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修辞修辞指的是遣词造句过程中,根据语境和题旨的需要,对词语进行锤炼、对句式进行选择的方法。简单地说,修辞是一种选择过程。在汉语言中,同一思想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而这些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譬如鲁迅的《无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本诗中“墨面”是用典,典出《孟子·滕文公》:“啜粥面深墨。”“墨面”是说脸的颜色黑,鲁迅用在这里是比喻人民群众生活困苦,面容憔悴,这也是用具体比抽象。“蒿莱”是荒草,用来比喻人民处境的艰苦。也是用具体比抽象。“歌吟”也是用具体的声音来比喻人民反抗压迫的呼声。“敢有歌吟”是岂敢有歌吟,“惊雷”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比喻革命爆发时人民群众惊天动地的吼声。如果鲁迅先生没有运用这么多的修辞手法,则不能达到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
由此可见,修辞主要讨论三个问题: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诗词中主要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双关、顶真、排比、通感、用典、互文、衬托、反复、层递、设疑、列锦等。
修辞在运用过程中,须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1)目的原则。修辞的使用要考虑到交际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交际双方的关系、交际气氛、上下文等语境因素。修辞主体可以根据修辞目的和传递话语信息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修辞方式和方法。所以必须紧扣题旨,为表现主题思想和达到交际目的服务,这是修辞的第一位原则。许多优秀的语言范例,都具体而生动地说明,有切合题旨的修辞,才能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道理。
(2)美的原则。语言行为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真善美在修辞活动中,处处都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美的追求。语言形式的美主要指语言的声音美产生视听美感,或通过对语言能够产生形式美,譬如排比、对偶、反复、回环、顶真等恰当地使用就能得到和谐美。
(3)得体原则。王希杰《修辞学通论》中说,得体是指在运用语言时,言语思维主体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题旨,根据不同的文体、语体、交际情况、交际对象以及表达方式的需要等因素,选择适合该诸因素的词语,给人以恰切、舒适、和谐、很有分寸的感觉。所谓得体性就是言语主体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对广义的语言环境的适应性或适应程度。
什么是修辞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什么是修辞?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它们各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由于修辞属于纯语言运用的学科它同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关系理所当然地存在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修辞把语音的双声叠韵、叠音、轻声、重音、儿化、字调平仄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动使之在特定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修辞还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手段。
修辞手法
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6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奇出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下一篇: 什么是收启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