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人论世》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观念。《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本是说与古人为友的方法,即诵古人之诗,读古人之书,同时知其人,论其世。现代学者朱自清认为,孟子原意,“颂(诵)诗”、“读书”、“知人论世”这件事是并列的,都是指的与古人为友从而使自己得到提高的方法。后来,“知人论世”被作为“颂诗”、“读书”的前提,于是就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观念,并逐渐形成为一种批评的模式。所谓“知人论世”,是说先要弄清楚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因此,古今学者通常以考证人物生平事迹为文学批评的前提,而文学史在分析某一位诗人或作家时,总是要作一大段背景介绍,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的出处简介《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共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01—知人论世 物象为骨,意格为髓
——在吟诵中学习《清平乐·村居》
文/刘嘉琪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由此得出“知人论世”一词,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文中,洒脱自然的田园风光有谁会想到是一个郁郁不得志、一心报效国家的辛老所写呢?
起初,在读到《清平乐·村居》时,被文章的小调所打动,这么优美和谐的田园风格果真令人向往;
可是读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两者朗读对比时,为什么要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风格呢?在我印象中,辛弃疾是一位上阵杀敌、一心报效国家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我迷惑不已的地方。
难道是《清平乐》是早年所写,《破阵子》是晚年所写吗?
幸好,保持一份疑惑感。
果然,一查资料,解除了自己的迷惑,也打破了原有的认知。
《清平乐·村居》作于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被排斥与打击,后来在43岁以后才被任用,在上饶闲居的20年期间所作。
理想破灭,隐居农村之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闲适词与田园诗。
在上述背景下,陈亮拜访辛弃疾,陈亮也是主张抗金却遭打击之人,两人状况境遇相似,陈亮离开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一词寄于陈亮,《破阵子》也是同时期所作。
综上,我豁然开朗!原来是这么回事呢?
起初,在备课时看见:要了解作者的背景时代才可以更好的教授,我并不是太在意,但是,这篇文章再次打破我的认知,了解作者的背景时代,对教师备课,对孩子上课都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比如,这篇辛弃疾的文章,在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后,会更加容易理解诗词的内容;
再比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了解了萧红所处的时代背景,就会知道当时萧红多么怀念小时候的模样;
……
知人论世,好好运用,在备课时一定要把作者的所处背景了解清楚;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如果选自某一小节,尽量也要通读全文,这样可以适时了解内容,全面剖析文章!
附: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2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凤求凰》译文-注释-大意-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