童喜欢独处,对父母没有依赖性,有些患儿在婴儿时期就有反应,不喜欢别人抱,在别人抱起时便会哭闹。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不与他人产生目光接触。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或自己在地上转圈,喜欢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对有故事情节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坚持每天走同样的路线去幼儿园,如有变动就会有大哭大闹等明显情绪不满的反应。
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流障碍
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
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
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
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2 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方法
1、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某些症状。使用的药物有抗精神病药、中枢神经兴奋剂、抗组织胺类药、杭抑郁制剂、理盐和维生素等,疗效均无定论。
2、行为治疗
治疗重点应放在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化和语言发育上,尽量减少那些干扰儿童功能和与学习不协调的病态行为,如刻板、自伤、侵犯性行为。
行为治疗的原则
其一,治疗方案应个别化
其二,帮助儿童尽量能把在医院及学校习得的技巧,移植到家里或其他场合。
其三,治疗的另一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育,故不宜长期住院。
3、教育治疗
教育的目标重点应该是教会他们有用的社会技能,如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及行为规范,公共设施的利用的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4、中医点穴治疗
中医学认为,智力活动是属于五脏六腑之功能,肾为先天之本,主骨主髓,心为君之宫而主神明;肝为将军之宫而主谋虑,小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均可导致心、肝、肾等脏腑受损,使髓海不充,神智衰弱,谋虑失常,而产生智力低下病症。根据这一原理,颜家睦同志首创中医点穴方法治疗孤独症儿童,选用特定的启智区、神智区、益智区、聪智区等点之,以健脑益智,开窍宁神,调和任督两脉:在四肢及背部的8条刺激线和特定穴位等点之,以起到醒脑开窍,壮肾开元,益气补脾,充盈精血之功效;再辅以配穴点之,以调肝健脑,平肝息风,化痰开窍。从而,调整五脏六腑的经气,改变脏腑虚实状态,促进大脑细胞发育,提高儿童智力。现代医学认为,刺激某些穴位可改善大脑皮质的微循环,使大脑组织血流量增加,改善脑组织的营养物质及氧气供应量,促进代调产物的排泄,因此,点穴治疗对智力低下有明显改善作用。心理学认为,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让孩子感到接触舒适,产主肌肤之情,这样孩子容易产主安全感,施术者容易与孩子建立融洽关系,有利于促进孩子的社会交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14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