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唐诗·各体论·律诗·品评·排律(古诗的体裁有多少种 分别是什么 )

大道家园 2023-07-31 10:14:57

唐诗·各体论·律诗·品评·排律唐诗·各体论·律诗·品评·排律

初唐四十韵,惟杜审言。如送李大夫作,实自少陵家法,杜《八哀·李北海》云“次及吾家诗,慷慨嗣真作”是也。(胡应麟《诗薮》 内编卷四)

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沈排律工者不过三数篇,宋则遍集中无不工者,且篇篇平正典重,赡丽精严。初学入门,所当熟习。右丞韵度过之,而典重不如; 少陵闳大有加,而精严略逊。(同上)

读盛唐时排律,延清、摩诘等作,真如入万花春谷,光景烂漫,令人应接不暇,赏玩忘归。太白轩爽雄丽,如明堂黼黻,冠盖辉煌,武库甲兵,旌旗飞动。少陵变幻闳深,如陟昆仑,泛溟渤,千峰罗列,万汇汪洋。(同上)

盛唐排律,杜外,右丞为冠,太白次之。常侍篇什空澹,不及王、李之秀丽豪爽,而《信安王幕府二十韵》典重整齐,精工赡逸,特为高作,王、李所无也。(同上)

嘉州格调整严,音节宏亮,而集中排律甚稀。襄阳时得大篇,清空雅淡,逸趣翩翩然。(同上)

百韵排律,杜少陵后,如元、白 《东南行》、温岐《抱疾书怀》、韦庄 《秋日感事》,俱极精到,可入风人之选。(宋长白 《柳亭诗话》 卷三○)

初唐诸家长律诗,对偶或不甚整齐,第二字或不相粘缀。如胡钟正书,犹略带八分体,至右军而楷法大备,遂为千古立极。诗家之少陵,犹书家之右军也。少陵作,而沈、宋诸家可祧矣。故五言长韵、七言四韵律诗,皆以少陵压卷。(钱良择《唐音审体》 卷一二)

初唐王、杨、卢、骆倡为排律,陈、杜、沈、宋继之,大约侍从游宴应制之篇居多,所称台阁体也。虽风容色泽,竞相夸胜,未免数见不鲜。《品汇》 以太白、摩诘揭为正宗,钱起、刘长卿录为接武,均之不愧当家。晚唐李义山刻意学杜,亦是精丽。若夫浑涵汪洋,千汇万状,惟少陵一人而已。《上韦左相》、《赠哥舒翰》、《谒先主庙》等篇,雄浑悲壮,譬诸泰岱沧溟,高深无际,《品汇》推为大家,谅哉! 后来元、白尽多长篇,去之霄壤。(宋荦 《漫堂说诗》)

唐人排律,初推沈、宋,而宋妙于沈者,以逸胜也。盛则右丞尤在青莲之上,亦以逸不可及。至杜公广大神通,压古轶今,岑、高诸人无敢望其项背。武后时有郑愔者,其人不必言,此体却工,似为杜公开山。(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

五言长律,陈、杜、沈、宋,简老为宗; 燕、许、曲江,诣崇典硕。老杜出而推扩之,精力团聚,气象光昌,极人间之伟观。后有作者,莫能为役。(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七)

有气象,有神力,开合变化,自中规矩,长律以少陵为主。元、白动成百韵,颓然自放矣。(同上)

五言长律起于六韵,后渐次恢扩,至少陵而滔滔百韵矣。然句意不无重复,兼有重韵。虽少陵之才大如海,不能成连城璧也。(潘承松《杜诗偶评凡例》)

玄宗《早渡蒲关》,藻耀鲜明,气势稳称,王荆公《百家诗选》 以为压卷,吾无间然。陈子昂之《白帝》、杜审言之《赠苏味道》、沈佺期之《和韦舍人早朝》、宋之问之《晦日昆明池应制》,景龙以前之名篇也。张曲江、宋广平、张燕公、苏许公应制诸作,雄厉振拔,见一代君臣际会之盛。卢象《送綦毋潜》、祖咏《清明宴刘郎中别业》,潇洒脱俗,全是古诗兴趣,不独李太白“黄鹤西楼月”一篇也。(管世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王摩诘之舂容,李青莲之洒落,岑嘉州之奇警,高达夫之沉著,长律中缺一不可。李、杜二公,古今劲敌,独七言律与五言长律,太白寥寥数篇而已,岂若少陵之“琼琚玉佩,大放厥词”哉! 少陵长律,排比铺张之内,阴施阳设,变动若神。元微之素工此体,故能识其奥窔。而李之逊杜,实在此处。元遗山以讥微之,亦好高而不察实也。(同上)

大历诗人,多用此体诗为祖饯。如钱起《送刘相公江淮催转运》、《送王谏议东都居守》、《送郑书记》,皇甫冉、吉中孚《送归中丞使新罗》, 韩翃《送王相公幽州巡边》, 耿湋《送蒋尚书东都留守》,卢纶《送鲍中丞赴太原》,皇甫曾 《送和蕃使》,莫不声华冠冕,词旨安和,使节星轺,得之增重。才子之名,信不虚也。(同上)

柳子厚 《同刘二十八述旧言情八十韵》,韵愈险而词愈工,气愈胜,最为长律中奇作,称柳诗者未有及之者也。刘梦得《历阳书事七十韵》,亦足旗鼓相当。(同上)

白傅百韵律诗三首,字字调和,铢两悉称。学者未能骤窥少陵门径,且从此置力,亦犹七律从大历诸公入也。元微之次韵一首,亦同声之应焉。(同上)

李义山瓣香子美,此体尤可乱真,得意处非特不愧之而己。温飞卿才多而捷,又善蕴藉,皆施之长律尤宜。(同上)

五言长排必以少陵为大宗。岑参、王维篇幅尚窘,后来元、白滔滔不绝,失之平滑,不足仿效也。(施补华《岘佣说诗》)

五排专宗老杜,参以义山,此外无可津涉。(朱庭珍《筱园诗话》 卷一)

五言排律,初唐如陈、杜、沈、宋,雄健浑深; 至少陵则如五花八阵,已臻极致。他如元宗皇帝,王、杨诸子,燕、许二公,王维、岑参之流,胥有佳构。要之,此体即可同五律之兼收初盛。后此,则刘长卿尚见谨饬,元、白虽洒洒数十韵,终乏结构之功。(钟秀 《观我生斋诗话》卷三)

古诗的体裁有多少种?分别是什么?(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3)山水田园诗: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边塞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5)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6)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扩展资料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参考资料:-诗歌

律诗、排律、绝句、古诗,这些诗体间有什么区别?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汉乐府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竹枝词
唐代乐府曲名。也称竹枝、竹枝子。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间歌曲。崔令钦《教坊记·曲名》中已载有“竹枝子”,则在唐玄宗朝已采入教坊。中唐前期诗人顾况已有《竹枝词》之作。唐穆宗朝,刘禹锡为夔州刺史时,根据民歌改作新词11首,歌咏巴山蜀水自然风光、人民习俗、男女恋情,也曲折透露了自己被压抑的心情,语言通俗优美。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绝,其《竹枝词九首》前有《引》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县),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迂如吴声。虽伧□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之,附于末,后之聆巴□、知变风之自焉。”当时白居易也有《竹枝》。其后作者颇多,大都用来写人情风土,有民歌色彩。
唐代《竹枝词》歌词不甚拘平仄,可歌唱。后来用为词牌。《词谱》载皇甫松二体,一为两句两平韵,一为两句两仄韵,均单调14字;孙光宪一体,单调28字,四句三平韵,注云:“刘、白《竹枝词》俱拗体七言绝句,此独婉谐。”三体每句于第四字、第七字后分别用“竹枝”、“女儿”为和声,也和刘、白之作不同,故《词谱》录以为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4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