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题解】
淳熙二年(1175)春末夏初,辛弃疾由建康再调京师临安,任仓部郎官。是年七月,出为江西提点刑狱使。此词约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造口,即皂口,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当时辛弃疾驻节赣州,常经造口。一次,他抚今追昔,心潮难平,在造口石壁上写下了这首词。
句解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位于今江西赣州市西南,唐宋时是登临览景的名胜。“清江”,指赣江,赣江从郁孤台下流过,经造口,朝东北方向入鄱阳湖。
辛弃疾登上郁孤台,望着台下滔滔而过的清江水,不禁想起了四十七年前的往事。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南迁后的宋室尚立足未定,金兵即大举南侵,长驱直入江南腹地,南宋几致灭亡。眼前的清江水,该流淌着多少当年逃难经过这里的百姓的血泪啊!他们的泪水,饱含着对失去家园的痛惜,对故土的思念,对入侵者的仇恨。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曾是汉、唐首都,这里借指已经失陷的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词人面向西北方向,极目远望,希望可以看一看故都。可惜无数的山峰拦在眼前,欲见不能。此时的辛弃疾被朝廷调来调去,奔忙于地方事务,无法在抗金战场上杀敌复国,这本已令他极端苦闷;如今连望一望故都都不得见,又怎能不让他自伤自怜呢?
其实,自造口至汴京相隔数千里,即使没有青山阻拦,也不可能望见。词人要借此表达的,是他对沦陷故土的深切怀念。而拦在他眼前的“无数山”,隐喻的是阻拦抗金的势力。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远处,看不见故土家园。失望中,词人低头俯视,脚下滚滚赣江在群山中穿行,弯弯曲曲,朝东流去。这令忧愁的他突然释怀。青山虽然遮住了人们遥望故土的视线,但却挡不住奔腾不息的江水,江水注定是要向东流的。因此,主和派、投降派暂时的阻挠,终究挡不住抗金救国的历史潮流。“毕竟”两字,真切地传达出辛弃疾对未来的必胜信心。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江上天色渐晚,远处山色渐深,此情此景之下,愁苦又袭上词人心头。
江水虽毕竟东流,但现实却仍令人深忧。从高宗南渡建立南宋朝廷以来已经有半个世纪了,在此间,抗金大业曾数次取得重大胜利,如南渡初年宗泽为东京留守时,准备大举渡河,收复失地,谓“中兴之业,必可立致”;建炎九年(1139),岳飞率部队大破金兵,进驻朱仙镇,离汴京不过四五十里,直捣黄龙指日可待。然而,由于主和派的阻挠、破坏,收复中原至今不得实现。这令矢志抗金的辛弃疾悲愤不已。
而辛弃疾自己,虽满怀壮志雄心,有着经邦济世之才,自北方投南后却始终得不到朝廷信任。他本想汇集南方力量一举收复中原,却被派遣到南方内地担任一系列无关轻重的“佐贰之职”。
黄昏中,词人回忆着、思索着……江水悠悠,愁绪重重,耳畔不住传来鹧鸪鸟的鸣声,低沉凄切,令他愁上加愁。
鹧鸪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传说鹧鸪飞必向南,绝不北往,鸣声悲切,似乎在说“行不得也哥哥”,所以人们常用它来表示南方人的乡情愁绪。也许鹧鸪鸟的啼唤,同样唤起了辛弃疾的乡愁,唤起了他对沦陷的北方的思念;也许那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让他想到了复国之事的艰难。不论何种情况,词到此结束,而词人的满怀愁苦却绵长难了,没有尽头。
评解
词的上片以忆旧发端,下片即景抒情。八句四十四字,饱含着辛弃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沉关切和忧虑。明人卓人月所编《古今词统》中赞此词“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菩萨蛮》这个词牌,自晚唐五代以来一直是人们用来抒写儿女柔情或小事小景的短调。辛弃疾却用它来写大题材,发大感慨,其宏大气魄令人叹服。近人梁启超言:“《菩萨蛮》如此大声鞺鞳,未曾有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5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扩喻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
下一篇: 什么是反跳的修辞手法与语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