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应激来源
心理压力往往来自生活,包括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种事件,也称为生活事件。
比如工作环境的恶劣或工作本身的紧张与刺激;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经济方面的问题;健康问题;环境问题;甚至一些喜庆事件也会给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具体问题包括:注意力高度集中、消耗脑力的工作,经常改变生活节律无章可循的工作,不能获得足够睡眠时间的工作,长期在高温、低温、噪音等恶劣环境下的工作,高度消耗体力及威胁生命安全的工作,单调重复的流水线工作,远离社会等等的工作问题;多次恋爱不成功、失恋,离婚、丧偶、夫妻关系不和、两地分居、有外遇被发现、情感破裂、子女管教困难,住房拥挤,经济拮据,有长期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残疾人、瘫痪患者或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等等家庭问题;与领导、同事、邻里、朋友之间的意见分歧和矛盾冲突等人际关系问题;负债、失窃、亏损和失业等经济问题;各种自然灾害、战争和动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拥挤、人口的过度集中、住房困难、就业压力、贫富差距加大、生活节奏、知识的更新、竞争的加剧,物质的滥用、吸毒、酗酒以及由此引起的卖淫、嫖娼、赌博、偷盗等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人为事件,都是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常见的问题;如本人与家人诊断了癌症或一些慢性难治性疾病,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加上个人在事业和学业上的失败或挫折,以及涉及案件、被审查、被判罚等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的问题都是生活里容易引发心理压力的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但个别人也会因为正性的喜庆事件,如结婚、再婚、立功受奖、晋升晋级、为人父母等问题出现后引发心理压力。
所以说心理压力的来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问题五花八门,其实心理压力是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正在或即将面临的问题。
二、心理应激可致的疾病
心理压力既可以导致生理疾病,也可以导致心理疾病。
心理压力导致的生理疾病按照其严重程度可分为: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如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等;器质性疾病包括冠心病、胃溃疡,甚至肿瘤等疾病。
心理压力导致的生理疾病按照其系统划分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原发性低血压、雷诺病等;呼吸系统的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消化系统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皮肤系统的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银屑病、多汗症、慢性荨麻疹、湿疹等;肌肉骨骼系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等;泌尿生殖系统的心身疾病、过敏性膀胱炎、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性欲减退等;内分泌系统的心身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血糖、艾迪生病等;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血管神经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等;妇科心身疾病、痛经、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征、功能性子官出血、性功能障碍、功能性不孕症等;外科心身疾病、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征、整形术后综合征、肠粘连症等;儿科的心身疾病、遗尿症、夜惊、口吃等;眼科的心身疾病、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梅尼埃病、咽部异物感等;口腔科的心身疾病、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
与心理压力有密切关系的心理疾病包括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等疾病,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紧张、担心、失眠、食欲改变、体重变化,从而影响工作、学习、人际关系。心理压力导致的生理心理疾病,可以单独存在,但往往是合并存在的,也就是说,患者在心理压力的作用下,同时出现生理障碍的临床表现,也会出现心理障碍的一系列症状,但患者与医务人员能够注重生理障碍的表现,而往往忽视了心理障碍的存在,更忽视了所有这些表现背后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
三、心理应激促发急性心梗
心理应激是指可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心理因素,常分为7个等级。1级表现为不高兴;2级表现为烦躁和忙乱;3级表现为与人发生轻度争吵;4级表现为与人发生中度争吵,音量提高;5级表现为与人发生大声争吵,紧握拳头;6级表现为极度愤怒,拍桌子,几乎失控;7级表现为狂怒,完全失控,乱扔东西,伤害他人或自伤。凡是大于或等于3级的心理应激就是有害的心理应激,大于或等于5级的心理应激就可能促发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应激因素可显著地降低心率变异性,促发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学会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就可以避免发生一些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下面介绍几种心理减压的方法:
1.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一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就激动。可制定出自己近期和远期的奋斗目标,但期望值不宜过高。避免因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焦虑烦躁。
2.别让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过大,不宜经常加班,不宜长期上夜班;工作宜有张有弛,注意休息,休息的时候要少动脑、少看电视、少用电脑,要经常做工间操、爬楼梯等活动。
3.要交替使用人体的各个部位,这有助于消除疲劳。如果你是左撇子,在休息时应多活动右侧的手和脚;经常伏案工作和经常使用电脑工作的人,在休息时宜多活动颈腰部和四肢,多向远处眺望和多看绿色植物。
4.松弛的渐进性康复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同样适用。如步行、慢跑、爬楼梯、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等。如果你在一年内每天坚持骑自行车30分钟,一年后可增强运动耐力20%,可使心脏增加氧的摄入量16%,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降低19%。此外,愉快而松弛的运动可减少人的紧张焦虑情绪。坚持此类运动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减少夜生活,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并要保证每天6~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6.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做到知足常乐、淡泊名利。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忘却既往的一切怨恨和烦恼。
7.下班后或在双休日应选择一种与工作无关,且能放松自己的有趣活动,如郊游、唱歌、跳舞、养花、绘画、练书法、钓鱼等。
8.可定期找心理医生或信得过的人倾诉烦恼,释放心理压力。
9.为避免冲动或匆忙做出反应,在对某些事情表达看法之前可让舌头在嘴里转20圈后再发言,这样会使自己变得冷静,所做出的决定更稳妥,可避免很多烦恼。
四、心理应激状态诱发糖尿病
1、高血糖是指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临床上糖尿病患者都有血糖的增高,但高血糖者并非完全是糖尿病。急性应激状态下也可导致高血糖,即应激性高血糖。
2、应激性高血糖一般指无糖尿病史的患者在应激状态下产生的高血糖,是一过性、急性高血糖状态,由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加引起。它是机体为了度过危急期,调动各系统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种短期高血糖状态,是自我保护机制的表现。
3、应激性高血糖包括:非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或创伤情况下血糖短暂性升高,疾病治愈后血糖恢复正常;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在应激时血糖升高;隐匿糖尿病或IGT、IFG患者应激时血糖升高。
4、哪些应激状态会导致高血糖?一般来说,生物体都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受到刺激时,会马上做出反应,以便适应这个刺激变化的环境。这种状态就叫“应激状态”。人体在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时,机体也会迅速做出反应,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升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这些都是升糖激素,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常见的应激因素包括感染性休克、严重创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手术、大失血。危重患者常伴有血糖升高,据文献报道,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约43%~50%。这种应激性高血糖为继发的、一过性的,一般不会引起持久性高血糖,除非患者存在隐性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
5、应激是人体对外部刺激(应激源)的一种反应,也是视觉与听觉等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的统称。其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精神刺激、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等各种应激状态,都会引起激素的大量分泌,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病情。这是因为精神因素扰乱了大脑皮质的正常机能活动,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指挥失灵和对抗胰岛素的物质,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元凶,糖尿病专家胡维勤每次在给糖尿病患者治疗时都会建议他们尽量减轻应激状态。
6、研究发现,生活中的变化是一种应激源,它需要个人的再适应。应激源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应激源如考试、睡眠障碍等;慢性应激源如离异、丧偶、亲人死亡、失业、收到患不治之症的消息等,慢性应激源持续时间较长,其所引起神经免疫指标的改变较持久。凡是最近经历过重大生活事件者,都比较容易出现躯体或精神方面的问题。
7、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心理压力过大或突发创伤等均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的增加,如不及时调整,同样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时,会抑制胰岛素分泌,长期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会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
8、不具备糖尿病体质的人若仅是受到精神压力,是不会发生糖尿病的。原本就是糖尿病体质的人,若经常受到重大压力,其体内潜伏的糖尿病便可能发作。所以精神压力成为糖尿病的诱因之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9、已患糖尿病的人,若其承受的精神压力一直居高不下,未能缓解,其病情便会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形在Ⅰ型糖尿病患者身上特别明显。
10、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精神压力而导致糖尿病,只有这种情绪反复刺激、持久作用于机体时,才有可能诱发糖尿病。繁忙并不代表精神压力。不论多么繁忙,只要心情愉快,能够胜任工作而不感到痛苦,也不至于成为精神压力。
根据分子心理学理论,这主要是相关事件的心理信息载体分子的电能(主要是负电)过高、过强。当该信息分子被激活时(如极其担心、恐惧的事情在现实中发生时),信息分子上的负电被释放出来刺激大脑总的激素惩罚中心,大量分泌过量的负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过量的激素要么是堵塞一些重要的神经通道,要么就是不能及时分解排放,以致毒害、损坏了大脑中一些重要的大脑部件,尤其是高级意识元件(位于前额叶皮质处),导致一些相关的心理疾病,如各种精神分裂症。
一般引起人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病。人的心理活动通常与某种情绪活动相关联,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虽然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必要反应,但强度过大或时间过久,都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反复出现,引起长期或过度的精神紧张,还可产生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病变,从而导致某些器官、系统的病变。
心脏病患者情绪紧张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早搏。紧张情绪可导致兴奋亢进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进入血流,动员储存的脂肪,使血中的脂质增加,当这些游离的脂肪酸不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就可能导致动脉硬化。
心理应激还能引起胃肠分泌增加。愤怒、激动、焦虑、恐惧都能使胃液分泌和酸度升高,而抑郁、悲伤则可使胃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慢,长期的焦虑还可使充血的胃黏膜糜烂。
在支气管哮喘疾患中,心理因素其重要作用者占30%。有支气管痉挛素质、易产生IgE抗体者,哮喘易被促发。哮喘的病程可因心理因素而改变。有些儿童的哮喘只在家中发作,在学校则不发作,甚至在两种场合都接触同样的致敏原也是如此。说明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些哮喘患者可由条件反射而引起哮喘发作。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伴有心理上的损失感的刺激,对健康的危害最大。根据对居丧的903名男女长达6年的追踪观察,发现居丧第一年的死亡率高达12%,第二年为7%,第三年为3%,而对照组分别只有1%、3%和2%。另一调查表明,中年丧偶者更严重,比较他们与同年龄组的死因,以8种疾病差异最为显著。脑血管病为对照组的6.2倍,冠心病4.6倍,非风湿性心脏病3.4倍,高血压性心脏病8.2倍,全身动脉硬化7.1倍,肺结核7.8倍,肺炎和流感5.5倍。其他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比例也很高。
①当机体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常有明显增强。在某些情况下,某些个体可出现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的情况,如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和血压下降、血糖降低等,甚至导致休克等。②在心理应激状态下,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强,同时抑制葡萄糖的消耗,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有时盐皮质激素也增加,引起血容量增加。③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表明:大脑作为环境与免疫系统间的协调者,在调节机体对各种应激源的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应激引起的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可以伴有儿茶酚胺及阿片样物质的释放,作用于淋巴细胞受体。
应急心理反应出现的情况有很多,类似于飞机事故以及疫情等情况都会造成应激心理反应。
下面呢我会先从应激概念-应激反应概念-应激情况-应激反应的表现四个步骤进行解读,一点点递推的来解释。
首先。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叫应激源,对个体来说就是一种能引起高度紧张,具有巨大压力的刺激物,是个体必须适应和应对的环境要求,应激源既有躯体性的,如高温或者低温、强烈的噪声、辐射或疾病,也有心理社会性的,有重大的生活事件,难以适应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如空难,地震、疫情等等。
个体对应激事件做出的反应叫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不同的人在面对应激情况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表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冲击,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产生担忧、害怕、焦虑、恐慌等应激反应,这些属于心理反应。
应激反应情况-经历
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得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有一些因素使您在经历创伤事件后更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例如:
经历严重或长期创伤
小时候遭受其他创伤,例如儿童期受虐
从事的工作使您更容易经历创伤事件,例如部队人员和第一急救人员
焦虑症或抑郁症等其他精神问题
过度饮酒或药物使用等物质滥用问题
缺乏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血亲有焦虑症或抑郁症等精神问题
应激反应情况-事件
战争
儿童期身体虐待
性暴力
身体攻击
武器威胁
意外
火灾、自然灾害、行凶抢劫、盗窃、飞机坠毁、绑架、致命医疗诊断、恐怖袭击和其他极端或致命事件等很多其他创伤事件也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
如果遭受了一些非常严重的事件让自己受到了心理上的创伤,我们决不能马虎大意,同时可以根据一些表现来确定自己是否出现应激心理反应。
1.最核心的症状--创伤性重现体验、回避与麻木、高度警觉状态
如创伤性事件的情境或当时的心理感受反复自动出现在意识里或梦境里,任何与创伤体验有关的情境均可诱发,患者因此回避各种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情感可以表现为麻木状态,常存在心动过速、出汗、面赤等自主神经症状。
2.分离症状
如麻木、情感反应迟钝、意识清晰度下降、不真实感、分离性遗忘、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等。
3.一般表现
在经历精神创伤性事件后出现茫然、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在刺激、定向错误,甚至可达到分离性木僵的程度,或者表现为逃跑、神游、情感爆发等。
4.精神病性症状
有些患者在病情严重阶段可出现思维联想松弛、片段的幻觉、妄想、严重的焦虑抑郁,达到精神病的程度。
在3月21日事故后,对民航从业人员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这就需要我们能够重视起来,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心里疏通。不断的进步,才能防止更大的损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09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怎么改善焦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