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的手法在律诗中有什么变体格式我们知道,无论七律与五律,在创作中一般要求中间二联对仗,唐宋以来的名家名篇也多遵从这个规律,这几乎成了今人创作的铁律,但是有没有其他特殊形式或变通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下边我们就举例说明特殊情况。
(1)通篇对仗者。异彩纷呈的唐人作品如王冠一样璀璨夺目,哪一颗是那王冠上的珍珠呢?说法不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盖全唐,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为唐人第一律,声名能与之相匹的大概只有老杜的《登高》。试看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通篇对仗,此体在唐人作品中并不多见,故而声名远播。值得注意的是,首联虽用对仗手法,但首句亦入韵,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七言首句入韵为正格的相关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通篇对仗并非格律要求,往往是诗人从修辞角度考虑,李峤有几首应制诗很有名,如《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等,均用通篇对仗。
(2)通篇不对仗者。律诗虽以中二联对仗为显著特征,但亦有突破者,比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僧皎然也有《访陆鸿渐不遇》一首: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到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以上两例均平仄和谐,不可将其简单的归结为古体诗,可看作律诗的特例,《唐诗三百首》中也归结到律诗旗下,此或即所谓不可因律害意的典范,不过这样的作品毕竟少见,个人以为初学者不宜效法。
(3)蜂腰体。所谓蜂腰体是指律诗中颔联不对,仅颈联对仗者,如杜荀鹤的《吊李翰林》: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4)偷春体。所谓偷春体是指律诗中颔联不对,而首联对仗者,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首联“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对仗而颔联“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失对。
此外,还有前三联对仗,尾联不对者,如老杜的《咏怀古迹之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以上范例无论哪句对仗,都有一个共性,即邻句互对。律诗中还有一种特例叫做扇对,即“隔句对”,如白居易的《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其中的首联和颔联形成对仗,在“扇对”章节中已详细说明,此不赘述。
总之,在律诗中,对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二联互对只是最基本的对仗形式之一,也是律诗格律的最基本要求,还有很多特例和变通,看了上边这些例子,我们对律诗的对仗全貌大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创作实践中,也尽可以使用扇对、偷春、蜂腰等各种特殊的对仗手法,使对仗的形式更加丰富新颖,别具一格。律诗--对仗如何讲 古人把律诗的第 一二两句 叫做 首联 ,第 三四两句 叫做 颔联 ,第 五六两句 叫做 颈联 ,第 七八两句 叫做 尾联 。
对仗是古代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 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 ,它要求 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 ,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8、虚词9、代词
同类的词为对仗
对仗 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 。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这种 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全篇用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用对仗),也是比较少见的。
简单的来讲律诗中的对仗就这些原则,想要深入的学习就只有找网络了,因为我也是整理网络内容。
学诗小记22:诗词中对仗的规则和类别诗词中的对仗,也叫对偶,是诗词艺术中最直观的形式美。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同听觉艺术(平仄、押韵)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绝句不必对仗,但也有许多著名的绝句都用了对仗的艺术手法来增加诗的艺术效果。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颌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一、对仗的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有无意义的重复字)。
(3)语法结构要相同。即句式结构相同。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如: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词性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
(5)避免合掌。这就是上、下两联意义不可重复。如:“夏荷千枝丽,莲花万朵艳。”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
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
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像。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不对仗。
二、对仗的种类
(1)同类对:
“青山羞叶密,白雪避花繁。”(杜甫)花对叶为同类。
(2)异类对:
“小桃新谢后,飞燕恰来时。”桃是植物,燕是动物,以不同类的事物相对。
(3)联珠对:
“轧轧橹声急,苍苍江日低。”(王安石)叠字相对。
(4)扇对:
又叫隔句对,两联中出句对出句,对句对对句。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5)巧对:
“草深留翠碧,花远没黄鹂。”(王安石)
(6)借对:
如“清”借“青”,“子”借“紫”。如“子云青自守”,本句自对。
(7)蹉对:
“春残叶茂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王安石)“茂”对“疏”,“多”对“少”。
(8)句中对:
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句中“天”对“地”,“有”对“无”。
(9)流水对:
两句相对,可作一句读。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10)辘轳对:
上下抽换,可得数联。如:“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杜甫)上下抽换,可得四联。
(11)无情对:
两句意思全无连带关系,却有若即若离的意味。如:“岂意青天扫云雾,尽呼黄发寄安危。”
(12)问答对:
“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上句问,下句答。
(13)浑括对:
字面不工不切,意思却笼统连贯。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14)顿住:
第二字连上谓之顿住。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5)侧落:
第二字连下谓之侧落。如:“家住层城怜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16)交股对:
如:“裙拖六幅湘江水”与“鬓耸巫山一段云”交叉相对就合乎平仄格律。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常见的对仗形式。在我们的诗词创作中只要能很好的用运一些合适的对仗艺术手法,定会使我们的作品增色不少。
来自《九州诗词》公众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5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转意象于虚圆之中》诗词评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