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学·礼节·九拜礼俗学·礼节·九拜
古代跪拜礼的九种形式。《周礼·春官》: “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九拜原是祭祀鬼神时的礼节,后来演变为君臣、长幼、尊卑之间的礼节。其中,稽首、顿首、空首是 “正拜”,分别为下对上、平级、上对下的礼节。“稽首”是最隆重的跪拜礼,常为臣拜君、子拜父、弟子拜老师、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父母以及祭祀拜神、上坟拜墓等所用。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头部也缓缓着地,伏在手前边,着地后且须稽留片刻,故称稽首。“顿首”是身份地位相等的人之间互用的跪拜礼,动作与稽首略同,只是动作较快,当头部触地后就立刻举起,故称 “顿首”,俗称 “叩头”,后代常用在书信结尾,以示尊敬。“空首” 则用于君上回答臣下,行礼时,屈膝跪地 (古人本来就席地而坐,只要伸直腰身,就成跪姿),先以两手拱至地,然后头至手上,因其头部不触地面,故称 “空首”,又称 “拜手”。其后的五拜是在前三种 “正拜” 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故称 “附拜”:振动、凶拜、褒拜附稽首,吉拜、奇拜附空首。“振动” 是以两手相击,表示哀恸之情,动作象后世的揖拜,但采取的是跪姿。“凶拜”是丧拜,而且是最隆重的丧拜,是为去世的父母或祖父母行的跪拜,其动作是先稽首后空首。“褒拜”则是再拜,“褒”读为报,报拜就是再拜。“吉拜” 也是丧拜,但比凶拜要轻,是在齐衰不杖 (即一年丧,参见 “五服”) 以下的丧礼中用的礼节,动作是先空首后稽首; “奇拜” 又称 “雅拜”,是国君在射礼、燕礼时拜臣下所行之礼,动作是屈一膝而拜。“奇” (音基) 是奇偶之奇,就是单数,因此,一稽首或一顿首,也可称奇拜; 也有将 “奇” 理解为 “倚” 的,这样 “奇拜” 就成了 “倚拜”,即臣下持节、持戟时的拜礼。最后一拜 “肃拜” 也是一种 “正拜”,但却是最轻的跪拜礼,此礼惟在军中使用,甲胄在身,只直身肃容而微微下手以拜;肃拜也为女士常用礼,行礼时屈膝跪地,两手至地而头不下。不过,在古代,女士行跪拜礼的时候很少,一般只在婚礼和丧礼时才有跪拜的可能。但这并非出自对女士的尊重,因为跪拜礼是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社交礼节,按照“男主外,女主内” 的传统,女士被排斥在社交活动之外,所以与跪拜礼的缘份也就很少。
中国古代的“九拜”是什么意思?“三叩九拜”出自《周礼·春官·太祝》,是古代的大礼,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的“九拜”却是另外的样子。《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有“九拜”。
一、稽首(qǐ shǒu),是指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二、顿首,就是叩头(注:不是点头),“顿”是稍停的意思。古人席地而座,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礼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就立即举起,是拜礼中次重者。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三、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周礼》谓‘头不至于地为空手。’空手者,对于稽首、顿首之头着地而言也。拜本专为空手之称,拜之礼,即空手之礼。周之九拜,之曰空手,唯其他经曰拜手。曰拜,无曰空首者,故知空首即拜手也。”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四、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五、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礼有“吉凶之分,吉事为吉拜,凶事为凶拜,至于奇拜、褒拜,奇者独而无偶,即一拜也。褒字之义,郑大夫云:‘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段玉裁亦云:‘褒者,大也,有所多大之辞也。’大同小异,皆系多拜之意。”六、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八、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九、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是九拜中最轻者。〈朱子语类〉云:“两膝跪地,手至地而头不下。”《周礼·春官·大祝》疏:“肃拜者,拜中最轻,唯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理由在于军士身披贵胄重甲,不便于拜。还记得〈史记〉中记载的周亚夫对文王说的吗?“贵胄之士不拜,请已军礼见”就是不行“空首”礼,而行军礼--就是肃拜了。
好了,看完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面留言和小编和读者互动,同时请关注我们的百家号,有惊喜哦!
“九拜”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它有何讲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素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在众多典籍中,唯《周礼》所记载的礼仪最为系统,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下面来说说使用范围最广、年代最长、最为基本的九拜之礼。
稽首:是九拜中最为隆重的见面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父、学生拜见老师、或拜天拜地拜祖宗时所用。行礼之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至膝前,手不分散,再慢慢伸头到手前地上,俯伏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动作舒缓,以表尊敬之意。
顿首:又称“稽颡”、“叩颡”、“叩头”。常为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覆盖右手,拱手于地至膝前,手不分散,头急速伸下,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又称“拜手”,常为古代上级对下级表达谢意的礼节,即空手之礼。行礼之时,施礼者身体呈跪姿,先跪而拱手,再俯下头但不接触地面,与心平。
振动:为丧礼相见之时最为隆重的跪拜礼节。行礼之时,施礼者不光要行“顿首”之礼,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
吉拜:古人拜礼有“吉凶之分,吉事为吉拜,凶事为凶拜。古代有守孝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时行吉拜礼。男尚左,女尚右,行礼之时,施礼者先行“空首”之礼,然后再行“顿首”之礼。
凶拜:服丧三年期内、或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男尚右,女尚左。行礼之时,施礼者先行“顿首”之礼,然后再行“空首”之礼。表悲痛和感谢之意。
奇拜:又称“雅拜”,奇为单数,“奇拜”即拜一次。
褒拜:为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即拜两次或两次以上。也称“报拜”。(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表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
肃拜:又称“手拜”,为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之时,施礼者双膝跪下以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2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杜牧《山行》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诗
下一篇: 隋唐五代·高适晚年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