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王融作序名扬南北魏晋南北朝·王融作序名扬南北
王融(467—493),字元长,曾为宁朔将军。齐武帝萧颐永明九年(491),融作《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影响很大,连北魏人士都赞赏备至。《南齐书·王融传》:“九年,上幸芳林园禊宴朝臣,使融为《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之。上以融才辩,十一年,使兼主客,接虏使房景高、宋弁。弁见融年少,问主客年几,融曰:‘五十之年,久逾其半。’因问:‘在朝闻主客作《曲水诗序》,景高又云:‘在北闻主客此制,胜于颜延年,实愿一见。’融乃示之。后日,宋弁于瑶池堂谓融曰:‘昔观相如《封禅》,以知汉武之德;今览王生《诗序》,用见齐王之盛。’融曰:‘皇家盛明,岂直比踪汉武;更惭鄙制,无以远匹相如。’”
魏晋南北朝有哪些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被誉为“建安之杰”。
应玚(?~217),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217),汉魏间文学家,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建安七子之一。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阮籍 (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嵇康(223~262或224~263),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
潘岳 (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祖籍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与《文赋》作者陆机齐名,史称“潘陆”。
左思 (约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父亲死的时候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被誉为“太康之英”。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被誉为“元嘉之雄”。
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鲍照 (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成就高于二者。
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
江淹 (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诗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与谢灵运同族,亦称小谢。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
刘勰(约465~520),南朝梁人。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
钟嵘(约468~约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
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周游了北方黄淮流域广大地区,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区。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势,溯本穷源,游览名胜古迹,在实地考察中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以补文献不足,从而完成了举世无双的地理名著《水经注》。
杨炫之,生卒年不详,北平 (今河北) 人。北朝北魏散文家。著《洛阳伽蓝记》,是与《水经注》、《齐民要术》齐名的北魏三部杰作之一。它以洛阳佛寺四十年的兴废为题,再现了历史时期的一个王朝,一座京城,乃至一种宗教的演变过程。
吴均 (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何逊 (?~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受"永明体"的影响,很讲究声律,某些作品比沈约等人更接近成熟的近体诗。
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3万卷,编集成《文选》30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
徐陵(507~583),南朝梁陈间诗人,骈文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玉台新咏》是徐陵在梁中叶时选编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东周至南梁诗歌共769篇。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
王氏家谱我给大家介绍王氏家谱,您在为宝宝取名的同时,想先了解一下百家姓中王氏家谱的相关资料吗。为你精心介绍了王氏家谱,姓族谱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很好的帮助您了解王氏家谱,姓族谱。
王氏家谱--王姓族谱:
王氏家谱--王姓族谱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传记的家族发展史书,它产生于上古时代,完善于封建时代。先秦时,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后有《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等谱牒著作。至魏晋南北朝时,门阀盛行、谱学大兴,形成了一门研究姓氏、贵族门第的宗法修谱学说。隋唐宋后则私家修谱盛行,遍布各家各族。近四千年来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经岁月浸蚀,流传至今存世的,也至少有三万多种,是除国史、方志之后的又一种史书,其内容价值。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研究认识。
南北朝时兴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佚。今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及个人手中的王姓族谱家谱,绝大部分为近代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做法。
据不完全统计,就王氏一族,现传世之家乘谱牒,也有几千部以上,近来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所载海内外各大图书馆就存有王氏家谱五百多部。那么王氏最早的一部家谱是谁?于何时修撰的呢?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已不得而知了。但王氏家谱是目前在历史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家谱。目前我们所考证家谱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时刘孝标著述的《世说新语》一书中,此书曾大量引用过《王氏家谱》,唐初李善的《文选注》也引用了《王氏家族》,那么至少可以断言,王氏家谱必定形成于南北朝之前,东晋员外郎贾弼就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东海王氏都名列其中,由此看来自晋以来王氏修续家谱已在各地王氏族人中广泛发展开来。
梁武帝时,王僧孺任天下家谱总编纂官,并奉诏改定《百家谱》,编汇巨部宝典《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抄》十卷,是各姓家谱之集大成者,当时,社会公认两个以研究姓氏谱学而著名的家族,一个是贾氏、一个就是王氏。 世称“贾王之学”,后世更称家谱之学为“贾王之学”。
王氏既是研究谱牒学的世家,那么编撰自己完整的家谱世表也就是理所当然了,隋唐五代王氏谱学通行于世,被天下诸姓奉为修撰家谱之样本,现所知北周王褒曾撰《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南齐王逡之撰续《王氏家谱》四卷,《百家拾遗 》一卷,《南族谱》二卷,唐王玄感撰《姓氏论》十卷,王方庆撰《王氏家谱》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王氏著录》十卷。
宋元以后则私家修谱之风大兴,以至今日散布于全国乃至海外各地的王氏族人基本都有自己保存的王氏家谱。就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收藏的王氏家谱。就有一百一十二部之多,北京图书馆收藏的王氏家谱也有一百一十九种。此外,近年来成立于山西太原的中国家谱资料中心,也藏有王姓家谱计二百六十余部,如把各地王氏家谱汇集一起,其版本之多流传之广,真可称世界家族史书之最。在诸多存世的王氏家谱中,现可查到的存世最久、论述最详、最具文化特色、可称之为学术宝典的当为宋翰林学士汪藻撰修的《琅玡临沂王氏谱》。
汪藻字彦章,饶卅德兴人,历微高二宗。一生方直不容朝中,学多识广,曾参与修攥《九域图志》、《微宗实录》等书。绍兴八年著《世说叙录》两卷刊行于世并为书中二十六个著名家族编修家乘谱牒,《琅玡临沂王氏谱》在此书中名列第一。
这部家谱是一部琅琊王氏汉隋六百年的家族文化史。谱书中详述了显贵无比的琅琊王氏,汇《汉书》正史有传的六十三人,及《世说新语》等笔记资料的野史传记王氏人物为一体,世代相传、累世相积、编撰而成。此家谱分三个大部分,其一是世系表,将后汉王融、王祥至隋王猛等二百四十七人依世系排为十二世;于每世中书出该世王氏名讳;下注其父名,兄弟数人者只在长兄名下注父名,余人不注,条理清楚,一见分明。二是家谱正文是根据世系表而编纂的,分世祥述每世表中诸人、字号、父讳、行次、时代、官职、封爵、享年、谥号等,对著名人物则有小传。其三为附录,考证王氏来源并与诸王氏之关系等。
此部王氏家谱修撰严谨,一切均以史为据,没有充足的史料,绝不推断演译,是一部存世最早、最完整、最具史学价值的王氏传家宝典。这部家谱的雕印本现藏日本,1962年中华书局曾翻印发行,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亦曾影印出版。
汪藻的《世说新语》中,紧排《琅玡临沂王氏谱》之后就是《太原晋阳王氏谱》此谱是后汉南北朝间太原王氏十世、五十余人的家谱总汇,也是天下王氏第二大显贵家族太原王氏数百年的光辉记录,此谱记太原王氏始自后汉王柔、王泽二兄弟,传记三国大司空王昶,西晋大司徒王浑,东晋尚书令王坦之,大将军王恭及两晋三位皇后。
这部家谱还把《世说新语》中琅玡太原二望王姓名人一一列出说明,并将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不直呼其名的王氏人物,加注名号,把两族共计四十六人的别称字号,统一排列出来,对历史研究,提供了方便,使此谱价值大增,该谱版本亦流传日本。能于《琅玡临沂王氏谱》和《太原王氏谱》所媲美的王氏家族宝典则非《开闽忠懿王氏族谱》莫属了,此谱是开闽王氏家族之总谱,始修于北宋熙宁九年,以后各代续修增补,至清咸丰六年汇合成王氏族谱,是福建广东台湾以及香港、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王氏后裔的传家宝典,现福建师大图书馆存有。该谱汇集了开闽王氏历次修谱的序、跋、碑文、墓志、祭词、家训、家规等,以忠懿王世系为主,附列各支脉来源,谱中称闽之王氏出琅玡其远祖乃周灵王太子晋,三十八代传至唐宰相王綝,即王审知五世祖,綝有子名王晔,唐贞元中守定城,为光州王姓始祖,王晔玄孙王审知唐末与兄王潮入闽建国,称闽王,传三世,立国三十七年。子孙亡国后散居各地,所以称开闽王氏,该谱共修记二十四个支系,至清代修谱时已传至二十九世,其后世王氏子孙遍布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外,现今闽台及海外王姓族人多认为是开闽忠懿王之后裔。
在历代修续的王氏家谱中,宋代修续的王氏家谱最为规范,其中多请名人作序题跋。宋《衡阳渔溪王氏谱》是著名诗词大家欧阳修作序,文正公王旦的墓志铭也是欧阳修所撰,苏东坡则写下了著名的三槐堂铭,朱熹,宋漮等大家亦为王氏诸谱作序。这些诗词经学宗师大手笔的序言使王氏家谱名辉倍增,为历代王氏后裔所珍藏。至元明以后王氏家谱则和诸姓家谱一样由开始的贵族化逐渐演变为平民家族文献了。
王氏家谱--王姓族谱之家谱祖训
三槐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
不奢不侈,颗粒成廪,婚丧从俭,持家以勤。嫁女择媳,勿尚重聘,积德行善,不惟俗伦。自强自立,处事以忍,广结贤良,不谋非分。当差有事,尊上宽仁,努力进取,友朋谨慎。勿以诱善,祸及自身,勿以亲恶,招惹公忿。酗酒无度,伤其身心,聚众赌搏,财帛散尽。贪婪飘荡,荒废青春,胡作非为,辱没先人。恋衙投宦,必爱人民,忌才害贤,毒族害群。耸人告讼,不如兽禽,利令智乱,灾难必临。祖灵在天,察尔甚真,阴诛阳谴,追究必深。祖灵阴佑,和顺永存,后裔繁昌,福寿盈门。一荣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业,纠察昭昏。一谦受益,一满招损,神灵有鉴,莫辱斯文。阴受其殃,阳恶是因,安贫乐道,其心也欣。焚毁朝夕,何堪明晨,纨绔堕落,愧对乡邻。不肖为贤,浪子如金,振兴美族,直上青云。秉公惩戒,繁荣后昆,恭愿后裔,永传家珍。百世不竭,积厚且纯,张德扬惠,守规遵训。
王氏家谱--王姓族谱之族谱家训
王氏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 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临财莫过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
一团结宗族,捍卫国家,不容有违背涣散之行为。
二服从祖训,端本孝弟,不容有悖偷蔑礼之行为。
三保护祠产,维护公益,不容有侵蚀欺诈之行为。
四崇尚道德,遵守法令,不容有作奸犯科之行为。
五注意教养,勤求职业,不容有放弃贻误之行为。
六禁食鸦片,严禁嫖赌,不容有伤风败俗之行为。
七律己治家,忠信笃敬,不容有卑劣偷惰之行为。
八刻苦耐劳,节俭朴实,不容有奢侈游荡之行为。
九合敬同爱,排难解纷,不容有歧视推诿之行为。
十振作精神,见义勇为,不容有废弛敷衍之行为。
以上是王氏家谱,王姓族谱的详细介绍,您在为宝宝取名的同时,还可先了解一下百家姓中王姓起名,王姓起名大全和姓王的名人及王姓起源的相关资料。然后再根据名字大全和免费起名为您的宝宝取个好名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1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