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什么是换称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大道家园 2023-07-31 14:45:42

什么是换称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什么是换称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定义]不使用常规的固定称谓而临时借用别的事物的称谓的一种修辞方式。

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有换称格,指的是:“将习俗的称谓加以改变,或将对甲的称谓用在乙身上,或将对乙的称谓用在丙身上,这种修辞格,我们称它为换称。”可参见。

[例释]

例:林小枫不吭,自顾脱衣服,挂衣服,往橱子里放。宋建平不识趣,开始放马后炮:“失望了是吧?其实你就不该抱什么希望,早就想跟你说了,看你兴致勃勃的,不愿意扫你的兴。送你一句宋氏名言林小枫:初恋不可忘却的不是初恋的对象,是青春初始时的悸动,是对纯洁青春的怀念。所以,聪明的人们说,永远不要跟你的初恋对象见面,否则,他的苍老平庸,会把曾经有过的美丽彻底葬送。”(王海鸰《中国式离婚》)

例中“送你一句宋氏名言”,宋建平不以“我”称呼自己,而自称“宋氏”——以专家学者自居,是想显得郑重其事,也想突出自己话语的分量,换称辞格在此发挥了上述特殊的表达效果。

[辨析1]换称与别称。两者都不使用最常用的称谓,区别是:

(1)换称是换用指称其他对象的称谓;别称是换用指称同一对象的称谓。比如祖父把孙子称为“小祖宗”是换称,因“祖宗”并不是用来称呼孙子的;而把重庆称为“雾都”属于别称,“雾都”就是用来指称重庆的。

(2)换称是临时用法,而别称则是固定的。

[辨析2]换称与异称。两者都对同一对象给予不同的称谓,区别是:

换称不是常规的称谓,是临时赋予的称呼;而异称是常规的称谓,仅仅是从不同的角度称说同一对象。

什么是换义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什么是换义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定义] 在一定的语境里,利用某些词语的多义性,将原来表示甲义的词语换来表示乙义,并使甲乙两义联系起来,造成新颖、别致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由于是将原来表示甲义的词语变换来表示乙义,并使甲乙两义联系起来,因此,又称巧换、巧移。

[例释]

例1:一个人死去了,另一个人真诚地为他哭泣着。这在世界上来说,是一件最平淡的事;然而,从这哭声里,从那两人各执一柄如意而终于没有如意的爱情中,我却捕捉到使整个人类能够维系下去,使我们这个世界那个变得更美、更纯净的那么一种东西……(刘心武《如意》)

前一个“如意”是玉制品,两人的爱情信物,后一个“如意”是如愿以偿的意思。同形的甲乙两义词语上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但道出的却是:爱情信物的“如意”得到却是“没有如意的爱情”。叙述间言语过渡相当自然,透着一股忧伤和悲怆的气息。

[辨析1] 换义与断取。两者都有利用一定语境和某些词语多义性的一面。区别是:

换义前后两个词语必须完整同形联系在一起;而断取的后一个词语只选取前一个词语的部分做文章,恰恰不需要完整。

例2:她的妈妈也是唱戏的,艺名叫范妹妹。当范妹妹还是妹妹的时候,确实红过一阵子。(《陆文夫《临街的窗》)

有的修辞专著认为此例是换义,其实是断取。“当范妹妹还是妹妹的时候”里,前一个”范妹妹”是人的艺名,后一个“妹妹”是“年轻的姑娘”的意思,这里只选取“妹妹”,舍弃“范”字而不顾,是断取,而非换义。

[辨析2] 换义与拈连。在同一个语境内,都依赖上下文的联系,出现甲乙两个意义相连。区别是:

换义出现的是形同而意义变;拈连出现的是形同而意义不变,如“织鱼网,织出一片好风光”。这里的“织”,上连的是具体事物“鱼网”,下连的是抽象的事物“风光”,“织”的意思不变,只是适用的对象变了。

[辨析3] 换义与双关。两者都借助于词语的多义性而获得修辞效果。区别是:

换义必须用两个形同的词语表示变化的含义;双关只用一个词语表示的是双层含义。

[辨析4] 换义与异义。见“异义”条。

[辨析5] 换义与转换。见“转换”条。

[辨析6] 换义与转类。两者都用同形的词语表示不同的意思。区别是:

换义前后出现的两个词语,是同形而义变的,显示甲乙意义的改变;转类着意于把一个词的词性转化为另一类词来用,而该词语常规的用法和意义并不在文中表现出来。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举例期末考试快来了,语文大家都复习好了吗?有很多家长都说,孩子语文复习的很好,但是总是在阅读上丢分。阅读题该怎么进行期末复习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举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其实阅读题中,有一道题目必考,那就是修辞手法。

要想掌握修辞手法非常简单,就是要弄清每种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将人比喻成物

例如: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技巧点评

⑴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⑵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⑶借喻和借代的不同。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⑷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5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