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殊
【作者简介】
晏殊(991 — 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幼以神童著称,十五岁时赐同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大兴学校,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开宋代兴学之风。他大力举荐人才,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自其门下。至和元年(1054)以疾归东京,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五。谥元献。欧阳修对其一生总结曰: “ 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 (《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词风承袭南唐冯延巳,风格雍容华贵、清新委婉,闲雅有情思。词集名《珠玉集》。今人张草纫有《二晏词笺注》。
浣 溪 沙
【题解】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词内容为悼惜春残,在伤时惜春的细微感受中蕴含一定的哲理,颇耐寻味。
一曲新词酒一杯 [1]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 。小园香径 [3] 独徘徊。
(《二晏词笺注》)
【注释】
[1] 一曲 : 指唐白居易《长安道》: “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
[2] “ 无可 ” 两句:又见于晏殊诗《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
[3] 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集评】
〔清〕张宗 橚 《词林纪事》卷三: “ 细玩 ‘ 无可奈何 ’ 一联,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 ”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 ‘ 无可 ’ 两句)虚对工整,最为昔人所称。盖既伤花落,又喜燕归,燕归而人不归,终令人抑郁不欢。小园香径,惟有独自徘徊而已。余味殊隽永。 ”
叶嘉莹《论晏殊词》: “(‘ 无可 ’ 二句)则在伤春之哀悼中,却隐含了对于消逝无常与循环不已之两种宇宙现象的对比的观照。 ”
蝶 恋 花
【题解】
《蝶恋花》原名《鹊踏枝》,《钦定词谱》卷十三谓 “ 宋晏殊词改今名 ” 。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二谓 “ 采梁简文帝乐府 ‘ 翻阶蛱蝶恋花情 ’ 为名 ” 。此词与《花间》词的镂金错彩不同,情深而意苦,格高而境远。通过形象和人物心理、行为的描写来寄寓自己绵绵无尽的愁思恨缕,给读者留下了较大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造句精美而含蕴丰富。
槛菊愁烟兰泣露 [1] 。罗幕 [2] 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3]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 。欲寄彩笺兼尺素 [5] 。山长水阔知何处。
(《二晏词笺注》)
【注释】
[1] “ 槛菊 ” 句:烟雾笼罩的菊花似乎含愁,露水点缀的兰草仿佛在饮泣。槛:栏杆。唐刘禹锡《忆江南》: “ 丛兰 浥 露似沾巾。 ”
[2] 罗幕:指富贵人家所用的丝织帷幕。
[3] 朱户:朱漆门户,这里指富贵人家。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语意,实自此二句转化而来。
[4] “ 昨夜 ” 三句:王国维《人间词话》: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此第三境也。 ”
[5] 彩笺:彩色的笺纸,用来写信和题诗。尺素:喻指书信。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 “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此句兼提彩笺尺素,乃以重言表示殷切之寄意。
【集评】
〔清〕陈廷焯《词则 · 大雅集》卷二: “ 缠绵悱恻,雅近正中。 ”
破 阵 子
【题解】
《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调。此词与前首《浣溪沙》之悼惜春残不同。词人用清新的语言,描绘暮春接近初夏美好的景色,尤其是写采桑女天真无邪的斗草游戏,点缀得春光更为绚烂,毫无 “ 春意阑珊 ” 之意。
燕子来时新社 [1] ,梨花落后清明 [2]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 [3] 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4] 。笑从双脸生。
(《二晏词笺注》)
【注释】
[1] 新社:指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传说燕子在春天的社日飞来北方。
[2] “ 梨花 ” 句:梨花在清明前后开花。
[3] 日长:春天时白天渐长,黑夜渐短。
[4] “ 疑怪 ” 两句:难怪昨天夜里做了一个好梦,原来是今早 “ 斗草赢 ” 的预兆。
【其他作品】
浣 溪 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简评】
此词 “ 情中有思 ” ,在寻常感情的抒写中表现了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的体悟。有人认为, “ 惟 ‘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 二语,较 ‘ 无可奈何 ’ ,胜过十倍 ” (吴梅《词学通论》)。
清 平 乐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简评】
此词抒写静中情味,雅韵欲流。于风光婉约中见出无聊之情思、时光之易过,所谓静中情味也。叶嘉莹认为: “ 它所表现的,只是在闲适的生活中的一种优美而纤细的诗人的感觉。 ” (《大晏词的欣赏》)
踏 莎 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玉 楼 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清 平 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学生佳作赏析】
流光的哀思
——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赏析
春色阑珊,晴好的天气一如往昔,夕阳的余晖透过枝头的残红洒下一片斑驳。不知是良辰美景放歌纵酒,抑或是凄凉孤独以酒解愁。一个孤独的身影在落红遍地的花园小径徘徊低吟。
中学时初读此篇,彼时但求背诵,便觉其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仅此而已。尔后,随着语文知识的积累,得知此词深得历代评论家的褒扬。于我,除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颇有哲理外,再无其他。反倒觉得晏殊八面玲珑,没有真性情,安逸日子过惯了,其词字里行间始终炫耀着富贵与悠闲。
而今,重读《浣溪沙》,却有别样的情怀。
对酒当歌,本是人生乐事,而心里萦绕的却是已逝的场景。眼前的阳春烟景虽与去年无异,故地重游,又是怎样的物是人非。面对大好春光,正如花样年华的你我,没有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的劳碌,也不再有末日审判般的高考压力。然而,每当夜深人静,却总感怅然若失。假期来时,迫不及待地回到那曾朝夕与共的地方。那一刻,猛然意识到,内心深处真正怀念的,不是某个魂牵梦萦的地方,甚至不是一起走过的三年时光,而是那些相濡以沫走过那段岁月的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无数个囊萤映雪的夜晚换来的分别,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最为人称道的名句,对仗自然天成,音调婉谐,情致缠绵,语言上的妙处毋庸赘言。叶嘉莹先生说:“伤春之哀悼中,却隐含了对于消逝无常与循环不已之两种宇宙现象的对比观照。”此语固然精辟。然而,浅薄的我对于把古人唯美的意境同宇宙等学术性字眼放在一处,总感觉有几分不协调。归来的燕子也未必就是去年相识。偏执一点说,逝去的物终将一去不返,循环的也终是新的。
岁月易逝,人生中却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此番归家,只为赴祖母八十六的寿辰。从小由祖母一手带大,小时调皮,也曾让没念过书的祖母操碎了心。而今,祖母已银丝稀疏,双眼灰暗,满面时光雕凿的痕迹,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可奈何。犹记得儿时长辈们提起当年祖父母一根扁担来谋生,后来发展成了我们一大家子人。60年代修沱江大桥时,祖母曾被埋在碎石堆里,险些丧命。如今,垂垂老矣的她唯有对晚辈们的慈爱不曾改变。
东坡曾说:“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不知不觉,在大学的第二个年头也行将逝去,像极了最近很火的一部电影名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回顾两年的大学时光,似乎只是无所事事加上一事无成而已。然而,又确乎有了些许不同。从未离家的自己经历了两年与往昔截然不同的生活,留在象牙塔的日子也已然不多。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学生时代的眷恋相交织,我们被飞逝的时光裹挟着向前,无可挽回而又无可奈何。
末了,一个人,多了些许思考与慨叹,在校园的小径上,背着夕阳,看着春色。
(曾毅 20111724 2011级电牵2班)
【简评】
结合祖母家事和自身求学经历来读《浣溪沙》,别有一番看透滋味。
纸笔间的一阕幽微闲愁
——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赏析
一直固执地认为品一首词需要安静下来,甚至是孤独起来,特别是在读到表达愁绪的作品时,深微曲折,却唇齿留香,或许这真的像叶嘉莹先生说的那样,要眇深微才是词之本色。
让我们开始联想吧,一幅宣纸长卷慢慢展开,一园、一亭、一杯、一人,再加上一首小词和一轮斜斜的夕阳,并不像大片留白的水墨画,整个画面透出一股慵懒,但景物排布得很充实,所有的一切都模糊在柔柔的黄色光晕里,词人左手举杯,右手提笔,酒尽词成,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倚在亭口,酒不醉人自醉。静静地凝视夕阳,它每天都是这样东升西落,似乎永远都不会走到尽头,而人生几十年,恍惚还在梦中就已度过了大半。少了的,是年少轻狂,风流倜傥;多了的,是几分无奈,酒入愁肠。可要说“愁”,又是在愁些什么呢?这些或许连词人自己都说不清楚。默默走下台阶,看见零落在地的花瓣,任你昨日千娇百媚又能怎样,风光易逝,依旧只能无奈落去。这又何尝不像词人自己呢?再往前走,雁鸣打破了沉默,不禁抬头,一晃而过,只留下一个熟悉的影子,似曾相识,环顾四周,院子里依旧是一人徘徊,一人愁。
晏殊的愁,无疑是闲愁。
年少得志,仕途一片平坦,身居高位,衣食无忧,所以他写不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政治上坚守中庸之道,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滴水不漏,无家仇,少国恨,所以他也写不出“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但又有谁规定,愁就只能是忧国忧民呢?晏殊的人生只有闲愁,所以他只写闲愁,而词作为一种兴起于歌儿舞女中的文学形式,本就是为了抒发内心的隐忧与曲折的。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因为诗太正派,一出手便是言志,而文人也终归是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诗之理想国”里。这样看来,类似于这首《浣溪沙》里描写的如丝如缕,如泣如诉,不知从何而来却又细密地环绕你,无法消除干净的闲愁才是词的原汁原味。
其实,这是一首雅词,摒除了一般词只沉迷于男欢女爱之中的艳俗,将个人置之于天地时空中,抒发对命运的忧虑与对人生的迷惘态度,人生是否存在轮回转生?为何人的一生如此短暂而又一代代延续,生生不息?这相似又矛盾的观点,融进了词人悼惜春残的感伤里,又添一层焦虑,久居官场,已经习惯于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藏愁”的心态又暗合了词的表现特点,种种情绪,下意识的,无意识的,纵横交织,才有了这么一曲生命的哀歌。
王国维欣赏的是感情的本质,并非感情的事件。这一点我也十分认同,就像这一首《浣溪沙》,不需要有具体的事件,只要能品出这样一种感觉就足够了。也如西方文艺批评中诠释学的一派的说法:对所谓的“原义”的追寻,无论想怎样努力地泯灭自我而进入过去的原有的文化时空,也难以做到纯粹的客观。或许我们也可以带上自己的感情和经历,穿越时空,静静地与晏殊一起,虽共享小园香径的“独”,又能开创出不一样的心境,体会不同时代的人生的细腻和哲思的晶莹圆润。
(邹悦 20125155 2012级传播1班)
【简评】
文章标题已有一种独特韵味,全文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了晏殊词中的画境。文末结合了文学批评的一些方法,使得作者对这首词的分析别具一格。
孤独的灵魂
—— 赏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傍晚时分,听着一支新谱成的曲子独自饮酒,以此来排遣心中的愁绪。此时此刻,去年的天气,去年的亭台,依然如故。但不知此刻的我却在感时伤怀,心里无端端地浮现起岁月年华易逝难留的淡淡哀愁。面对着眼前渐渐西下的夕阳,不禁发出感慨:落日何时再起?看着繁华落尽,看着屋檐下似曾相识的归燕。一人独自徘徊在落花飘零的小路上,怎么也无法排解掉心中的愁怀。
全词皆在描绘一个场景 —— 词人晏殊独自一人在堆满落花的小道上徘徊。词中通过描绘场景中的诸多事物,如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来烘托此时词人的思想情感,词作者面对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事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我曾试图探究为何晏殊会写出如此多的凄婉之词,这首先当是与其性格相关,性温而柔,势必会因小事而触动人心弦,进而发出诸多感叹。因友人的离去而悲戚,因花的零落而感到凄婉,因时光的易逝而哀呼。这是一个心思细腻之人所常有的想法。然则,随着我阅读的晏殊的词越来越多,当我一次次地去体会晏殊的心境,当我读着“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时,体会到的是晏殊内心的悲戚之感,当我读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时,也都能感受他绵绵无尽的愁思恨缕。
有太多太多的词都照出晏殊柔软的心绪,仿佛让我感受到晏殊与这种孤寂、凄苦之感之间的关系。晏殊,他是主动地去与这种情感相接触的。曾经有人说过:孤独是诗人最好的灵感。此话用在宋词之上亦不假。晏殊,想必就是这么一种人,他主动地去与孤独为友。人,往往是在最孤独的时刻,才能够看清自己内心的心绪。在一个人的时候,人的内心亦是最敏感的,一丝弦乐,一阵清风,一片落花,都能在内心深处激荡起一朵朵浪花。我也曾经如此,追求着这样一种别致的孤独之感。常常,我在放假之后并不立马回家,而是独自一人享受着没有任何人打扰的生活,我可以慵懒地坐在沙发上,感受着别无他人的寝室里,那均匀的呼吸声,抑或闲散地走在空荡荡的校园里,感受着细雨淋在我身上,溶入我的衣服,感受着劲风吹乱了我的头发,感受着鸟儿叽叽喳喳地哼着小曲,感受着水蚊在湖面上掠过时,荡开的水波。当我独自一人走到五号教学楼中间的一条小道时,我轻轻地走着,却不免因为踩在泥上而发出 窸窸窣窣 的泥土被压实的声音。我仍是漫无目的地走着,忽而一阵风吹来,撩动了那棵同我一样悠闲的樱花树。那花瓣如细雨般散落下来,轻轻地铺在地上。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的心弦仿佛被那轻盈的落花所拨动,此时的我突然想起了晏殊的词 —— “无可奈何花落去”。此刻的我,虽不若晏殊般饮酒唱曲,但我仍清楚地体会到他当时的心境,眼前的景物,如同轻纱般包裹着我的内心,如此柔软。而我的心绪恰如那流水般潺潺地流动着,流过那数千年的隔阂,让我站在晏殊面前,听他吟咏那传唱古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洪东晓 20110605 2011级土木工程12班)
【简评】
本文作者用自身生活中的情之所至、趣之盎然来展现了他对《浣溪沙》的独特领悟。享受孤独,不仅是千年前词人的生活态度,亦是本文作者的一种别样情怀。
春已浓,人将残,愁如故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伴着入鼻的茶香,我揉了揉眼睛,决定继续探索完这首词。深夜,仿佛穿越到那时亭台,遥遥望见燕子双飞去,细雨缠绵,却只会增添孤寂与落寞。这个场景在我眼前闪现一过,转逝。无奈之下,懒懒散散地向门窗处走去,看月光洒满了整个阳台,静谧却凄清,恍然间却不懂为何“不谙离恨苦”,月光穿朱户,人之常情,却为何不谙,苦恼之下还是断然离去,准备入睡。
然而那个突然闪过的场景却模模糊糊地让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我原是最爱李煜的词的,其他的人的词都不能入眼。因为李煜的词最具有感情。可是安妮宝贝也说:“人若是太具备感情,便会自伤和伤人。”李煜的词浸透了千年的华衣,字迹之间依旧戳伤了我内心的最柔软处。然而晏殊,与我几近是陌生的,纵使他才华横溢,五岁神童,举荐他人大度为官,也不能让我动情。因为情在深处,必将以死句读。“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却让我在心里默念起“晏殊”,这个人,这首词,竟然让我有点喜欢,情深而意苦,愁字当头奈何天!
妙笔丹青,描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女主人公便也只能暗暗埋怨月光到晓穿朱户。为何埋怨,我一遍一遍地问,却无人知晓。会不会是月明亮,染了屋子里几分尘埃,竟也让女主人公觉得这是她彻夜无眠唯一可寄托的理由了。夜黑时入眠,月明寄相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传为千古名句,却也不过尔尔。纯白描的写法,化用了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意境却也高远。不太喜欢王国维将之看为人生第一境界,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在我看来,不仅曲解了原词的意思,也磨灭了那些刻骨铭心的情感。也许你可以说一句词在不同人看来本来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我想说既然是剖析晏殊的词,就要尽量地贴近原来的情感,不要掺杂其他名人名家的看法,才是最好的尊重,对词文化的尊重。“独上高楼”,“独”字写明了女主人公的孤独,是“燕子双飞去”最好的反衬,相比之下更是孤苦凄凉,耐人寻味。“望尽天涯路”,一个“尽”字,便是无边无际,而“天涯”更是千里之外,无处牵挂,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姐妹之作:“苍白以里,宿命之外”,便是这种孤独,这种苍凉,这种无以言说的滋味。
想写封信给故人却不知人在何方。“山长水阔”既意境深远,格调高雅,与上句连起来也不乏茫然与惆怅,此时,再也不知如何落笔诉说离殇,万千语句怕也敌不过“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再也不知如何描述孤独,纵使“望尽天涯路”也望不见你的只身片影;再也不知如何寄托哀思,因为“山长水阔知何处”便是最好的答案。
深夜,不寐。闺思怨,奈何深,相思苦,泪静流。
此词此景,此景此情,动人之处,切如割腕,写着写着,心便痛了。洗尽铅华透过千年华光,字字历练,字字触心,如是“春已浓,人将残,愁如故”。
(崔玲慧 20123672 201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2班)
【简评】
时光在本文作者笔下仿如穿越千年,回到那个情思萦绕的时代,看到那个愁绪萦怀的人。作者如坠词中,感伤其苦,悲悼其怨。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菊,低唱着离别的曲调,拨动着愁丝编织的薄雾;燕,轻快地从罗幕前划过,不堪忍受幕后词人思念的清寒;月,却静静地洒下白光,无情地穿透那扇朱漆门户。词人孤孑地登上高楼,远眺至天涯,满目尽离情。只看见被昨夜肆虐的西风吹翻的一地的树叶,却唯恐一纸信笺加一尺素书,历经迢迢的山水也无法带去他的哀思。一曲蝶恋花浅弹轻吟出多少的离愁别绪,多深的寂寞思念,纵使是官及宰相、才盖当世的晏殊也终躲不过这浓浓的思念二字,才遗留下这篇牵动无数离人哀思的佳作。
人间自是有情痴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清寒,燕子双飞去。”这是郁结难舒,还是思念太浓。词人早早地醒来,独自行走在世间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打开房门,突然间察觉到除了门缝发出的哧哧声外,还有些许声响。词人走出房,倚靠房前栏杆,原来是一庭菊花,脉脉含愁;一圃兰儿,默默饮泣。薄雾充斥着天地,混沌如同词人的心。几番寂寞,几番离别,双飞的鸟儿终耐不住思念的清寒,悄然离去,也带走了词人的神与魂。鸟儿尚且有伴,自己却形单影只,只能默默地望着它们远飞而去,人常说鸟过无痕,但这痕却深深地刻在了词人的心里,无法割舍,难以抹去,惟留下一个情痴茫然踟蹰于天地。
此时无关风与月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孤户。”纵然词人愁肠满怀、泪眼模糊,天上高挂的明月却不理会,仍然铺洒着皎洁的白光,一缕一缕地穿透朱户。月光皎洁却让词人夜不能寐,若酒能使人忘情,那梦便该使人偿愿。心中人步履轻盈地离开了,却留下一颗沉重的心,多少次月下言欢 …… 如今月仍在,人已变。若明月有情,便该收敛些光亮,让词人不再念起昔日的欢愉、今日的伤,再与睡梦中的她重逢。可惜的是,此时无关风与月。
莫道明月竟无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人竟彻夜未眠,今日所见碧树凋零之景,昨晚已然卧听其落之声。一夜西风,劲厉地刮白了碧绿的树儿,也击打着词人疮痍的内心。词人满心惆怅无处排解,无奈今日登上高楼,目洒山川,望尽天涯也未能寻觅到心中的她,只感到几丝酸楚,几分无奈。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怕不是月无情,而是君太过有情。
随君垂泪到天明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心中人已然远去,但心中情却总难忘怀。词人欲将思念同时化作一纸信笺与一尺素书。可惜的是,心中人走时未留下只言片语,恐怕连绵的山峰、迢迢的江水也不知将书信送至何处。是心中太绝情,还是情已逝,愁当断。词人没有答案,有的只是满腹的哀伤,满眼的泪水,若月光也如斯明亮,便随词人尽情挥洒那思念的泪珠。
“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一处相思,无限闲愁,燕过留痕,纵然心中人渐行渐远,心中的一方思念也只会越斟越重,永远铭刻在晏殊生命的最深处。
(晏阳红 20134722 2013级翻译1班)
【简评】
小标题显得逻辑较为清晰,且化用含有相似情感在内的诗句作为小标题,显得整篇文章都更富有诗情画意。只是这样,大标题则显得过于朴素直白,若能把对这首词的整体领悟形成一个醒目的大标题,就更完美了。
闺 怨
—— 晏殊《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赏析
首先,这首词写的是:绿色的杨树,如茵的芳草,映照着大路通往长亭。在长亭之上,那位少年狠心离我而去。从此以后,我孤苦伶仃,深夜难眠,深夜残梦时尚听到五更的钟声。在花前,暮春三月的阴雨,使我的离愁更深更浓。哎,无情人不像多情人这样苦痛,那一寸寸芳心,仿佛千丝万缕。大地尽管远,也会有尽头,而我的相思却连绵无绝期。
其次,本词主要写闺怨,刻画了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表现思妇刻骨的相思之情。上片首句写景,点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在绿杨依依的春天。地点是长亭。次句是叙事,写男子对离别的轻率态度,从而反托出女子的多情。后二句用互文见义之法描写情人离去后的相思之苦。夜里失眠,刚入梦境又被“五更钟”惊破,连个好梦都做不成。白天赏花,又飘洒着蒙蒙细雨,以钟声惊梦况其神经衰弱,状其相思之深,以“三月雨”烘托心情之暗淡,离愁之深广,情境俱观。下片两用反语,前两句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埋怨对方的无情,反衬自己的多情。“一寸”暗用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句意而尤精炼凝重。“千万缕”说愁之多而无绪。后两句则是用具体比喻来证明愁之无有终结,两个比喻,一说愁多,一说愁长,化抽象为具体,意蕴丰富且生动形象。最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以极其深切的情感抒发相思的无限与永恒。在“咏叹”相思的同时,也肯定了相思有多深,离愁有多浓,可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对于本词的下片,前面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别苦。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这首词的最后以宏观的视野概括了相思情的无限与永恒。“天涯地角”如何?其空间广阔渺远,亦有穷尽,拿它与“相思情”相比,“相思无尽”更胜过“天涯地角”,咏叹了“相思情”的永恒。在咏叹“相思无尽”的同时,也就肯定了相思有多深,离愁有多浓,那么“多情苦”也便有多重。此词写多情者相思之苦,语意柔婉,抒情蕴理,真切含蓄。
同时,我觉得此词书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苦短,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作者在抒发人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词在写闺怨时,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辞藻,没有典故,除首两句是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法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余文博 20113326 2011级地质1班)
【简评】
文章思路清晰,书写流利,较妥当贴切地分析了这首词。围绕 “ 闺怨 ” 而展开的凄美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又是一种风情。
漠漠情丝长
——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赏析
细若游丝,似有若无的秋风,打着旋儿,扭摆着身姿的梧桐叶轻轻悄悄地俯吻大地。情窦初开的少女新尝绿酒,醇厚甘甜的美酒令她沉醉其中,竟然酣睡一晌。酒意初缓,惺忪睡眼却见庭院中紫薇、朱瑾花期渐去,盛夏时绽放的热烈正一点点地褪去,忽见金色斜阳把明黄的光泽铺洒,令其最后一点芳华得到极致释放。抬眼处,忽见双燕成对南飞,想到已是冷秋,忽感昨夜银屏微漠的凉意。
在我以为,本词勾勒了一位深闺少女在晴秋之日的生活场景,通过她一系列举动,表现了她情窦初开、初感情味的淡淡欣喜,亦有微微的一点情愁。
本词的情感特色十分温和,不是极尽绚烂,亦无十分凝重,而是一种淡漠的、令人感觉慵懒的气息。这从词的意象描写中可看出:
不是春风的乍暖还寒,不是夏季热浪袭人,亦不是冬日的寒风刺骨。金风即秋风,气若游丝,细如发梢,想来是少女立于阁楼,秋风浮动发丝,令人感觉秋风是细细的。微弱的风不似秋风扫落叶般萧瑟,梧桐叶潇洒自在地飘落。
本词渲染的情感也是淡微、细致的。绿酒初品,浅酌慢斟,少女许是在偶然外出时遇见了意中人,初尝到怦然心动的感觉。那是淡淡的喜悦,微微的甜蜜。酒本不易醉人,而自醉于心,醉了,那就噙着丝丝的幸福笑容酣睡。想象得出,少女的脸上一定是洒满阳光,含着自得喜悦的表情,脑海中浮现的是对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在美酒的微醺之下,怎不陶醉,不,应是迷醉。但这份思念并不十分浓烈,那只是初生绮思的少女淡淡的怀想,是对乍生的朦胧情意的迷恋和享受,独自一人,在心里品味少有的甜美。她是深闺楼阁中的小姐,自然不似扈三娘一口气能喝下一斤“红星二锅头”。于她,酒不过是个消遣,又或者正是因恋而饮,只要意醉就够了。
一晌贪睡,醒来之时已是夕阳西下之时,金色的阳光照在正处于凋谢的紫薇、朱瑾上,像铺上一层金色薄纱,那阳光也投映在少女的脸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绚烂,那是开在金色夕阳中的花。此时的画面中出现了一对事物的对比,一是少女灿如桃花的笑脸,这花只能算是刚脱离花蕾的阶段,之后或许会逐渐繁盛;一是已过繁盛之季的紫薇、朱瑾,她们正处于芳华渐逝的季节,显得败落。或许朱瑾、紫薇现在的模样,正是少女将来的模样,此感虽不强烈,亦可窥见少女心中隐约的担忧。
作为深院高阁的女子,自由是奢侈的。似燕子自由翔游于天空不易,似双燕做伴南飞,共同寻找躲避寒冷的巢穴更难。偶然一瞥,匆匆而别,或许今后再难见面。隐隐的担忧和惋惜逐渐取代了心中本就薄薄的喜悦,甚至联想到更加心寒的情境。夕阳的温暖也罩不住周身泛起的凉意。
我认为,本词通过描写一系列的景致,金风、梧桐、残落之花、斜阳、双燕等,描绘出一个少女对初恋迷醉时的一连串举动,也通过意象的转换,渐渐地变换着少女内心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思绪,从喜到愁。但自始至终,这种情感都似乎被一层茧包着,不是十分强烈。然而,正是这种模糊的感觉,才更让人觉出其变化之自然微妙。这正是由淡淡情丝而生发出的邈远而绵长的奇妙感受。
(殷雷 20104429 2010级生物1班)
【简评】
本文作者的笔风也似晏殊的这首词一般,袅袅淡淡,可见作者已得此词之妙。而这闲淡之中,又不乏作者的妙想。作者把闺阁小姐与扈三娘作比,令人捧腹,而这小小的玩笑又恰如其分,倒显得词中主人公更符合内心有着期许和小小张扬的少女形象了。
春日少女的赞歌
—— 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赏析
第一次接触晏殊《破阵子》是在初中的课本上,当时因为有升学的压力,读词有很强的目的性,只是为了考试,上课只是粗略地听了老师的赏析,剩下的也只是囫囵吞枣地将其背诵,待考试结束后,便将之束之高阁,并无太多深刻之感。
现在终于有机会再一次品读这首词,不带着任何目的,只是单纯的欣赏,细细体会,发现其中内涵妙不可言。
晏殊年少得志,一生仕途平坦,位极人臣,并无东坡、稼轩的沉浮,因此所著之词也没有他们那样愁绪万丈。晏殊的词大多雍容华贵,在情思中透露着些许的惆怅,但《破阵子》这首词却一改往日的感慨,以清新明丽的笔调描写了春日少女的生活片段,在其《珠玉词》中算得上是一朵“奇葩”。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人。不仅描绘了初春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也反映了古代少女充满青春活力的精神面貌,既是一幅特色田园风景画,也是一幅古代少女图。
上片的大致意思是: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前两句点了时间,说明此时是立春后清明前,正是春季中最美的一段时光。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一个个似乎极其平常的景物,在词人的匠心下,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水乳交融,诉说了一首春日美景的赞歌,也为下片少女的出场做铺垫。
下片叙人。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在斗草中赢出,不由得双颊上生笑。“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在这里未见其人却先闻其声,在这美好的春日里,少女们在家也被外面的风景吸引,不由得去“采桑”嬉戏,而此刻却突然听到了那爽朗的笑声,正疑惑间,原来从桑径里走出了东邻女伴。两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在这如画的美景中相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大家玩起了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赢了,难怪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好梦,原来这是今朝“斗草赢”的征兆啊。想到这里,那灿烂的微笑从少女的两颊浮起。下片不仅仅只叙述了事,还细致地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活动,这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既表现了少女那纯洁无瑕的心灵,一幅少女春嬉图也跃然纸上,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由于男子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大多诗词写的都是男子建功立业的雄心、宦海沉浮的感慨等,而这首词却以一个少女为中心,用清新明丽的笔调吟唱了春日少女的赞歌。所以这首词不仅仅是一朵“奇葩”,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汪洋 20122393 2012级自动化1班)
【简评】
作者先是讲述了自己学习这首《破阵子》的过程,把自己逐渐深入的领会在文中表现出来,再从晏殊的经历入手,分析这首词的特色,体现了自己的思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2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祖海尔
下一篇: 两宋·黄公度进士第一之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