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佛教·四谛宗教学·佛教·四谛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又称 “四圣谛”。谛即真理,四谛就是解释人生痛苦及其克服途径的四种真理,据说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独坐冥想中所获得的无上正觉,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就是关于苦的真谛,说的是世俗世界的一切皆苦,人生在世,就有无量众苦切身,所谓 “苦海无边”,如生、老、病、死等等; 集谛,就是关于苦因的真谛,所谓集,意即推究苦因,痛苦的原因是贪、嗔、痴等,以及由此而造下的种种惑业,依业受报便有生死轮回诸苦,而所谓 “业”,泛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分身 (行动)、口(言语) 意 (思想) 三业; 灭谛,关于灭绝苦因从而证入涅槃境界的真谛,说的是佛教的最高理想与最终目的; 道谛,关于如何解脱痛苦的真谛,道就是途径,道谛说的就是达到解脱境界的途径与方法,而这又构成了佛教的另一基本教义 “八正道” 的全部内容。四谛是佛教的总纲,所有佛教派别都围绕着对四谛的解释而展开。苦灭二谛,尤为重要: 人生极苦,涅槃最乐。这就是佛教的中心思想。甚至可以说,苦灭二字即可概括全部佛学。
佛教的四蒂是什么?一、不是“四蒂”,而是“四谛”。佛教的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陀三度演说四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四谛十二行相”,具体如下:
1、苦谛:第一次为“示相转”,原话为“此是苦,逼迫性”;第二次为“劝修转”,原话为“此是苦,汝应知”;第三次为“自证转”,原话为“此是苦,我已知”;
2、集谛:第一次为“示相转”,原话为“此是集,招感性”;第二次为“劝修转”,原话为“此是集,汝应断”;第三次为“自证转”,原话为“此是集,我已断”;
3、灭谛:第一次为“示相转”,原话为“此是灭,可证性”;第二次为“劝修转”,原话为“此是灭,汝应证”;第三次为“自证转”,原话为“此是灭,我已证”;
4、道谛:第一次为“示相转”,原话为“此是道,可修性”;第二次为“劝修转”,原话为“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为“自证转”,原话为“此是道,我已修”。
二、你说的“求不得,爱别离,憎相会”是八苦中的三个,属于苦谛,但并等于苦谛。
参考资料:智者大师著《法华文句》、相关词条。
佛教中四缔都有哪些?您问的应该是“四谛”吧?
【四谛】
谛,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一)苦谛,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二)集谛,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三)灭谛,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
(四)道谛,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3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卢纶《塞下曲·其二》沙场征战诗词赏析
下一篇: 古诗《富弼·寄欧阳公》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