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风流派·柳子厚体诗词研究·诗风流派·柳子厚体
中唐诗人柳宗元的诗歌体制风格。柳宗元字子厚,故称。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以人而论,则有……柳子厚体。”其诗多抒写悲愤抑郁和离乡去国的情思,亦有讽刺政治弊病,反映人民疾苦,描写自然山水等方面的内容。体裁不拘一格,诸体皆工,风格多样,或典雅雄奇,或质朴平淡,或欢快轻松,而以清峻沉郁为主。柳诗受屈原、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诗歌的较大影响。宋苏轼评柳诗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又云:“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东坡题跋·评韩柳诗》)严羽云:“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沧浪诗话·诗评》)金元好问曰:“柳子厚,唐之谢灵运。”(《论诗绝句三十首》自注)清姚莹诗曰:“史洁骚幽并有神,柳州高咏绝嶙峋。”(《后湖诗集·论诗绝句》)
“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什么意思?苏轼推崇似淡而美的诗歌,把陶渊明奉为顶礼膜拜的对象。此意大致是一种精神向往,在极其平淡质朴的意境中所体现出的美,并把这种质朴平淡的美,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苏轼《评陶韩柳诗》原文|赏析|鉴赏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干枯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本文是苏轼十分有名的一篇诗论。标题中的“陶”指陶渊明。陶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大诗人,诗歌的风格平淡自然而又形象鲜明;“韩”指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其诗气势豪放,力求新奇,但有时流于奇险,有“以文为诗”之称;“柳”是指柳宗元,曾与韩愈共同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作虽不甚多,但温丽靖深,颇有自己的风格。文中的“韦苏州”指的是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风格恬淡高远。本文通过评论陶渊明、韩愈、柳宗元、韦应物等人的诗风,表达了自己的诗歌主张。具体说来,苏轼是以韩愈、韦应物的诗做陪衬,旨在表现陶渊明、柳宗元诗作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借以传达自己的艺术追求。
陶渊明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和他表现的内容和手法分不开。他的诗歌主要表现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清水出芙蓉”,没有一点斧凿痕迹。他的诗富有意境,田园诗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强调和表现其中的情趣。往往是平淡无奇的几句诗却写出一片生动的田园生活的声音和气氛。柳子厚的诗风与陶诗相近,从“欸乃一声山水绿”就可以一目了然。苏轼在这里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真是再恰切不过了。
这里苏轼“所贵”的枯淡风格,也是他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的理趣诗就有点象陶诗,要于平淡的事物中表现出奇趣来。他的理趣诗不是用韵语说理谈玄,抽象说教,而是写平常的自然小景,生活片断和具体事物,借平常的细事寓不平凡的道理,其妙处就在于“含蓄无垠,思绪微渺……言在此而意在彼”(《原诗》)。如《题西林壁》写的是看山,却启示人们观察一切事物都要善于“出乎其外”;《琴诗》写的是弹琴,却告诉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主客观条件的谐和。这些理趣诗不故做玄奥,而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外似癯而实腴,寄至味于淡泊,言短趣长,引人入胜。
当然,苏轼认为“枯淡”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只有陶渊明、柳子厚才能当此殊荣。枯淡成为他晚年追求的主要目标,《和陶诗》就是有力的证据。不但能够达到“枯淡”这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者寥寥无几,而且能够欣赏这种境界并从中获得艺术享受的读者也微乎其微,所谓“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在鉴别优劣时比较是一项有效的方法。苏轼这篇诗论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评柳子厚诗不是直接评论其温丽靖深,其枯淡,而先给他的诗一个界限,“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这样,使他的诗的具体地位有高低界定,读过陶渊明、韦应物诗作的读者又马上会想起他们的风格,从而更分明地感受到柳子厚诗的地位和风格。与陶渊明、韦应物诗作比较还嫌不够,苏轼又进一步与韩昌黎的诗风作对比,所谓“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这使我们了解到柳子厚的诗的风格主要是“温丽靖深”,与韩愈的“豪放奇险”不同,如此还嫌不足,苏轼又把柳宗元与陶渊明的共同之处——“枯淡”的风格举出来论说。当然,这“枯淡”不是表里 (中边) 都枯淡,而是象苏轼评陶诗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经过这样的层层比较,柳子厚诗的风格特点跃然纸上,了然于读者胸中了。
就近取譬,是苏轼散文常用的手法之一。因其近,人皆见之,闻之,感之,触之,烂熟于心矣,拿来做比,如果生动形象,恰如其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苏轼在这么短小的文章中也没有忘记运用这一艺术手段。他把“人食五味”这个日常的活动与艺术欣赏联系起来。用前者陪衬后者。人们吃喝,是最基本的活动,对于苦辣酸甜自然了如指掌,艺术欣赏和食五味相似,但又高于食五味,须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就近取譬,就使得属于艺术领域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变得通晓易懂了。
本文虽是论诗人的风格,却形象生动,妙喻迭生,是一篇极精当的散文。
柳宗元诗风柳宗元存诗138题164首。在中唐诗坛,于韩孟的雄奇险怪,元白之平易流畅之外,柳宗元独树一帜。20世纪对柳宗元诗歌的研究很有限,对柳宗元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和散文创作两方面。 本论文从诗体角度,对柳宗元诗歌的风格进行论述,以期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及在中唐诗坛的地位。引言部分从研究对象柳宗元的诗歌入手,概述其诗歌创作的分期及各体式诗歌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并且指出柳宗元的诗歌有很明显的体式分期。再对有关诗体理论进行梳理,提及到每种诗体于不同的诗人诗歌风格有变化的可能性。指出柳宗元诗歌分体研究风格的可实现性。 论文的第二部分讨论柳宗元各体式诗歌的风格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从各诗体的体制呈现到审美特性入手,再到在不同时代此种体式诗歌风格的变化及其形成的本质审美特性,进而联系到柳宗元对此种体式诗歌的本质审美特性的继承以及在风格上的丰富与创新。本人认为,柳宗元各体式诗歌都呈现出鲜明的风格。其五古诗以山水为题材绘出“清”境,结合自身的遭际创造出独特意象,寓于深厚感情形成“清峻”风格。其七古诗以寓言为题材,寓于自己未伸的政治抱负和对自由的向往而形成“悲慨”风格;其五律诗融深深的忧思于一种平和雅正...
在中唐诗坛上,柳宗元诗以其清劲纡余、古雅闲淡的风格独树一帜。学术界对柳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特色的探讨上,多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分析柳诗的艺术风格,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缺点是文本分析不够,对柳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探析和把握不够精细。另外,对柳诗的思想特征,也未见专门的、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柳诗进行了文本阐释,将纵横向比较、美学分析和接受研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试图对柳诗的思想、艺术特色等作一个整体把握。全文分为五部分:一、绪论。对唐以来的柳诗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并提出本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其中,唐、宋两朝侧重对柳诗的整体把握和评价;元、明两朝开始注重柳诗的单篇分析,对柳诗的用词也有所涉猎。清代的柳诗研究进入了比较全面而细致的阶段,是古代柳诗研究集大成的时期。二十世纪的柳诗研究成绩显著,尤其是后二十年,随着研究方法的革新和角度的多样化,成绩格外突出。这些研究成果都为笔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启发。二、柳诗的分期分类。通过对将柳诗的分为四个阶段、六个题材,从形式、内容以及创作时间上把握柳诗的特征和变化,为后文的思想艺术研究提供辅助
ki.net/kns50/detail.aspx?filename=HDZS199902013dbname=CJFD1999
/view/2521.htm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1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李清照:永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