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综上所述,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在文辞上则分为三个成分,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所以比喻在辞格上分为三个类型:明喻、暗喻(又称隐喻)和借喻。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在诗词中常用的喻词有:如,似,若,有如,恰似等。例如文天祥《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又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实拟虚,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一江春水,使人可以切实感受。以“春水”喻愁,更是浩荡不息。一江春水东流,前浪后浪层层叠叠,犹如新愁压旧愁,无休无止。李煜的愁不是缠绵的爱情相思之苦,而是社稷倾覆的家国之恨,因之用气势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更为恰当,有一种与天地山河同在的厚重感。
(2)暗喻。又称为“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是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在诗词中常用的喻词有:是,作,成、为,成为,变为等。例如无名氏《步出城东门》:“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诗人让诗中思归不得归的“我”,愿化为展翅高飞的黄鹄,益增其孤独悲凉。又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虽然是咏梅,但实际上是以借梅花的品格隐喻自身的感遇。上阕说梅花游离沦落,孤独清冷,又遭风雨的侵袭摧残。下阕说梅花本性高洁,依然独自芬芳,但非为争春而来。蔑视周围恶浊的环境,不为群芳的嫉妒,幽香如故。群芳隐喻朝廷中的妥协投降派。这些既是梅花的天赋禀性,也是陆游的政治抱负。他抗金的抱负不得实现而又遭受朝廷妥协投降派嫉妒、排挤和打击,但壮志不衰,老而弥坚。这首词以隐喻手法借咏梅花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3)借喻。所谓借喻,即诗中借喻体代指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例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即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古诗多喻指孤身远行的旅人。又如陆游《题海首座侠客像》:“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中原大地黄尘滚滚,胡人气焰嚣张,沦陷区人民血肉模糊喂饱了豺狼。
不难看出,通过比喻,我们可以达到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的艺术效果。
比喻是什么意思?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和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 及借喻三类。
明 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
隐 喻 [暗 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 (本体)是 荷叶(喻体), 我(本体) 是 红莲(喻体)。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本体)都成了水墨山水(喻体)。(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借 喻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子:天上张著灰色的幔(喻体)。 (「灰色的幔」是喻体。本体是「黑云」,但不写出来。)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有的色彩纷纭,变幻无穷;有的仅呈银白色,犹如棉絮、白云,凝固不变;有的异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辉;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丝;有的结构单一,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上下飞舞、翻动;有的软如纱巾,随风飘动,呈现出紫色、深红的色彩;有时极光出现在地平线上,犹如晨光曙色;有时极光如山茶吐艳,一片火红;有时极光密聚一起,犹如窗帘慢帐;有时它又射出许多光束,宛如孔雀开屏,蝶翼飞舞。
比喻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九种。
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喻体要常见、易懂。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事物,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2)比喻要贴切。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分析概括,如果忽视了这个共同点信手拈来,就容易在比喻的运用中喻而失当。
(3)比喻要注意思想感情。感情色彩不得体,语言表达就失去了光彩。
什么是比喻比喻是指打比方,也就是借用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5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刘禹锡《韩信庙》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