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题解】
选自《稼轩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出生于金人占领的沦陷区历城。年二十二,组织两千余人参加耿京的农民抗金部队,图谋收复失地。耿京被害后,遂率万余人投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曾多次上书朝廷,先后献上《美芹十论》、《九议》等平戎策,力图恢复中原,但不被采纳。因朝廷主和派忌恨,曾被迫两次退职,在江西上饶、铅山两地度过了十八九年(1182-1203)的闲居生活。晚年又被起用,然壮志仍无法施展,忧愤而死。今存词六百二十余篇,是两宋词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人。词作充满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激情,对南宋当局的屈辱投降偏安误国多有揭露,对人民的苦难,对自身的遭遇,亦多有感慨,倾诉壮志未酬等作品,是其词的精华部分。也有一些歌咏祖国河山和淳朴农村生活的好词。词风清新豪放,气势纵横,不为格律所拘束;语言多有创新,善于熔铸经史诗文乃至民间口语入诗,使词体散文化,增强了表现力。艺术风格多样化,而以豪放为主,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推向了新的高峰,与之并称“苏辛”。名篇甚多,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最为著名。有《稼轩长短句》,亦名《稼轩词》。其诗文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首词,原题作《夜行黄沙道中》。黄沙道,指通江西上饶黄沙岭之路。辛弃疾退居上饶带湖时,常常路经此处,他很欣赏这里的风光景色。这首词所写的是夜行黄沙岭时的所见所闻。
【解读】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词意发展分两层。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惊动了栖息在枝头的乌鹊。夜半的风是那样的清凉,送来了一阵阵和悦的蝉鸣。〕
第一层,写半夜月落惊鹊,风送蝉鸣,细致地描绘了江南乡村夏夜的幽美静谧。半夜,诗人行走在江西上饶农村路上。“明月别枝惊鹊”,这句写鹊。全句六个字,五个词,两个动词:“别”、“惊”;另,暗含着两个动词:“宿”、“啼”。“明月别枝”,月亮落了,或月隐云后,离别了树枝,当然明月也“别鹊”,也离别了“宿”在枝头的乌鹊。“月别枝”,枝不会受惊,但“月别鹊”,乌鹊惊动起来了。一个“惊”字,描绘出乌鹊惶恐不安的神态。这一诗句,是一种很细致的逼真的写实。乌鹊对光线强弱变化的反应极其灵敏,日蚀时乌鹊往往受惊,乱啼乱飞,月落、月隐时亦是如此。这句诗也就是“月落乌啼”的意思,但它比“月落乌啼”更微妙,妙在一个“别”字上,它显示出“鹊”和“枝”对“明月”有着依恋不舍的情味。鹊受惊时常啼,这里不写啼,而“啼”自在其中了。
“清风半夜鸣蝉”,这句写蝉。“半夜”,是交代上阕词所写整个境界的时间。“清风”,也吹遍了上阕词所写整个境界,送来了一阵阵欢快的蝉鸣。可能因为“清风”吹动树梢,惊醒了蝉儿;也可能因为“惊鹊”飞鸣惊动了蝉儿,声声相连地叫了起来。蝉在夏夜鸣叫,往往表明气温较高,湿度较大,这为下阕写天气的突变埋下了伏笔。
词中“明月”、“枝”、“惊鹊”是写诗人所见;蝉鸣,是写诗人所闻;“清风”,是写诗人所感。写鹊惊蝉鸣,衬托了夜间的寂静,也显示了词人悄悄独行,留心四下动静的情态。通过诗人的眼见、耳闻、体感写出了月落风清的江南夏夜。两句,十二个字,绘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动有静,有形有声,令人如身临其境,深感其美。当然,这身临其境者首先是词人,使我们看到了其中词人的形象;这深感其美者首先也是词人,使我们感到了词人感情的“脉搏”。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阵阵清风,送来了阵阵醉人的稻花清香;片片蛙声,仿佛向人们预报五谷丰登。〕
第二层,写稻香阵阵,蛙报丰年,表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这两句点明了时令,正是夏季稻谷扬花的时候。是掠过稻田吹来的一阵阵“清风”,和着蝉鸣,送来了稻花的清香,是写诗人嗅觉所感;是掠过稻田吹来的“清风”,和着“稻花香”,送来了一片片热闹的“蛙声”,是写诗人听觉所感。诗人可能先听到“蛙声”,后嗅到“稻花香”,也可能同时听到、嗅到,但为了强调“稻花香”,故作倒装句序安排。“稻花香里”,“里”字用得很有含义,既表现了“稻花香”的浓郁,“厚度”,也表现了“稻花香”的氛围之大,“广度”,令人体察到词中一切,都在“稻花香”的笼罩之中,颇有韵味。
稻花飘香,预兆丰年,是谁在“说丰年”呢?从字面上理解,是蛙声,或说首先是蛙声。但也是诗人,是“稻花香”勾起了诗人的丰收希望,引起了诗人对丰年的联想;是诗人联想到那种田人对丰年抱的希望;是诗人联想到那稻田中欢鸣的群蛙,大概是因为嗅到了“稻花香”,和人们分享着丰收在望的喜悦,兴奋地唱起了那预报丰年的歌吧?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这里,作者把蛙拟人化,表达了自己因稻花香产生的兴奋感情。当然,也有可能诗人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直赞“丰年”。诗人面对这丰收的景象,完全陶醉了。在全词中,这两句给人留下的印象最鲜明,最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的气氛和词人的欢乐都写得异常活跃。
这四句,写得有景,有情,有声,景和声都是衬托情,衬托人逢丰年的喜悦之情。每句诗中都有声音,但也每句里都有半夜的寂静气氛。以动写静,愈显其静,艺术境界,更为幽美。
下阕,词意发展分两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突然,几阵阴风吹来了阴云,几颗淡淡的星星,远在天外;骤然,淅淅沥沥的雨点飘然洒下,近在山前。〕
第一层,写天外稀星,山前飘雨。江南天气,说变就变,“清风”变成了“阴风”,几阵阴风吹来了阴云,一场阵雨即将来临。回想起来,词人在上阕已经分明作了暗示,那“蛙声一片”,不正是阵雨到来的先兆吗?这样,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词的下阕,便描写词人夜雨赶路时的情景,其境界别具风韵。此时,在“天外”,在遥远的天边,隐约可见“七八个星”,极言星星的稀少,星稀便知雨云之密,预示雨意已浓。此时,在“山前”,在诗人夜行的“山前”已飘然洒下“两三点雨”,极言雨点的稀疏,少而可数。
一笔写“天外”,一笔写“山前”,一远一近,一晴一雨,同在一片天地,两种景象竟有如此之大的差别,真实地表现出了江南夏雨骤至的特点。先写“七八个星”,而后写在“天外”,先写“两三点雨”,而后写在“山前”,这样倒装,不仅是词的格律的要求,更重要的起到了强调星稀雨疏的作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异的境界。“七八个”与“两三点”数量词巧妙地对仗运用,创造了一种稀星疏雨的艺术境界,收到了妙不可言的效果。此时的诗人,当然已预感到骤雨的将临了。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转过溪上小桥,社林旁边那座昔时住过的茅店,忽然出然在眼前。〕
第二层,写路转溪桥,诗人忽见茅店的惊喜。虽是“疏雨”,但也可能是“骤雨”的先兆,使人躲避不及,这对夜行人的确是一种威胁。这是写雨中行人心理情绪的变化。可以想见,夜行赶路的诗人,不免有点紧张,有点焦急,多想寻一个避雨的地方呢!词人往来于黄沙道中多次,这时想起昔日自己曾经住过的一座茅店来,那茅店大概就在这附近吧,于是更加快了步伐。正在愁雨,走过溪上小桥,路的方向一转,那“社林边”的“旧时茅店”“忽见”。这是个倒装诗句,这一倒装,意在突出诗人寻找的“茅店”。“忽见”,确属传神妙笔,令人为之一振,此时茅店在前,即是大雨倾盆又有何妨?这样便把雨中人急寻茅店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再现了出来。读后,那个先焦急后欣喜的雨中人物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词题《夜行黄沙道中》,词的前六句都在写景,只有最后两句才写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词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诗也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而不露,最后一语道破,结尾确有“点睛”之妙。
【综述】
这首词,通过诗人“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农村夏夜幽美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无比热爱,对农事丰收的喜悦,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首词以婉约取胜,写景抒情,以情为脉,贯通全词。上阕,紧扣“热”、“爱”、“喜”三字写来,“惊鹊”的骚动,“鸣蝉”的欢噪,创造出一种如画的意境,渲染出一派热闹气氛。在这意境与气氛之中,渗透着诗人对农村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情。醉人的稻花香,预报丰年的悦耳蛙声,传达出诗人赞美丰收的喜悦,写尽了农村夏夜的幽美。下阕一转,扣紧了“冷”、“急”、“喜”三字写出,“天外”的稀星,“山前”的疏雨,绘出了一幅雨前的景象,创造出浓厚的阴冷气氛。疏雨飘洒,骤雨将临,写出了夜雨中匆匆赶路的诗人焦急心情。但词到结尾一转,“旧时茅店”“忽见”,诗人为之一阵惊喜。全词紧扣题目“夜行”,由此六个字贯穿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词中对偶句与散行并用,既整齐,又参差。语言自然平易,笔调轻快明朗,便于表达人物感情的起伏与气氛的变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9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华 岳《骤雨》宋古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