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域恐惧症的病因
1、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出现恐怖症同病的现象多一些,提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但也有对恐怖症的家系研究并未发现双生子同病率增加。因此尚无明确证据表明遗传在该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2、素质因素:
患者在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胆小、害羞、依赖性强和高度内向。
3、心理社会因素:
在发病中常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遇到车祸,就对乘车产生恐惧。可能是在焦虑的背景上恰巧出现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发生急性焦虑而对之发生恐惧,并固定下来成为恐怖对象。对特殊物体的恐怖可能与父母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亲身经历(如被狗咬过而怕狗)等有关。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恐怖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突的象征作用和置换作用的结果。条件反射和学习理论在该症发生中的作用是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二、异域恐惧症的症状
1、社交恐怖症:
主要是在社交场合下几乎不可控制地诱发即刻的焦虑发作,并对社交性场景持久地、明显地害怕和回避。具体表现为患者害怕在有人的场合或被人注意的场合出现表情尴尬、发抖,脸红、出汗或行为笨拙、手足无措,怕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回避诱发焦虑的社交场景,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害怕与人近距离相处,尤其回避与别人谈话。赤面恐怖是较常见的一种,患者只要在公共场合就感到害羞脸红、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有的患者害怕看别人的眼睛,怕跟别人的视线相遇,称为对视恐怖。
2、特定的恐怖症:
特定的恐怖症是对某一特定物体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强烈的、不合理的害怕或厌恶。儿童时期多发。典型的特定恐怖是害怕动物(如蜘蛛、蛇)、自然环境(如风暴)、血、注射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如高处、密闭空间、飞行)。患者会因此而产生回避行为。
3、场所恐怖症:
不仅害怕开放的空间,而且担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难以很快离去,或无法求援而感到焦虑。场所恐怖性情境的关键特征一是没有即刻可用的出口,因此患者常回避这些情境,或需要家人、亲友陪同。
三、异域恐惧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减轻紧张、焦虑或惊恐发作,可选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或/和抗抑郁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等。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常用的有:
(1)行为治疗:
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为治疗特定恐怖症最重要的方法。其原则包括:一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之间的条件性联系,二是对抗回避反应。
(2)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怖症的首选方法。既往的行为治疗方法更强调可观察到的行为动作,长期疗效不甚满意。认知行为治疗在调整患者行为的同时,强调对患者不合理认知的调整,效果更好。尤其对社交恐怖症患者,其歪曲的信念和信息处理过程使得症状持续存在,纠正这些歪曲的认知模式是治疗中非常关键的内容。
(3)社交技能训练:
社交恐怖症的患者常有社交技能缺陷或低估自己的社交技能,因此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包括:治疗师的示范作用、社交性强化、暴露的作业练习、自我肯定训练等。
四、异域恐惧症的护理
1. 建立治疗性护患关系
真诚尊重病人,运用同情理解的心情传达关怀。恐惧症的病人依赖性强,入院后凡事依赖于医护人员,护士应谨记这一点,应与病人共同讨论护理个案,不要因怕麻烦,事事替病人包办,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护理活动中,对病人而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交,因此保持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意义重大。
2. 理解恐惧内容接纳病人
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要了解别人恐惧的内容、形式及强度,以便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要接纳病人,接受病人恐惧的情感,病人所表现的行为是他所使用的最好的压力调适法,切勿以传统道德标准来评判、嘲笑他,不应拒绝或排斥病人。
3. 参与心理治疗及护理
鼓励别人回忆或描述恐惧的感受和应对方法,共同讨论处理恐惧的方式,鼓励病人按可接受和控制的方式表达恐惧情绪,如哭泣、来回走动,在其恐惧害怕时,陪伴病人,及时给与保护和支持,并配合医生参与一些心理治疗,如系统脱敏疗法等。
4. 保证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
护士应保证给药的顺利完成,同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与医师取得联系。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我国各地调查患病率的平均值为2‰左右。
表现
1.特殊恐怖:以对通常无害的事物或处境极度的害怕为特征。特殊恐怖患者理解其害怕是过分的,但是不能克服自身的情感。诊断此病必须有特殊害怕症状,并由此影响到学业、工作或家庭生活等。
例如,对以下事物有害怕感:飞行(担心飞机会坠毁)、狗(担心被咬或受到攻击)、密闭的空间(害怕陷阱)、通道(担心塌陷)、攀高(担心下坠)。
2.社交恐怖:一种焦虑症状,因害怕窘迫、蒙羞,或被轻视, 患者有显著的焦虑和不适。尽管本病通常认为是害羞,但二者有所区别。害羞的人与其他人相处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但是在参加社会活动中没有极度的焦虑,并且不回避使其感到不自然的环境。相反,社交恐怖患者并不害羞,大多数时间与一些人容易相处。大多数社交恐怖患者试图避开引起恐惧或苦恼的场景。社交恐怖通常发生于演讲、与不熟悉的名人相处、大众场合下进食、使用公共休息室等。
3.广场恐怖:这个词汇源于希腊语,意为害怕广场。即在某一难以逃出的地方或场景下导致惊恐发作。大多数广场恐怖患者是在首次发生一系列的惊恐发作后产生的。发作是随机的,没有先兆,因而无法预测哪一情景将触其发作,这种惊恐发作的无法预料性引起患者猜测以后的发作,以致害怕任何可能引起发作的环境。结果患者避免进入以往惊恐发作过的所有场景。广场恐怖患者常感到不能离开家,另一些患者却能进入可能的恐怖场所,但会感到很痛苦,或需信赖的朋友或家人陪伴。
广场恐怖害怕以下场景(但不仅限于此): 独自在户外、独自在家、在拥挤的人群中、乘坐交通工具旅行、在电梯内或在桥上。
治疗与调适
?行为疗法:在心理医生的监护下,让病人有意识地去接触那些诱发恐惧的东西。如对登高害怕,则首先由医生带病人到楼梯,然后可以登楼数级,逐步养成对“高处”的适应性,克服病态的恐惧感。
?认知疗法:医生不是让病人试图回避那些恐惧之物,而是让他们去面对恐惧发作,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莫名恐惧是错误的。比如,恐高症患者通常会这样想:如果我站在桥上,就会摔下去,所以还是走开。而认知疗法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如果……”的思维推断,克服病态的恐惧。
?自我调节:一旦恐惧发作,最实用简便的方法是双目紧闭,集中全部心思计算,即从“100”开始逐次地减去“3”,持续5~8分钟;或者计算报刊书籍上某页共有多少个字。这种“分神式自我调节法”往往能够奏效。
?药物疗法:在心理、行为疗法无效的条件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治疗严重的恐惧症。但药物治疗并非长远之计,因为停药后症状又可复发,所以结合其他疗法,治疗效果就更理想了。
恐惧症又叫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的事物或情境时产生的过度强烈的恐惧情绪以及相应的回避行为,常常伴有心跳加快、头晕、出汗等植物性神经症状以及焦虑症状。
根据引起恐怖的事物或情境不同,可以把恐怖症分为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和广场恐怖症。
高中时,有位同学曾有段时期无法在安静的教室里学习,因为她总担心自己吞咽唾液会产生很大的声响,怕这种声响会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或者会显得自己举止粗鲁而被其他同学嘲笑。最初她不敢咽唾液,结果唾液在口中越积越多,最后她不得不“咕咚”一声一口咽下,而这“咕咚”一声响又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她根本无法在安静的教室里,特别是晚自习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学习。这就是一种社交恐怖症。它所恐惧与回避的是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这种人际处境除了上面提到的例子外,还可以是当众吃东西、当众演讲等等。
您是否听说过晕血,即见到血液而产生的晕厥现象?又是否听说过恐高症,即站到高处而产生的眩晕症状?此外,某些生物(如蛇、马等)、某些自然现象(如打雷,黑暗等)、某些特定形状的物品(如锐器)等都能引起某些人的特定恐惧焦虑以及回避行为,这些事物或现象所引起的恐怖症统称为特殊恐怖症,又称简单恐怖症。
此外,若引起恐惧情绪以及回避行为的事物是一些特定的场所,就称为广场恐怖症,又称场所恐怖症。能引起广场恐怖症患者恐惧的场所多为封闭的、拥挤的场所(如商店等),一旦身处其中不易迅速离开,对患者的心理安全感产生了极大地威胁。
总的来看,恐怖症乍一听似乎挺陌生,但实际上离咱们并不远。事实上,它是目前仅次于抑郁症和酒精依赖的第三大常见精神障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08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