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文学·辽金文学的文献·笔记_行记辽金元文学的文献·辽金文学的文献·笔记、行记
《松漠纪闻》,南宋洪皓撰。洪皓,字光弼,江西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北宋政和间进士,建炎三年(1129)使金,被拘留15年,后归宋,有《鄱阳集》。洪皓还著有《金国文具录》一书。这两种书都是追记金国的历史、政治、风习、典制、文化和有关杂事的撰述。《金国文具录》已佚,仅有零碎片断残存于《三朝北盟会编》。《松漠纪闻》曾被元人修辽、金史时参用,今尚有传本。它所记述较为翔实可信。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洪皓长子洪适将此书为正续两编,乾道九年(1173)其次子洪遵又为补遗1卷。《松漠纪事》还录存了一些辽、金文人如韩昉的事迹。此书对研究辽金文学有相当的价值。另外,洪皓的四子洪迈所撰《容斋三笔》有记金国俘虏之苦的文字,称为《松漠纪闻》的遗文。《松漠纪闻》版本很多,卷数也各异,《顾氏文房小说》本;《辽海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2卷,补遗1卷;《历代小史》本;《古今逸史》本;宛委山堂刊《说郛》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古书逸史逸记》本,1卷;《四库全书》本,1卷,续1卷;《学津讨原》本,1卷,续1卷,补遗1卷;商务印书馆刊《说郛》本,不分卷;《洪氏晦木斋丛书》本,1卷,续1卷,补遗1卷,附清洪佩声所撰考异1卷;《豫章丛书》本,1卷,续1卷,补遗1卷,附清洪佩声所撰考异1卷,民国胡思敬所撰校勘记1卷。
王寂撰有两部日记体行记。它们既可看作游记文学作品,又有地理学、历史学方面的价值,同时还保存了作者本人和其他人的不少诗文作品(有些是存目),是很重要的文学史料。
《辽东行部志》1卷,是作者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提点辽东路刑狱时出巡途中所记,起自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止于四月七日。原书散佚。清人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和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均未著录。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和孙德谦《金史艺文略》著录。后者有按语说:“此书,弼宋楼藏书有抄本,谓从《永乐大典》中录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诏开四库馆时,馆臣就开始从《永乐大典》辑录各种佚书,编为《武英殿聚珍版全书》。但《辽东行部志》未得录入。乾隆四十三年(1778)敕修《满洲源流考》,曾征引《辽东行部志》。可知此时内府已有辑本。缪荃孙在《辽东行部志》跋语中说:“壬寅夏日,剑舟居士属馆上供事,从《永乐大典》中录出《辽东行部志》一卷,金王寂撰。”剑舟居士,其人不详。壬寅岁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此时开四库馆已有10年。距敕修《满洲源流考》也有4年。但《四库全书》和《武英殿聚珍版全书》均未收《辽东行部志》,其原因不详。《辽东行部志》有《藕香零拾》本、《晨风阁丛书》本、《辽海丛书》本。今人整理本有张博泉的《辽东行部志注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它以《藕香零拾》本为底本,校以《晨风阁丛书》本。
王寂所撰另一行记是《鸭江行部志》1卷。也曾被《满洲源流考》征引,可知其重辑本的整理成书也大约与《辽东行部志》同时。此书今存的本子有《鸭江行部志》,1卷,抄本;《鸭江行部志节本》,1卷,民国朱祖谋考证,《辽海丛书》本。当代学者整理的本子有二:罗继祖、张博泉注释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贾敬颜疏证本,《北方文物》1989年第1-3期连载。
《归潜志》,金刘祁撰,14卷。此书记载金代人物轶事、典章制度及哀宗亡国始末,其体裁或谓文人笔记,或谓杂史,或谓史事体笔记小说。《四库全书总目》和清乾隆时三通馆臣所修《续文献通考》均于子部小说家类著录。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也于第三编“辽金元部分”著录。它记载、保存了丰富的金代历史和文学史料,涉及作家传记、作家作品评论、文坛风貌、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还以自己的观点评述、分析了金末文学风气及各派别的长短得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称为金代文学史料辑存汇编或金代文学研究专著。卷一至六为金代(主要是后期)人物传记,其中绝大多数传主是文学家,卷七至一○杂记金代遗事,其中有很多是关于文学活动、作家行迹和文学评论的文字。这是一部时人所记时人时事的专著。所记之人大都与作者有交往,所记之事多为作者所目击或所参与。其史料价值历来极受人们重视。刘祁(1203—1250)字京叔,号神川遁士,浑源(今属山西)人。以能文名冠当时。金末为太学生。金亡后北还乡里,筑室名“归潜”,撰成此书。元太宗十年(1238),应试,魁西京,充山西东路考试官。后入征南行台幕。著作除本书尚存外,还有《神川遁士集》22卷(清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处言》(元郝经《浑源刘先生哀辞并序》记40篇、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记43篇),均佚。《归潜志》于元至大年间由刘祁同乡孙和伯首次刊行,14卷,流传不广。王恽所撰世德碑称《归潜志》为3卷,清人王士祯所撰《归潜志序》称8卷,清人钱曾《读书敏求记》称14卷。北京图书馆藏一明抄本,何煌跋,8卷,较为接近元本面貌。比较通行的有《四库全书》本和《武英殿聚珍版书》本,14卷;《知不足斋丛书》本和《笔记小说大观》本,14卷附录1卷;《学海类编》本,8卷。其中《知不足斋丛书》本乃清人鲍廷博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以自己所抄十四卷本与文瑞楼本、抱经堂本等互校,并采《中州集》《宋史》等书疏解其异同,同时还在某些记载之后附录一些有关作品,以及刘祁本人的3篇逸文,卷末还附录有关题跋,使此书内容大为增加。后来,藏书家黄丕烈曾先后得到张青芝抄录八卷本和另一十四卷本,互相比勘校订,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 请金史专家施国祁将自己的整理本又与 《知不足斋丛书》本进行复校。所得结论是二本略同。由此可知,《知不足斋丛书》本是较为理想的本子。今人整理本有崔文印点校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1998年再版,列入《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此本即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何煌校跋明抄本、黄丕烈和施国祁校本、《清武英殿聚珍版书》本而成。它校订精审,补辑也较完备,以新式标点断句,是目前最好的、使用最方便的本子。
急求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电子版,有笔记和总结也要,请发到邮箱826209627@qq.com。内容全的话加分第六编 辽金元文学
第一章 辽金文学
名词解释国朝文派
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在诗、文、书法都很擅长,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诸宫调
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一.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故其论诗绝句,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二.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三.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以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矛头所指苏、黄后学一味求新求变的“更出奇”,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诗派中人。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 前期元杂剧
名词解释元杂剧
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
1. 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2.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1.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 “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 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
1. 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 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 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 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 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3. 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试叙《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
1. 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二.试叙《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1. 张生:随是一介,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2. 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3. 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三.简述《西厢记》的词章之美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 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中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3. 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三章 关汉卿简述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的艺术特色
《单刀会》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主要艺术特色有:
1.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先声夺人!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试叙《救风尘》中赵盼儿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救风尘》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创作的风月剧。
1.赵盼儿是剧中关汉卿的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她虽曾有过从良的念头,但生活中的教训告诉她,一朝沦落、终身蒙尘的妓女,是决不可能有风月场中更好的命运的。到妓院里来的男人都只是把妓女当作寻欢作乐的玩物,指望他们做诚心肠的丈夫,无异于白日做梦。
2.一开始,就劝宋引章,别相形周舍的甜言蜜语。街道宋引章的求救信后,她巧做安排,先是用风月手段勾引周舍,发誓要嫁给他,让周舍休了宋引章,然后有翻脸不认人,玩弄周舍于股掌之上,显示出她对姐妹的侠骨柔肠,和对付无赖阴恶之徒的大智大勇。
试叙关汉卿风月爱情剧中的女性形象
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擅长写女性题材,在他现存的十八种杂剧作品里,“旦本”戏多达十二种。有《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等。
1.这三种都以妓女为主角,专为风尘女子写照传神。风尘女子是相对良家妇女而言的。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被视为尤物的风尘女子享有一定的自由,然而却是以她们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为代价。她们具有婉转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敏捷的才思,以及动人的姿色和顾盼生姿的眼波,但在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她们作为玩物的命运。
2.在这三出正面描写妓女生活的剧作中,作者真实地展示了风尘女子争取从良的曲折过程,写出了她们在与不幸命运抗争时的,无知沉沦如宋引章急于嫁给一个公子哥,想立个妇名;大智大勇如赵盼儿救姐妹侠骨柔肠,斗无赖大智大勇;软弱动摇如谢天香嫁到钱府为妾,任人摆布,只是自叹自己的命不好;心高气傲如杜蕊娘较早意识到自己将老死风尘的悲惨命运,于是历经千辛想从良,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剧中塑造的性格各异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堪称风尘女子的知音。
试叙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品格与反抗精神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剧本反映的内容和人物遭遇,是以元代贪官污吏徇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社会现实为根据的,属于社会公案剧。
1. 这是一出描写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剧中的窦娥具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如窦娥在严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当听到要拷打婆婆时,才屈招投毒一事是自己所为。宁愿让自己受冤也不愿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2. 剧中的窦娥同时也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如“叱天骂地”之举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三桩誓愿”的应验,表明天地也为其冤情所感动。最后窦娥的冤魂化作复仇的鬼魂出场,也是其刚烈性格的表现。
这些行吗?
辽金文学有什么文学成就?由于辽金文人受儒学的制约毕竟不像宋朝文人那么严重,因此,他们的文学观念以及创作也较少拘禁。当宋朝文人的创作转向重理智而轻感情的方向时,辽金文人的作品仍较多地表现出率真任情的特色,这种特色一直延伸到元代。金代的市民文学也很发达,与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流程保持着同样的步调,有些方面甚至占据着领先的地位。如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代表了当时说唱文学的高峰。特别在戏剧方面,沿袭宋杂剧的金院本更接近成型。陶宗仪《辍耕录》记录金院本戏目近七百种,虽然也没有剧本留存,但从名称来看,它所涉及的生活范围已相当广泛,其中有不少内容为元杂剧所继承。元杂剧的直接来源是金院本,元初几位重要的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等,也都是由金人元的。由此看来,辽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1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