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什么是割裂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大道家园 2023-07-31 14:33:42

什么是割裂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什么是割裂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定义]有意省去成语或熟语中直接表意的成分,用余下的部分代替本来的成语或熟语,或者省去专门名词的若干成分,仅留下剩余部分来标示原来专门名词的一种修辞方式。有人将前者归入藏词格,后者归入节缩(紧缩)格。详见“藏词”、节缩(紧缩)。

有的学者认为割裂是古代汉语发展中的某种倾向,由于割裂的方式比较随意,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常常是文人追求绮靡、崇尚雕琢的形式主义文风的产物,虽盛行于一时,终究逐渐衰亡下去,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不应当盲目模仿而损害语言的纯洁和完整。

[例释]

例1: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陶渊明《庚子岁从都还》)

例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例1“友于”见于《尚书·君陈》里“惟孝友于兄弟”,意思是: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会对兄弟友爱。其中的“友于兄弟”,省去后面直接表意的“兄弟”,以“友于”代替“兄弟”。一般称这种现象为“藏词”格中的藏尾。例2“秦皇汉武”是“秦始皇、汉武帝”的紧缩;“唐宗宋祖”是“唐太宗、宋太祖”的紧缩,一般称这种现象为“节缩”(紧缩)格中的缩词。

[辨析1]割裂与藏词。两者有部分重合。有人把其中“有意省去成语或熟语中直接表意的成分,用余下的部分代替本来的成语或熟语”的,归入藏词。如例1。

[辨析2]割裂与节缩。两者有部分重合。有人把其中“省去专门名词的若干成分,仅留下剩余部分来标示原来专门名词”的,归入节缩。如例2。

什么是节缩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什么是节缩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定义] 为使表达简洁明快、音律和谐或者为达到其他修辞目的而把音节较多的词语加以精简或缩合,构成音节较少形式的一种修辞方式。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积极修辞中的丙类即“词语上的辞格”里,给出的定义是:“节短语言文字,叫做节;缩合语言文字,叫做缩。节缩都是音形上的方便手段,于意义并没有什么增减。”从所用语例及分析看,《修辞学发凡》所说的节缩(其中的“节”)包括简缩中的简称和数概。

[例释] 根据节缩的方式,分为两小类:

(1)节短:删节词语的形式使之简短。对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加以节缩的称为“缩词”,对短语的音节加以节缩的称为“缩语”。

例1:切实做好普九工作

例2:目前,海归是学界一支活跃力量。

例1中“普九”是短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节缩,由8个音节缩为2个,说起来简洁顺口。例2中“海归”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节缩,“学界”是名词“学术界”的节缩。该句中的两例分别由8个、3个音节缩为2个音节,简练明快。

在语言使用中若一味追求形式的简短,可能造成表意含混甚至引人误解,如,“无铅汽油”不能节短为“无油”。

(2)缩合:把两个音节合成一个,即用一个合音词或音节表达两个单音节词的意思。

例3:再说也是白费口舌,你就嫑说了。

例4:坐着不动就汗流不止,更不消说在野外干体力活了。

例3中“嫑”是“不要”的合音(口语中通常说成biào,但《汉语大字典》中“嫑”的注音为báo),例4中“消”是“需要”的合音,这两个例子都是把两个音节缩合成一个音节,突出了方言或口语色彩,而表达的意义基本不变。

[辨析1] 节缩与藏词。都会使音节减少,区别是:

藏词是把人们熟悉的词语的一部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或者中间部分)省略,而仅用剩余的部分来表达思想情感,省略掉的部分及剩余部分的语音形式都是完整的,例如用“而立”表达“三十(而立)”;而节缩是缩减掉或仅保留词语各部分的个别音节,一般不保持各部分的完整,如“普九”是只保留“普及”第一个音节和“九年义务制教育”的第一个音节。

[辨析2] 节缩与割裂。见“割裂”条。

[辨析3] 节缩与简缩。见“简缩”条。

[辨析4] 节缩与紧缩。都是压缩词语音节数量的方式,区别是:

所指范围不同,紧缩所指的修辞现象范围比节缩大,紧缩除节缩外,还包括藏词、数概等修辞现象。有的著作不分节缩和紧缩,例如杨春霖、刘帆主编《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

[辨析5] 节缩与省略。见“省略”条。

[辨析6] 节缩与合音词。区别是:

节缩中的缩合是故意把两个音合成一个,构成一个合音词或音节,带有修辞效果;作为词汇现象的合音词已约定俗成,如“甭”,不具有什么特别的修辞色彩了。如果节短的词语成为习用的常规词语形式时,也不再看作修辞方式了,例如“博导”(博士生导师)、“沧桑”(沧海桑田)。

反诘 复沓 互文 顶针 珠联 博喻 倒喻都是什么修辞手法,举例说明一下1.反诘=反问
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他的好处是:可以把感情表达得更强烈,突出想要表达的感情,与叙述等修辞手法相比,更加有起伏,让文章出彩。在论文中常用,一般用难道……我怎能……开头
例如:难道动物就不能做人类的老师吗?
我怎能忘记你对我那深深的情谊呢?
2.复沓,又叫重章、重言、复辞、重复,是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
运用复沓,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增强语言节奏感。
举例:
早晨被一个小蝇子在脸上爬来爬去爬醒,赶开,又来;赶开,又来;而且一定要在脸上一定的地方爬……
反复写苍蝇“赶开,又来”,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苍蝇的可恶讨厌,缠住不放的特点。突出了我对苍蝇极端厌恶,又无法摆脱的感情。
3.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 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概括起来,互文一般有四类(常见的有两类)。一、单句互文(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
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 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二、 对句互文 (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 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
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归来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4.顶针
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例如: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买子姜;子姜辣……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5.珠联这个修辞还未曾有听,不过感觉类似于汉语短语构成中的并列短语。珠联璧合,花好月圆
6.博喻 ,一种修辞手法,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博喻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它的特点是连续性。
如: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上例中,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人们不是常说“牛毛细雨”吗;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7.一般比喻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倒喻是本体和喻体次序颠倒的一种比喻。这种比喻有的是明喻,但更多的是暗喻。因为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所以叫做倒喻。
例如: 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5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