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推拿

刮痧疗法的起源(刮痧都有什么好处)

佚名 2023-05-29 17:06:51

刮痧疗法的起源

刮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针刺术、刮痧法的萌芽阶段,刮痧疗法可以说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

随历史之发展,刮痧未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以系统发展,而是流于民间。

清代《痧胀玉衡》王庭《序》中所说:“先是乡人用粪秽感痧,例制用钱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为妇人,为名医所不及”。

刮痧最初适应证仅为痧证,痧证的记载较早见于宋代王荣《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挑草子”。元代医学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对痧证的描述:((/乙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

在明代医书中,多沿用了危氏的说法,但将“沙”字变为了“痧”。如明代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载有“绞肠痧”一症。清(康熙年间)郭右陶《痧胀玉衡》使痧病的证治始备,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胀玉衡。痧原论》中指出:“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痧从秽气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痧胀玉衡》将痧病分为遍身肿胀痧、闷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扑鹅痧、伤风咳嗽痧、痘前痧胀等4 5种痧病痧病主要由于气候因素如夏日暑气炎蒸,燥气炽灼,间或淫雨诌绵,忽而烈日蒸晒,所酿不正之疠气,流于天地间,人在气交之中,触其毒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痧病的盛行季节,以夏、秋为最,春次之,冬极少见。

痧病主要特征有二: 是一痧点,二是酸胀感。

痧病主症多现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蓄为瘀;遇食积痰水,结聚而不散,则脘腹痞满,甚则恶心呕吐。

痧病治疗方面《痧胀玉衡。刮痧法》指出:“背脊颈骨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土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如叶桂《温热湿痧三种》,陈延香《中暑痧症疗法》,韩凌霄彻痧要编》,王凯《痧症全书》,沈金鳌《痧症燃犀照》,王士雄《吊脚痧证》、《绞肠痧证》,欧阳调律《痧法备旨》,胡风昌《痧症度针》等数十种专著。

刮痧都有什么好处

刮痧好处多多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刮痧器具等刮试经络、穴位等处皮肤,通过良性刺激,使经络、穴位等处皮肤出现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的瘀斑(痧痕,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及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等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等目的的一种疗法。
2、刮痧后皮肤表面出现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的现象,称为“出痧”。这是一种刮痧后出现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不需做特殊处理。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致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外渗,皮肤局部形成淤血的现象,这种血凝块不久既能溃散消失。根据出痧的部位可以判断出相应经络脏腑发生的疾病或潜伏的病症。而用同等力度刮健康组织不会出痧。出痧的基本原则为:有病就出痧,无病不出痧,病重痧就重,病轻痧就轻。
3、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发现,身体某一部位被石器摩擦后,皮肤会出现紫红反应,可使身体某处的疼痛得到缓解。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实践,人们得到刮痧可缓解某些症状、治疗某些疾病的经验,于是出现了第一块刮痧用具—— 石。“砭,以石刺病也。”
4、刮痧疗法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由原来粗浅、直观、单一的经验治疗方法,发展到今天又系统中医理论指导、有完整手法和改良工具、适应病种广泛、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绿色生态自然疗法。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一看就懂,一学究会,一用就灵。

我想问一下刮痧能排毒的科学道理?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在人体一定的部位反复刮动,摩擦患者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刮痧的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法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四大医术之首?

因为刮痧法的历史渊源流长,从古代就已经存在刮痧法了,起源于古代的一种旧石器,据说发生了一个故事,才让刮痧法得以流传下来,据说是一位农民身体不舒服,旁边刚好有一个光滑的石板,然后顺手就用这个石板敲打身体不舒服的位置,然后得到了缓解。

后来刮痧法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实践的积累,刮痧已经成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从古代医学的家督出发,古人认为刮痧能够活血通气,祛瘀生新,从而让人们的疾病得到治疗,自然就会得到当时群众的认可。

“痧”这个字来源于“沙”。最早的“沙”是一种疾病,皮肤表面有红色、紫红色或深青色的“沙”状斑点。刮痧是消除身体的病态产物,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再加上古时候医术没有那么发达,这种方法既简单也能治疗部分疾病,倍受认可。

现代还有不少用刮痧技术减肥、美容养颜,可见刮痧技术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和需要的人,并且刮痧也并不是很痛,还不用打针吃药,只是在皮肤外表经脉和络脉进行刮痧。

从而使得刮痧的人能够解除身体的疲惫和提神醒脑的作用,还能够缓解疾病症状,清除热量,促进气和缓解疼痛,增强脾胃等作用。足以可见刮痧对于人的作用,而且还是一种古代的技术,能够流传下来,自然会被成为了医术前沿的技术之一。

如今的艾灸和刮痧的道理非常相似,但是两者的作用都不能忽视,毕竟刮痧能有这样的名号,足以成为看刮痧的影响力,所以我觉得刮痧或许就是因为经过历史的迁移,才能拥有这样的地位和名号。

李道政老师砭法释疑(三)

有人说,出痧就是人为地造成了血管的损伤,是毛细血管的破裂。其实,刮痧是将粘着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后再经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经过全身的循环,将刮出的废物,或从大便、尿液排出,或通过皮肤自身溶血反应,气化排出。痧为离经之血!

值得一提的是,将血管壁的瘀血清除以保持血管的弹性和空间不会变小,也是西医的梦想,但是西医无法可施,或是说施不得法,只能用扩张血管的药或抗凝剂来保持管道通畅,从而来保障供血。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清代郭志邃著有《痧胀玉衡》一书,完整地记录了各类痧症百余种。近代著名中医外治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刮痧的来历与道理:“刮痧”这个“痧”字也就是“痧症”。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适应病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疗法。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象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也就是病毒)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刮痧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因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很难正确认识刮痧的实质的,因而才疑虑重重!

虎符铜砭刮痧为什么能治大病?

虎符铜砭刮痧之所以能治大病重病,不同于一般刮痧的地方在于,所用的刮痧板为黄铜所制!之所以选择黄铜,是因为黄铜具有与人体非常好的共振频率,通过在皮肤刮拭,可以产生超声波,导气、造气入肌肤、血脉、脏腑,从而形成李氏砭法独特的功效,通过四井排毒,排出大量黑痧而起到治病效果。

那么,这个李氏砭法点睛之笔一一四井排毒是怎么回事?

痧毒:在人体内流动,可谓“流痧”。

刮痧时,通过疏通背部阳脉(督脉、膀胱经),把痧毒赶到四肢,开手脚“四井”,抽出人体血液的毒素,危重病人只要能如此出毒,病情立刻好转。

李老师说:刮痧调动阳气治病,扶正祛邪,以通为治,以通为补,以通为泻,手段有补泻,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通。刮痧是让他整个人气血流动起来。气无形,主功能,血有形,主形质。刮痧完全从调动功能入手来解决生命活力问题。因此皮部刮痧造气,要治脏腑的病,必须经卫(气)而入营(气),让气一层层往里走去触动病,再把它一层层往外推。气至病所定要透皮入骨,经反复催气才能气冲病灶,得气见效。

李师:有人说,出痧就是人为地造成了血管的损伤,是毛细血管的破裂。其实,刮痧是将粘着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后再经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经过全身的循环,将刮出的废物,或从大便、尿液排出,或通过皮肤自身溶血反应,气化排出。痧为离经之血!

值得一提的是,将血管壁的瘀血清除以保持血管的弹性和空间不会变小,也是西医的梦想,但是西医无法可施,或是说施不得法,只能用扩张血管的药或抗凝剂来保持管道通畅,从而来保障供血。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清代郭志邃著有《痧胀玉衡》一书,完整地记录了各类痧症百余种。近代著名中医外治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刮痧的来历与道理:“刮痧”这个“痧”字也就是“痧症”。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适应病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疗法。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象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也就是病毒)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刮痧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因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很难正确认识刮痧的实质的,因而才疑虑重重!

李师:虎符铜砭刮痧之所以能治大病重病,不同于一般刮痧的地方在于,所用的刮痧板为黄铜所制!之所以选择黄铜,是因为黄铜具有与人体非常好的共振频率,通过在皮肤刮拭,可以产生超声波,导气、造气入肌肤、血脉、脏腑,从而形成李氏砭法独特的功效,通过四井排毒,排出大量黑痧而起到治病效果。

那么,这个李氏砭法点睛之笔一一四井排毒是怎么回事?

痧毒:在人体内流动,可谓“流痧”。

刮痧时,通过疏通背部阳脉(督脉、膀胱经),把痧毒赶到四肢,开手脚“四井”,抽出人体血液的毒素,危重病人只要能如此出毒,病情立刻好转。

李老师说:刮痧调动阳气治病,扶正祛邪,以通为治,以通为补,以通为泻,手段有补泻,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通。刮痧是让他整个人气血流动起来。气无形,主功能,血有形,主形质。刮痧完全从调动功能入手来解决生命活力问题。因此皮部刮痧造气,要治脏腑的病,必须经卫(气)而入营(气),让气一层层往里走去触动病,再把它一层层往外推。气至病所定要透皮入骨,经反复催气才能气冲病灶,得气见效。

李师:“徐而和”虽然讲的是手法,但“徐而和”真正的意思并不是字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它是要求我们心境要平和,如果心境平和了,手腕就会松,我们下手就会刚中带柔,力度才会渗透下去。

有人会把“徐而和”理解为轻柔,有人还会问“既然是轻柔,怎么会疼?”他忘了,刮痧再怎么轻柔还是需要有个力度存在,李老师讲过力度是300g-500g(大家可以拿个磅秤压压看,300-500g在手下是个怎样的力度),当这个力度下去,不断疏通瘀堵的时候,会有痛感产生,这个疼痛是因淤堵而生,不是因轻柔而生,即使再轻柔,只要瘀堵存在,还是会疼。另外,手腕不放松,下板的力度肯定是在刮皮,那样肯定也会疼。因此,这个手法需要初学者多练习,即使以前有过刮痧经验的,当学了李师的砭法后,还是需要时时去体会手下是否是真正的“徐而和”。

我比较建议在学李老师的方法时,一定先把自己放空,如是才能学到老师的东西。中医是个性化的东西,没有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甲之蜜糖彼之砒霜,任何术,看如何使用,过了或不及都是不当。李老师的刮法是大面积刮拭,一般术后患者有四天的气血运行周期去排痧,在气血运行时不应该在中间被干扰或打断,因为艾灸也需要调动气血,当艾灸介入,是形成合力还是变成阻力,对于绝大多数不谙艾灸者而言,是不懂亦不能控制的,因此他不建议中间马上灸。既然学员来学的是李老师的砭法,应该按照老师讲的方法去做,如果学员们已经学到一定的高度,刮痧后艾灸或者艾灸后刮痧就没有如是禁忌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搭配。

刮痧后辟谷源自《痧胀玉衡》。郭志邃写《痧胀玉衡》的时候是康熙14年,距离我们已经很久远,时空都已经不一样,当时是在闹瘟疫,他们发现刮完痧,不好立刻吃东西,吃东西会造成瘟疫反复,甚至丧命。而现在时空已经不一样,人的体质也都已经改变,刮痧后不辟谷未必会加重病情甚或丧命,但因为我们现在的人大都属于饮食过当,即使不刮痧进行偶尔的辟谷24小时对身体也有裨益。

不是刮所有的地方都需要辟谷,一般刮了整个背的就需要辟谷,而只刮手刮脚刮脸这些局部的地方就无需辟谷。这是因为人体背部的膀胱经对应脏腑俞穴,当刮膀胱经时等于在对各脏腑作按摩。

刮拭背部让我们的脏腑动起来,当痧从肌肤、血肉和脏腑排出来时,我们的能量需要用在排痧方面,但是吃了东西以后,我们的身体能量就需要去运化这些食物,这样对于痧毒的排出没有帮助反易形成结块,因此为了疗效,还需要辟谷。

辟谷尽量能够做到24小时,如果有些人做不到,也无需强求,尽量延长不吃的时间。我第一次刮完痧,让我24小时不吃,开始也是做不到,越不让吃越想吃,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所以人都有惯性,刮了几趟后,自然就会出现刮完痧不吃东西的命令,习惯了,也就不会饿了。

经络顺逆补泻的问题,《难经》里有详说,但都是针对针灸而言,很多人把这个套用在刮痧上。而李老师经多年的刮痧诊治后发现,针灸和刮痧的补泻还是不一样的。李老师认为穴位本身有穴性,有的穴位是补,有些穴位是泻,因此补泻跟配穴有关,配穴配好了,就是一边泻一边补,最后就是平补平泻。李老师强调申脉、照海是补一身之正气,当从上到下刮到脚后,申脉、照海一定要刮,而且使用磨的方法(磨的方法本身属补法),所以不存在泻过头的问题,刮到最后一定是平补平泻。

全身刮,不是全身刮个遍,而是有重点、有局部。所谓的重点就是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花力气刮拭的地方,而局部则是其余的部分,这些地方刮几板带过就可以。

有些时候还要看这个人的气血,如果太虚弱,刮拭面积铺得太大,就犹如拉着气喘吁吁的人满场打篮球,患者会反馈很累,这就属于刮过头了。全身刮,我们的火候要拿捏住。

我曾在网络上看到这么段话:

针法的本质是什么?

1、把自己放空,把手交给针,把针交给气,而气随机走,机在空中。

2、身不疑乎手,手不疑乎心,心不疑乎气,气不疑乎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3、针法不在于针,而在于手;手法不在于手,而在于心;心法不在于心,而在于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或者,换一个角度,把针灸的全过程解读为:一根针的修行。你看,这根针,有生命,有灵性,有呼吸,有微微的律动;此针借助我手、我心,达成自我的修行。所以,我对手中这根针,心存敬畏。

所有一切术的心法都是一样的,针、灸、拔罐、刮痧等等,都只是一个手的延伸,所不同的只是使用工具不同,当对手中这块砭,心存敬畏,你与砭融为一体,你即是砭,砭即是你,你才真正对刮痧入了门,此时心中无所虑,一切清明,术亦自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tuina/106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