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隋唐五代·上官婉儿评沈宋诗之高低

大道家园 2023-07-31 04:39:14

隋唐五代·上官婉儿评沈宋诗之高低隋唐五代·上官婉儿评沈宋诗之高低

中宗曾率群臣于昆明池赋诗,应制诗有百余篇之多,中宗特命婉儿品评高低。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的诗不相上下。经婉儿评定,以宋为高,佺期折服,不敢争。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既进,唯沈、宋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才。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陟健举。’沈乃伏,不敢复争。”

上官婉儿唐中宗死后,韦皇后思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干脆利用一下死皇帝唐中宗,以他的名义颁布一份遗诏,让小儿子李重茂接班,不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毕竟皇帝的遗命是无上权威呀。另外,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也最好写进遗诏之中,这才名正言顺,当年武则天不就是这么干的吗?所以,当务之急就是给中宗炮制一份遗诏,只要遗诏一出来,一切问题都好办了。那这个遗诏怎么撰写,由谁来主笔呢?韦皇后把当时的第一才女,同时也是机要秘书上官婉儿找来了。跟她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让她草拟一份所谓的中宗遗诏,拿这份遗诏说事儿。
朝中文人学士不少,韦皇后为什么一定要让婉儿来起草遗诏呢?这也是有所考虑的。首先,伪造遗诏是个阴谋,是不能拿到光天化日之下曝光的,因而最好在内宫悄悄解决,而婉儿的身份比较符合要求。其次,婉儿也是韦皇后的心腹,中宗一朝长期在后宫帮忙起草诏书,为人既老练又谨慎,韦皇后相信她能把事情办好。
韦皇后把事情交给婉儿,这可到了婉儿一生的一个大关节上了。这个遗诏怎么个拟法呢?婉儿开始开动脑筋了。按照韦皇后的授意,这个遗诏无论如何得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让十六岁的李重茂接班当皇帝;第二,让韦皇后辅政,就像当年的武则天一样,裁决军国大事。
关于第一点,婉儿觉得没什么问题。既然唐中宗死了,继承人当然要从中宗活着的两个儿子中选择。当时老二李重福已经被流放外地,素不得宠;身边就这十六岁的李重茂,就算是中宗活着,也很有可能选择李重茂接班,所以让他当接班人,不会有太大的争议,可以写。可是关于第二点,让韦皇后像当年的武则天那样临朝摄政,这就有点麻烦了。婉儿觉得这样写不行,为什么呢?首先是韦皇后远远没有武则天当年那么大的政治影响力。武则天在当皇太后之前已经当了二十八年的皇后,临朝参政也已经有二十三年的历史了。在这二十三年之中,她有长远的政治纲领,有具体的政治行为,在广大官民之中都建立了崇高的威望,老百姓已经习惯武则天的领导了,这时候唐高宗再在遗诏中写上一笔“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并不让人觉得触目惊心。可是韦皇后就不同了,她才当了五年的皇后,这五年还磕磕绊绊,并没有多大的政治建树,人们对她并不熟悉,也不太认可。要是在遗诏之中也写一笔“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顺天翊圣皇后进止”,实在难以服众。
其次,李唐皇族的力量相当强大,未必容许韦皇后翻天。因为有武则天的经验在先,所有人都明白,这个时候如果先立一个十六岁的小皇帝,再让韦皇后临朝摄政,那就等于默认让韦皇后走武则天的老路了。过不了几年,韦皇后就会把皇帝废掉,自己称帝。到那时,李唐皇族可就又要倒霉了。要知道,武则天称帝后,把李唐皇族贬的贬,杀的杀,因此到中宗朝仍能幸存下来的李唐皇族,都是九死一生。好不容易翻过身来,他们对那段悲惨历史记忆犹新。这时候再出现一个武则天第二,他们不仅心理上很难接受,恐怕在行动上也很难乖乖就范。何况在所有的李唐皇族之中,还有两个政治强人,一个是安国相王李旦,另外一个就是镇国太平公主。
这两个人虽然平常是不声不响,韬光养晦,但实际上都有很大的隐性实力,能量不可小视。先看太平公主。太子李重俊政变之后,太平公主看到韦皇后母女权势太盛,也暗自发展势力,在朝廷里拉帮结派,为此还和安乐公主没少闹纠纷。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叫做“太平、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党毁”。事情都不大,影响可不小,连唐中宗都觉得头疼。再看相王,虽说相王身份比太平公主更敏感,平时做事也更低调,但他有五个儿子,而且个个生龙活虎,就凭这一点也让人不敢小觑。唐中宗时代,相王的五个儿子集中居住在长安城东的隆庆坊,坊里本来有一口水井。也不知是地下水位上涨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反正后来这井里的水就溢出来了,越溢越多,慢慢积成一个水池。自从相王的儿子住进去之后,这水池里的水就更大了,成了方圆几十顷的一片湖泊。古代老百姓迷信,认为这个地方有龙气,管这个水池叫龙池,叫来叫去就传到了唐中宗的耳朵里。唐中宗非常郁闷,心想,我才是真龙天子啊,相王儿子住的地方怎么能叫龙池呢?不会是相王这一支要发旺的征兆吧。他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就在死前一个月还带着大批人马来到隆庆坊,在相王儿子的宅邸之前搭建彩楼饮酒,又到隆庆池里泛舟,还拉了几头大象沿着湖水踩了一圈。表面上是来看亲戚,其实是在搞厌胜,想压住隆庆坊里的龙气。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别看相王不声不响,但是无论老百姓还是中宗,都很把他当一回事。景龙三年,中宗派金城公主和吐蕃和亲,吐蕃使者送给唐朝四份厚礼,一份给中宗,一份给韦皇后,另外两份送的就是相王和太平公主。可见这两个人实力之强,声威之盛,已经远播到周边民族那儿去了。而他们能够容许韦皇后再次推翻李唐王朝当皇帝吗?婉儿觉得,他们没这么好欺负。
第三,婉儿本身也不看好韦皇后。她不是韦皇后的心腹吗?韦皇后不仅在政治上信用她,还在生活上关心她,别的宫廷贵妇都得老老实实待在宫里头,婉儿却可以住在宫外,自由出宫入宫,这是多大的恩情啊,她怎么会不喜欢韦皇后呢?没错,上官婉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既是唐中宗的心腹,又是韦皇后的心腹。但是,在太子李重俊政变之后,她的态度变了。发生什么变化了呢?她听人劝了。当初,武三思还活着的时候,婉儿在中宗皇帝和权臣武三思面前都很吃得开,对朝廷有很大的影响力。中国古人最讲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婉儿既然发达了,也不忘拉扯亲戚,就把她姨妈的儿子王昱安排到朝廷里当了左拾遗。王昱头脑很清醒,得到提拔后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劝说婉儿的母亲郑夫人说:“则天之后,武家已经被上天所厌弃了,不可能再当皇帝。如今,婉儿姐姐一心依附武三思,总有一天会有灭族之灾,请姨妈好好想想,也劝劝姐姐吧!”郑夫人把王昱这番话婉转告诉婉儿,当时婉儿还不以为然,但等到太子李重俊起兵,居然打出杀死武三思和上官婉儿的旗号后,她终于开始害怕了,果然被王昱不幸言中!聪明人都会举一反三,既然武三思作为外戚干政不讨人喜欢,韦皇后干政又怎么样呢!婉儿觉得,他们俩半斤八两!武三思、韦皇后这些外姓势力这么招人恨,又没什么真正的能力,自己跟他们绑在一起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重俊政变结束后,婉儿倒是有意识地疏远韦皇后了。
既然开始疏远韦皇后,那么她想要亲近谁呢?她想亲近李唐皇室,因为婉儿觉得,既然像武则天这样的政治强人,最后都选择了回归李唐,可见李唐王朝复兴是大势所趋。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在这个原则问题上,自己绝不能站错了队。可是,在此之前她跟韦皇后走得太近了,想要亲近李唐皇室也不好转圆。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何不利用起草遗诏这个机会,向李唐皇室伸出橄榄枝呢?可是,怎么才能让这份遗诏既符合韦皇后的设想,又能体现李唐皇室的利益,还能让人明白她的功劳和用心呢?
就在这个时候,上官婉儿想起一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当年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是打过交道的,在扳倒武则天的神龙政变之前,太平公主曾经找过上官婉儿做内应,两个人关系亲密,有过良好的合作。从那时候开始,上官婉儿就知道太平公主既有谋略又有胆略。现在事态既然发展到了这一地步,何不跟她商量商量呢?事关她自己的切身利益,她应该感兴趣,不妨听听她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有她在旁边见证自己是一心一意为李唐皇室着想的,以后李唐皇室一旦得势,自己这个人情才不会白做——由此也可见出,上官婉儿着实是一个极聪明的女子。就这样,上官婉儿连夜请太平公主入宫协商。太平公主也是个足智多谋之人,而且唐朝的公主跟自己娘家的感情非同寻常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婉儿把事情经过一讲,太平公主马上心领神会。两人连夜起草好了一份遗诏。遗诏重点内容一共三条。第一条: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第二条:韦皇后知政事;第三条:相王李旦参谋政事。
韦皇后准备效法武则天当皇帝,激起了李唐皇室的反抗。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姑侄联手,杀死韦皇后派到禁军系统的四个将军,发动了唐隆政变。
中宗去世之后,上官婉儿也住在后宫。她可是冰雪聪明,听到外面的喊杀声,她马上明白过来,李唐宗室果然造反了。怎么办呢?婉儿可是八面玲珑的人,早就给自己留了后路。她命令宫女点起蜡烛,找出当时和太平公主一起拟定的那份中宗遗诏,主动打开大门,率领宫女列队迎了出去。她这边大门刚打开,李隆基和刘幽求也带着兵杀了过来。一看到刘幽求,上官婉儿叫了一声将军,呈上遗诏。按照她的想法,这份遗诏足以表明她心向皇家,应该可以免罪。刘幽求看了一眼遗诏,果然啊,上面正是婉儿的笔迹,白纸黑字写着让相王参谋政事,说明婉儿确实是心向宗室。杀还是不杀呢?心里还真是犹豫。干脆,请示一下主帅李隆基吧,就把婉儿带到李隆基面前。李隆基看了看遗诏说:“上官昭容果然聪明!可惜现在是非常时期,人心不稳,我要是不杀你,别人就该心生疑惑了!杀!”一声令下,婉儿也倒在了大旗之下,血泊之中。
上官婉儿面对政变是最沉着的了,事实上,她在政变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个准备概括起来就是以智自保。随时手握一份中宗遗诏,一旦李唐宗室政变,这遗诏就是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铁证。
毫无疑问,上官婉儿是这三个女人之中最聪明的一个。她的聪明,在当时可以说是尽人皆知。
唐中宗一朝附庸风雅,专门成立了由才子组成的修文馆,在宫廷里整天作诗。偏偏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又没有这方面的才华。怎么办呢?就让上官婉儿捉刀吧。婉儿也确实厉害,同时替几个人作诗,而且都能够做到符合各自身份,文采斐然,在当时传为文坛佳话。因为婉儿太有才了,所以宫里每次搞赛诗会,都让婉儿当裁判,俨然就是文坛女祭司。
婉儿判诗,最有名的一次是在景龙三年(709年)正月,那次争夺第一、二名的两个人恰恰是以五言诗明噪天下的宋之问和沈佺期。这次赛诗会是在昆明池举行的。时值正月三十日,已经是早春时节。唐中宗在昆明池玩得高兴,不由得诗兴大发,亲自赋诗一首,让群臣唱和。皇帝都带头了,大臣们当然是踊跃参加,都希望给皇帝留下个好印象。没过多久,参赛交稿的就有一百多人。唐中宗赶紧让上官婉儿来当评委,说好第一名有重奖。只见婉儿坐在高高的彩楼上,拿着各路诗人的稿子,一边看一边把淘汰掉的直接扔下来。一时间,诗稿就像雪花一般纷纷飘落,最后只剩下宋之问和沈佺期的了,这两个人在诗坛长期不分高下,所以合称“沈宋”。眼看着老对手又凑到一块儿了,大臣们简直就像如今年轻人看超女比赛一样紧张,毕竟是二进一的决赛啊!这时候,沈佺期悄悄对宋之问说,我看,咱们俩就以今天这首诗决定高下,以后也不必再争了。正说着,又一张诗稿飘然而下。众人一看,原来是沈佺期的,他被淘汰了。为什么扬宋贬沈呢?婉儿的评价是:“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一下子,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民间还有一则传说,在婉儿还没出生的时候,她的母亲郑夫人梦见一个金甲神人送给她一杆秤,说:“你的孩子以后可以称量天下。”郑夫人醒来之后很高兴,觉得自己肯定能生儿子,以后当宰相。可是等孩子生下来一看,居然是个女孩,郑夫人大失所望。有一天,实在无聊,就逗这个小女婴,说:“称量天下的人就是你吗?”没想到怀里的小女婴居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好像说:“就是我呀!”这个传说当然是后人附会的,但是可以看出当时人对婉儿品评天下才子的能力相当认可,简直视为天意。
当然,婉儿更聪明的地方还在于她的政治心机。每次遇到政治变革,她总能狡兔三窟,左右逢源。当年,神龙政变以前,她一方面是武则天的贴身秘书,一方面又是武三思的情妇,同时还通过太平公主和太子李显一方暗通声气。所以政变后摇身一变,从武则天的心腹马上变成唐中宗的心腹。中宗暴崩后,她还打算这么办。一方面继续给韦皇后出主意想办法,另一方面又和太平公主起草遗诏,让相王参谋朝政,体现她对李唐皇室的拥护。按照婉儿的如意算盘,无论哪边得胜,她都是有功之臣。
那么,上官婉儿算计得如此周密,为什么也会失败呢?我想,首先是这次政变的指挥是李隆基,而不是太平公主。婉儿和太平公主相互合作,政变以后很可能发展成太平公主的心腹。但是,她和李隆基并没有这样的交情。对于唐隆政变,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本来就是各怀心事,李隆基可不想留下这么一个聪明人去提高太平公主的实力。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聪明过头了。一次又一次地左右逢源,固然说明她心思的聪明,但也暴露了她道德的弱点。她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节操和政治立场的人,跟她不能侈谈忠诚。而任何一个皇帝都是希望臣子绝对忠诚的,如果没有忠诚作保证,臣子越聪明只能意味着越危险。所以,在这次政变中,婉儿手中的遗诏非但没有成为救命稻草,反倒成了刺向她自己的一把利剑。这就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
但是,我们再往深里想一步,上官婉儿这么做,是不是意味着她本性就是水性杨花呢?中国古代讲“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不是有才华的女子真的就更轻浮一些呢?不能这么说。婉儿生下来不久,就受到爷爷上官仪的牵连,被武则天的强权没入掖庭,成了万人之下的官奴婢。后来,又因为武则天的赏识,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贴身秘书。这样的经历让她明白了,她无从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是权力可以主宰她的命运。权力可以让人死,也可以让人生;可以让人贱,也可以让人贵。这种对权力的崇拜,使得婉儿完全忘记了武则天的杀父之仇,心甘情愿地为她服务;也使得婉儿在武则天晚年生命垂危、权力不保时毫不犹豫地抛弃她,投奔下一个权力主宰。这是婉儿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生存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官婉儿和韦皇后母女有着本质的区别,韦皇后母女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主动投身战斗,而上官婉儿卷入高层的政治斗争,很多时候只能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为一个身处高位而又没有任何依傍的宫廷弱女子,她除了利用才智自保之外,还能怎么办呢?
正因为如此,在三个女人中,上官婉儿得到的同情最多。政变结束一年之后,她恢复了上官昭容的身份,而且被追谥为惠文。后来,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还给她出版了诗集,并让大政治家同时也是大诗人的张说为她作序。张说在序言里说,上官婉儿“敏识聆听,探微镜理”,既有文章之道,又有辅佐之功,对上官婉儿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干做了由衷地赞美。死后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也算是对这个旷世才女的一点告慰了。

上官婉儿是谁?分类: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告诉我

解析:

上官婉儿(664—710年),陕州陕县(今属河南省)人,上官庭之女,西台侍郎上宫仪之孙女。其祖父与父同时被诛,时婉儿尚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十四岁即为武则天掌诏命。因逆旨当诛,武则天惜其才,未杀,但黥其面。中宗即位,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寻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婉常劝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数赐游宴,赋诗唱和。婉儿每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数首并作,辞甚绮丽,时人咸讽颂之。临淄王(即玄宗)起兵,被杀。诗多应制之作。开元初曾编录《上官昭容集》二十卷,已失传。《全唐诗》中存诗三十二古。(事见旧唐书上官昭容列传及本事诗)《历朝名媛诗词》评曰.“昭容才思鲜艳,笔气疏爽,有名士之风。秤量人才,其所甲乙藻鉴特精,遐想其人,殊为神往。”

关于“秤量人才,其所甲乙藻鉴特精”,可参见唐人小说中的一个故事。据说有一次,有一百多人作应制诗,皇帝命上官婉儿评选出一篇最好的,以供谱曲。昭容在帐殿旁一座搭起的绣楼上评选,臣子们都在楼下。一张一张落选的诗笺被扔下来,各人自己取回。最后只剩沈佺期和宋之间二人的诗笺没有下来。过了好久,才飞下一纸,乃是沈佺期的诗。沈、宋二人当时是齐名的,他们的作品不容易区别高下。上官婉儿取宋而弃沈,评语说:‘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词气已竭,宋犹健笔。”即沈诗结尾已经没有意义了,而宋诗的结尾却还很矫健。(附:沈佺期诗: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山花缇绮绕,堤柳幔城开。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宋之问诗: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非常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上官婉儿是陕州人,祖父上官仪是唐太宗时代的名臣,后来因忤逆武则天而被杀,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随母亲一道没入后宫,算是带罪执役的犯官家属,受到无情的冷落及役使。困境中出人才,上官婉儿随着宫中女官读书识字,十四岁的她就受到武则天的亲自召见,对她的下笔千言赞不绝口,将她留在身边,担任一些文书佐理工作,逐渐参予撰拟诏书,参决奏章,慢慢地百官奏牍都由她先行过目,并加拟签,武则天只要在上面批一个字就颁行天下,成了除武则天以外最具权柄的女人,这时她还只是个19岁的小姑娘。当年她母亲怀她的时候梦见神人送来一杆大秤,占梦的说这预示着上官婉儿将掌握大权衡量天下大事,那时她家是罪臣孤子,谁也不信,想不到竟然成真,武则天掌政前后二十五年,上官婉儿始终追随在她的身边,据说上官婉儿额头上的一道创伤还是她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眉目调情时,武则天醋劲大发,一剑砍伤的。后来武则天把自己的侄子武三思配给上官婉儿,上官婉儿这年已经三十五岁,上官婉儿最爱的还是唐宗室诸王中的李逸,而李逸却爱着武则天的业女武玄霜,最爱上官婉儿的又是长孙泰,长孙泰的妹妹恰好是李逸的妻子,这几人都是朋友知交。真是尴尬人与尴尬事呀。

唐中宗即位后政权掌握在韦后的手中。中宗一生颠沛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养成了一副前怕狼、后怕虎的柔弱性格,而她的皇后韦后则一心想学婆婆武则天的样子,勾结女儿安乐公主,妄图把持朝纲。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武三思的妻子上官婉儿和武攸暨的妻子太平公主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对抗韦后和安乐公主。这本是有利的政治联盟,一个男人却使它迅速瓦解。

这个男人就是一只绣花枕头式的美少年崔,由于上官婉儿的丈夫武三思生性鄙俗,整天沾花意草,于是孤零零的上官婉儿就把她的一缕痴情完全寄托偶然相识的崔身上,自那天同在御书房办事干下了风流事件后,天天难舍难分,上官婉儿时时把崔召进宫中,就被长期在宫中出入的太平公主瞧见,太平公主在宫中年纪虽略大一些,但徐娘虽老,风韵犹存,她又生成有母亲的风流性格,当时见崔玉一般的美男子,心中早已有意,便打发宫女瞒过上宫婉儿把他召进寝宫,太平公主欲念是十分大的,虽还同时爱几位王子,但每天都要与崔私会几次,终于被上官婉儿看出问题。一气之下投入到韦后的势力图中,并把武三思也拉了过来,为韦后立下大功。

由于有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的加入,韦后势力大增,把唐中宗的权柄完全架空,太子李重俊实在看不过去,于是率兵攻入武三思府第,杀武三思及武崇训父子。然后进入宫禁,准备再杀韦后、上官婉儿,上官婉儿临危不乱。指挥禁卫军凭险固守,再飞檄武三思旧部入宫保驾、平定了太子的兵变,这件事情之后不久,韦后母女就毒杀了唐中宗,以温王重茂为少帝,韦皇后母女把持朝政,伊然就是武则天与太平公主当年状况的重现。

太平公主一面与她们虚以委蛇,一方面以一代公主的身份牵制、滞缓她们势力的发展,一方面暗中帮助她的侄儿李隆基。李隆基本就一直在姚崇、宋理等名相的扶助下,羽翼半丰,现再得太平公主的支持。一场兵变,诛杀了韦后母女和上官婉儿,即位为唐玄宗。

上官婉儿死了,她的文学成就却流传下来,她的诗文创作一洗江左萎靡之风,力革南朝以来四六骈俪的章法,挣脱六朝余风,使文风为之大变。与其说开古文复兴气运的是韩愈、柳宗元,无宁说是上官婉儿已经早为盛唐的文学面貌绘出了清晰的蓝图。她的诗对唐诗的辉煌发展也有极大的启导作用。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张说为她写:“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上官婉儿)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兹录一首她游骊山时写的诗以资佐征:

三秦季月景龙年,可乘观风出灞川;

遥看电掣金马跃,国瞩霜原玉作田。

隐隐骊山云外耸,迢迢御帐日边开;

岁岁年年常扈驿,长长久久乐承平。

这诗写出她衷心的愿望,希望安享太平,岁岁年年不再有腥风血雨的杀伐场面,然而她久居要津,尤其是武则天时期她帮武则天尊崇武氏,排抑皇家,李唐皇家是不会轻易放过她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1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