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题解】
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六岁能文,少年时即显露才华。乾封元年,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又为沛王李贤如为王府修撰。后任虢州参军,为人恃才傲物,常为同僚所嫉,被削职除名。其父王福畴也因此贬官交趾令。王勃经广州去海南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26岁。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对仗工丽,上下蝉联,流丽婉畅之中,有宏放浑厚的气象。是“初唐四杰”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送别名篇,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传诵至今。他擅长骈文,以《滕王阁序》最为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此诗,大约作于任虢州参军期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即送杜少府去蜀州做官。
【解读】
全诗八句,分四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长安以广阔的秦地为辅依,山水相连,从这里遥望五大渡口,风烟迷茫。〕
首联,从离别的地点写到赴任的地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城阙辅三秦”,写送别友人的地方,是在三秦辅卫着的长安,气势雄伟。“城阙”,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这里指长安的城垣宫殿。“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长安以广阔的“三秦”之地为辅依,山水相通,写其地理环境。“三秦”,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本属秦国故地,项羽灭秦后,分此地为三,封秦降将章邯等三人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长安城阙,是大唐的首都,是秦地的中枢,地势极为重要。
“风烟望五津”,写友人将去任职的地方,是“五津”流经的蜀川。“望五津”,在哪里“望”?他们立身于气象雄伟的长安“城阙”,翘首而望。“望”什么?一望友人赴任的路线。诗人送杜少府赴任蜀川,需乘船前往,自湔堰下至犍为,须经岷江上的白华、万里、江首、涉头、江南津等五大渡口,所以,首“望五津”。二望友人的征程究竟多远,需多少时日到达。三望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蜀川。依依之情就含在这“望”字之中了。而这一“望”字,便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了一起。诗人“望”见了什么?望到了由长安通往蜀川的沿途风烟迷茫,视线为“风烟”所遮,令人想到友人此去路途遥远,望而不见;令人想到友人此去,未来的生活道路、仕途前程,渺不可知,初露伤别之意。
杜少府将要离开的是繁华的京都长安,及其在京的亲友们,看来是并非所愿,不“离”不行;友人所赴任的是僻远的蜀川,是独自前往,看来是并非所求,不“赴”不行。此时,面对此境,友人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在此时,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是极其深切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我与您的离情别绪一样,因为同是远离家乡,游宦他乡的人。〕
颔联,紧承首联,直接抒发惜别之情。
“与君离别意”,紧承首联写惜别之意,欲吐还吞,没有说出。今日,“君”即将与我们离别了,我们也将与“君”分手了。对于您的这种“离别意”,我们是完全了解的;我们相信,对于我们离别前的心情,您也一定能够理解。此时,我们彼此的心情是完全相同的。
“同是宦游人”,以此宽解友人。我和您同样远离故土,游宦他乡,本来已经都有一种背乡离井之情,这点是相“同”的;而今,“宦游人”又送别“宦游人”,彼此更增一层别绪,这点也是相“同”的;您我同是出外求官,而所追求又都不如愿,十分感慨,这点又是相“同”的。就是这些相同之点,促进了我们的往来,增进了我们的彼此了解,我们志相同,道相合,情相通,意相近,成了密友,结为至交。这样,主客并举,诗人表明离别乃是意中之事,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诗人以两人的相同的处境来表同情,以同情表安慰,这既是安慰友人,也是自慰。既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谊,又表现他的开朗的襟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到处都能寻到知心的朋友,只要是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近似比邻。〕
颈联,以理言情,由惜别进而为勉励。推开狭隘的友谊,表现出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是说四海之内到处都有知心朋友存在。这是诗人在宽慰友人,在开导友人。今天,您即将离开长安,离开您的“知己”了,但您不要以为自此以后便失去了“知己”。眼光应放远些,胸怀应开阔些。四海之内,全国到处都“存知己”,不乏益友,到处都能寻到彼此相互了解情谊深厚的人。我相信,您到蜀川之后,凭着您正直的为人,热情的交往,真诚的待人,在同事中,很快便能得到了解,也便很快交上知心的朋友,在事业上得到帮助,在生活上得到关心,在感情上得到温暖,在精神上得到激励。希望您在未来的生活中,结识更多的新的“知己”。
“天涯若比邻”,是说即使在“天涯”,也好像是“比邻”。只要是真正的“知己”,真的志趣相同,理想一致,情深谊厚,远离又怎能分开?只要是“知己”,哪怕天各一方,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水,也近“若比邻”。因为在思想上相近,才是真正的“近”,在情感上相亲,才是真正的“亲”。这里,诗人仿佛对杜少府进行安慰:咱们分手之后,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但只要保持真正的友谊,就会心心相连,息息相通,而感情的交流,不就如“比邻”一样近吗?诗人以此表达友情,境界高,意境阔,显示了诗人高洁的志趣,宽广磊落的胸怀,对朋友的真挚感情。
这两句诗,高度概括,含义深广,抒发了人们共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成为历代传诵的佳句。这两句诗,是全诗的要旨所在。在今天我们的新生活中,仍为人们所乐道。有时还用于友好兄弟国家的往来上,产生一种新的积极意义。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我们不必在分手的路上,像一般感情脆弱的青年男女一样,泪湿衣巾呵!〕
尾联,紧承颈联,由慰勉进而叮咛,感情亲切,收束自然。
颈联诗人从高处,远处勉励友人,尾联又移到近处,移到眼前送友离别上来,对友人进行宽慰。“在歧路”,写到了题目中的那个“送”字。现在,您即将踏上征途了,咱们将要分手了。在这送别的地方,在这作别的时刻,咱们可不能像一般感情脆弱的青年男女一样,作儿女情态,表现得依依不舍,难舍难离,难离伤情,伤情挥泪,泪湿衣巾呵!
诗人是想扫除人们离别时的愁苦与悲凉,使杜少府抱乐观的态度,怀愉快的心情踏上征途。这样写来,全诗气氛就变悲凉为豪放了,使友人的精神也为之振作。
【综述】
这首送友诗,意境开阔,情思豪放,送别而不伤别,一扫通常送别诗的沉闷伤感气氛。积极慰勉更超出儿女情长,表现了作者不平凡的胸怀抱负。古代的许多送别诗,大都表现了悲凉的情感。这首诗在古人送别诗中确是一颗明珠。
王勃抒发的是宦游人送别宦游人的别情,今天我们读者的感情当然是不同的。
这首五律,不但起、承、转、合,章法井然,而对偶的运用,也有整散的变化。颔联用流水对,似对非对。因首联已用工整的对仗,故用散调相承,以免呆板。颈联转折有力,是全诗的要旨所在。尾联,自然地得出莫效儿女别,泪湿沾衣巾的结句,劝慰中,有勉励,读后令人精神振作,胸怀开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8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黄庭坚《武昌松风阁》古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