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了自闭症的小孩有成为天才的可能性吗?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很多人通过电视电影了解了一点关于自闭症的知识,很多人都以为自闭症儿童都是天才。
1:自闭症多发病在婴幼儿,常见症状是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之所以称之为孤独症大概也是如此,不喜欢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喜欢孤独,或许很多我们熟知的天才和他们有点像。
2: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你们没从根本上了解这个疾病,它是一种精神疾病,而不是纯粹的心理疾病,它是由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
3:自闭症儿童由于在社交方面存在缺陷,因此,有可能对其他事物特别敏感,比如,数字,图片等。但并不是所有的自闭症儿童在某些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才能,有些还可能智力低下。
4: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有古怪的智力,但并非他们就是天才,西蒙提出的“心智理论”,说自闭症的病因是大脑社交性区域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同理心缺失,不懂得自我认知与认知他人。这也说明了智力与自闭症是没有关系的。
二、对于自闭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1、行为干预:行为干预有很多种,这些方法分成了五大类,分别为:应用性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育、以特定技能为目标的干预(比如有社会交往方面的技能培训、生活技能方面的培训、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等等)、针对焦虑和攻击性行为干预(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ABA)和parent-mediated early intervention(发挥照料者主要是指父母的作用)。每一大类里面还会有具体的疗法。
其中应用性行为分析(ABA)和结构化教育都属于综合性的疗法(即对多种能力进行改善,如认知、语言、感觉运动以及适应性的行为),持续过程非常漫长,比如ABA:20-40小时/周,大约持续1-4年,通常会多用于5岁以内的自闭症儿童。
关于以上干预的效果如何,有大一半的行为疗法是疗效not etablished或是insufficient,还有一小半是low,仅有很少达到moderate。
以上疗法都适用于儿童或青少年,成人的就少一些。
2、药物治疗:有研究考察来了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发现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对治疗自闭症的重复刻板行为很有效,但是也具有显著的副作用,对于其他药物如兴奋剂药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都还并不明确。所以尽管药物治疗自闭症很普遍,但大部分治疗的效果并不明确,即使有的药物很有效,但也具有明显的副作用。
3、感觉统合疗法(SIT):这种疗法的假设是一些异常行为是因为加工和整合感觉刺激的神经系统的异常,而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所以可能通过专门的感觉刺激来改善患者的加工感觉刺激的神经系统。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也依然不明确,有研究回顾了25项使用感统疗法的研究,结果发现3项有效,8项不明确,14项没有效,并且3项有效的研究中还存在很多缺点,所以感统疗法貌似并不是一种有效的疗法。
4、补充替代医学疗法(CAM):在美国有12%的自闭症被使用该疗法,尤其在不发达的国家该疗法的使用比例会更高,因为医学技术的欠缺。该疗法是一系列疗法的总称,这里面包括的具体方法有:针灸、穴位按摩、太极、瑜伽、冥想、反射疗法、推拿、脊椎按摩疗法、芳香疗法、放松疗法、催眠、生物反馈疗法、音乐疗法、精神治疗、顺势疗法、中草药治疗、物理疗法、整骨疗法。以上被用于治疗自闭症对的主要疗法有针灸疗法、脊椎按摩疗法、推拿和音乐疗法,目前就音乐疗法可能具有积极的效果,其他疗法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有效。
5、机器人疗法:机器人现在被作为一种治疗工具,主要让机器人与自闭症儿童进行互动,从而教会自闭症儿童社会化的人际交流,并且这种疗法效果还不错。
还有其他一些疗法,上面的那些疗法写的也比较简单,时间有限,以后有时间再补充啦。
三、自闭症有哪些明显的症状?
社会交往障碍
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交流障碍
1.非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
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
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
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兴趣狭窄
该症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有些患儿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患儿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
其他症状
约3/4该症患儿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约1/3-1/4患儿合并癫痫。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被称为“白痴学者”。
四、公认的自闭症的病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
自闭症双生子研究显示,孤独症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共患病率高达61%~90%,而异卵双生子则未见明显的共患病情况。在兄弟姊妹之间的再患病率,估计在4.5%左右。这些现象提示孤独症存在遗传倾向性。
研究显示,某些染色体异常可能会导致孤独症的发生。目前已知的相关染色体有7q、22q13、2q37、18q、Xp;某些性染色体异常也会出现孤独症的表现。如47、XYY以及45、X/46、XY嵌合体等。较常见的表现出孤独症症状的染色体病有4种: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15q双倍体和苯丙酮尿症[2] 。
感染与免疫因素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研究发现,孕妇患病毒感染后,其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大。后来数个研究均提示,孕期感染与孤独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已知的相关病原体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和弓形虫等。目前推测,这些病原体产生的抗体,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了孤独症的发生[2] 。
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受孕早期孕妇若有反应停和丙戊酸盐类抗癫痫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酗酒等,可导致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加。根据这些研究,对怀孕12.5 d的大鼠一次性高剂量腹腔注射丙戊酸钠,其子代鼠表现出类似孤独症的行为学表现。还有研究发现,孕期大鼠暴露于反复冷冻刺激中,也会增加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对孕鼠进行反复冷冻刺激,其子代也表现出孤独症的行为学特征 。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描述,自闭症的两大核心障碍主要表现为:
(1)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
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表现为社交行为模式异常,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表现为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以及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表现为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以及对同龄人没有兴趣。
(2)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
动作、对物体的使用、或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比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比如对很小的改变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思维僵化,坚持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比如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自闭症在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各异,多数自闭症孩子在婴儿期的症状较为轻微,不易察觉,主要表现为普通儿童发育应该出现的行为在自闭症幼儿身上没有按时出现或明显延迟出现,可以用“六不”来描述这类能力缺乏,即:
不看:与人互动缺乏基本的眼神交流,很少与父母有持久的目光对视;
不应:对于母亲唤名没有明确地转头或咿呀应答;
不语:到了该学说话的年龄没有任何尝试开口的尝试,不会牙牙学语;
不指:不会用手指指向要去的地方;
不亲:对亲近的养育或照料者缺乏正常的依恋情感或是表现为延迟的依恋,不会主动伸手期待被母亲抱起,抵触拥抱,被抱起时身体僵硬,不会将身体贴近妈妈,见到父母缺乏兴奋、喜悦的表情,不会对着亲人笑,对母亲的离开和归来常常缺乏应有的悲伤与喜悦情绪;
不随:不会用目光或动作去跟随或寻找妈妈,甚少出现在普通婴幼儿常见的分离性焦虑;
孩子很少用发声、啼哭等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不害怕陌生环境,见到陌生人不会退缩,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等。
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幼儿早期的发育状况,平时要多留意他们的语言、社交和行为,如果发现孩子反复出现一些异常行为或是不符合同龄人发育水平的落后表现较多,应该及时带孩子去精神科专科医院或是儿科医院进行就诊,通过接受专业的自闭症筛查来明确孩子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怀疑孩子有自闭症,尽快就医才是高效且较为明智的应对方法,其它诸如网上问诊、量表自查等途径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而且极有可能误导家长。
目前自闭症的致病原因尚不清晰,无法通过有效的医学手段达到完全消除自闭症症状的治愈效果。对于自闭症孩子的核心症状,科学研究表明,早期高强度的行为训练可以进行有效改善,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是以应用行为分析(ABA)原理为基础的行为干预。
如果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家长可以参考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科学认识自闭症,调整心态。
第二,做学习型家长,自学干预技能。
第三,注重家庭干预。
为了帮新家长尽快走出困境,自闭症评估干预平台ALSOLIFE提供了一套针对性的免费课程《自闭症的觉醒》,为期?5天的线上精品课包括24节系统的视频,10大知识地图阅读资料。课程由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权威医生主讲自闭症科普知识,为新家长讲透自闭症的来龙去脉,理清自闭症儿童的特点、程度、干预方向等新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并且通过30年真实的随诊案例,告诉新家长孩子的预后有哪些可能,未来有哪些希望。
同时还有自闭症干预机构ALSO·IN总督导带来的简单实用的“联结4步法”,教新家长4步入手,5天学会改善孩子眼神对视、叫名应答、听指令、跟着做这4个基础课题的干预技巧,助力新家长快速树立信心,和孩子建立有效的联结。
本课程专为新家长研发,针对群体为刚诊断(确诊或疑似)自闭症半年左右的新家长以及近期诊断,尚未系统学习干预知识的家庭,内容较为初级,知识体系简单易上手,很适合新家长打好基础,快速入门,缓解焦虑,尽快投入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
自闭症目前没有完全治愈的办法,但是可以改善儿童的病情,不过相信随着国家医疗技术的发展,自闭症儿童在未来也有希望会被治愈。自闭症也是儿童群体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孩子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是很难能够正常学习,也很难融入社会。那么该如何治疗这种疾病呢?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详细探讨一下。
导语:如果你的孩子不小心得了自闭症该怎么办呢,它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我今天把它分享出来给大家了解下吧。
自闭症的治疗方法 自闭症的治疗方法包括医学上的治疗、行为心理治疗及特殊教育。如下:
(1)医学上的治疗:
1、预防性治疗:防止自闭症的出现,包括遗传学上的辅导。
2、补救性治疗:及早诊断,针对生理因素而加以治疗。
3、症状性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减轻征状,例如过份活跃、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暴力倾向、睡眠困难等,但效果有限。
(2)行为心理治疗及特殊教育:
1、一个一致的'治疗计划。
2、尽量令自闭症儿童能明白对他的要求,令他对环境产生兴趣,觉得参予有意义。 ...
自闭症的原因 自闭症确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国外不少研究认为,儿童孤独症的发病与遗传、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生理解剖、生物化学等因素可能有关。
1、遗传学因素。
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孪生子。孤独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患儿家中有孤独症患者的较一般家庭中多,孤独症同胞及双亲的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和特定的人格特征,这些都表明孤独症的发病存在遗传学基础。
2、生物学因素。
患儿具有围生期损害史者较正常出生婴儿多,包括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早产、难产、产伤、窒息等。孤独症患儿发生癫痫者较多(10%-15%),脑电图多有异常。研究发现,患儿左颞叶角部扩大者较多,提示大脑中颞叶可能有病变存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12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江歌案"被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