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隋唐五代·斗酒学士王绩

大道家园 2023-07-31 01:04:50

隋唐五代·斗酒学士王绩隋唐五代·斗酒学士王绩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为六合丞,后隐居故里。性旷达,嗜酒如命。高祖武德初,待诏门下省,按例日给良酒三升。他认为待诏俸禄虽薄,而酒则颇足留恋,上司闻知,特给酒一斗,因号为“斗酒学士”。《新唐书·王绩传》:“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醖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王绩:神仙童子,斗酒学士姓名: 王绩

时间: 589-644年

籍贯: 绛州龙门人

绰号: 神童仙子

嗜好: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

家庭关系: 兄长乃隋朝大儒王通、孙子王勃

专辑: 《杨盈川集》

代表作: 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名言: 良酒三升,使人留恋。

社会履历:

11岁,游历长安,拜见杨素,被称为“神童仙子”

16岁,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

56岁,作《自祭文》一样,卒。
大唐诗人,多如星辰大海。

说起王绩,你可能一脸问号,这是哪位?

可要说起王勃,你可能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诗句。

王绩就是王勃的祖父。

王家在山西是世家,书香门第,在家庭的文化熏陶下,王绩跟孙子王勃一样,早早成名。

十五岁的时候,王绩跟着哥哥、也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大家王通,前往长安,拜访了越国公杨素。

杨素读过王绩的诗后,连连赞叹,没想到他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华,便将他介绍给当时长安的世家子弟。

于是,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王绩就在长安声名鹊起,并得了一个“神仙童子”的称号。

隋大业元年,王绩不负众望,考取了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正式踏入官场。

官虽然不大,但常年陪在皇帝身边。而隋炀帝虽然昏庸,但本身才华出众,对待文人们非常好。

按照这个节奏混下去,再加上哥哥王通的高光加持,估计不用多长时间就能混出个名堂来。

但他为什么跑偏了呢?

因为害怕呀。

隋炀帝那个人,大家都知道吧,又是修运河,又是征伐高句丽,弄得民不聊生,还不让人提意见。

没过多久,王绩就厌倦了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不如山上草,离离终保吉。”

所以,自请到去扬州担任六合县的县令之职。

虽然远离了家乡,远离了天子身边,但做一方父母官,也是件不错的事嘛。

全家人都为王绩高兴。

可刚到任上,他就出事了。

他被人弹劾了。

怎么回事?

原来王绩呀,平生最喜欢的事是喝酒。

他的偶像是刘伶、阮籍、陶渊明。

他曾经仿照这刘伶的《酒德颂》写下《醉乡记》,又模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写了篇《五斗先生传》为自己画像。

他自认:“其饮至五斗不乱,人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往”

所以,他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

作为一县县令,他必须处理公务。

刚开始的时候,他还能极力压制自己的喝酒欲望,每天按时处理公务。

可没几天,就有些受不了了。

有一天,朋友来看他。

朋友来了有好酒嘛,王绩立刻有了喝酒的理由,就带着朋友去了当地最有名的酒楼。

两人许久未见,思念之情都在酒杯中了。

于是,推杯换盏好不快乐。

结果,烂醉如泥,一直睡到第二天的中午。

巧的是,王绩自上任以来,一直没有什么着急的公务,需要处理的也都是些小事。

可这天,上面却送来了一个重要的公文,需要王绩马上签发。

可是,属下几次敲王绩的房门都没叫醒他,只好焦急的等待着。

但送公文的公差就不耐烦了,开始在公堂上大声斥责,“这么紧急的公文,你们县令老爷都敢拖着不办,也不怕耽误了陛下的大事,看我回去不告你们。”

公差一边大声咆哮,一边将案子拍得啪啪直响。

公差这样一闹,反而将王绩惊醒了。

醒来后,王绩胡乱地穿上衣服,草草看完中文,签了字,赔着笑脸将公差打发走了。

经过这么一闹腾,王绩彻底不想干了。

他不待上级批准,就把自己的东西整理了一下,离开了。

船上,还发出著名的叹息,“网罗在天,吾且安之。”

意思是,反正天罗地网已经布下,我知道自己无路可逃,也可以安心了。

转眼间,到了唐武德年间。

王绩又被招录到门下省做了文官。

这一职位,工资微薄不说,日常的工作还非常忙碌。

但奇怪的是,王绩不仅没有抱怨逃跑,反而做得非常开心。

他每天开开心心、任劳任怨地工作着,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有一天,他弟弟王静来看他。

两人闲聊。

王静看四下无人,悄悄地问““大哥,你这次官做得怎么样啊?不会还想逃跑吧?”

王绩笑着说:“公务比较多,我不怎么喜欢,工资也很微薄,但我不会逃走,因为有一件事是我舍不下的。就是在这里为官,每天能喝三升好酒,这就是我留下的真正原因。”

王静听完,忍不住哈哈大笑。

不料,他们兄弟两的私人谈话,被悄悄从窗外经过的同僚给听到了,并且很快传到了门下省长官是陈叔达的耳朵里。

陈叔达也是个妙人,把王绩招过来说:“先生大才,每天只喝三升酒,怎么能够留得住你呢?我特批每天让你喝一斗,你看如何?”

“当然好啊,那我就更不走了。”王绩听闻陈叔达的话后,乐得手舞足蹈。

第二天,王绩真的得到了每天一斗酒的待遇。

而他也真的留在了门下省很久。

正因为如此,他还得了个“斗酒学士”的称号。

转眼间,到了贞观年间。

王绩听说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署史焦革酿得一手好酒,就天天到吏部去闹,说要调到礼部当当太乐署丞去。

吏部的官员一听裂了嘴,心说,大哥你搞什么呀,一来你五音不全,专业不对口,二来你级别不升反降,不合适吧?

但王绩不管不顾,每天去吏部却死缠烂打:“大爷,您就行行好吧,其实哥这么做已经赚翻了。”

吏部的人被闹得心烦,居然真的将他调过去了。

从此,王绩就爽翻了。

用《亮剑》中张大彪的话说就是,这天天焦革酿制的小酒喝着,胖了好几斤。

他不仅喝酒,还经常跟焦革探讨酒曲配料,醉心于酿酒理论和工艺研究。

不久,焦革挂了,王绩心说得了,看来老子也调回去了。

不承想,焦革的老婆也会酿酒,王绩有高兴起来了。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过一年,焦革的老婆也死了。

王绩绝望地嚎啕大哭:老天啊,你成心不让我喝上好酒吗?既然如此,老子这破官还有啥当头!

于是,王绩就辞官回家了,开始研究焦家的独门绝技,又多方搜集古代的酒方酿法。

历经数年,终于撰写成《酒经》、《酒谱》二书。

当时的太史令李淳风听到这是,感慨地对王绩说:“君,酒家之南、董也!”

南、董是指春秋时期的史官南史氏和董狐。

可惜《酒经》、《酒谱》没能流传下来。

“五斗先生”王绩:他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一位堪比陶渊明的隐士公元405年11月。

陶渊明终于不堪忍受官场的阿谀奉承,他在扔下一句被后世广为流传的名句后,辞官了: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语出《宋书·陶潜传》,陶渊明,名潜,字渊明。)

解印辞官的陶渊明,如愿过上了自己渴望的田园隐士的生活: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每天忙完农事后,陶渊明便这样端着一壶小酒,独自倚靠在窗前自饮自斟,他喝着小酒的同时,还在心中品位着这份人生的闲适安逸。

兴致来了,他还会拄着拐杖,在自家的庭院中来回走走,累了便坐下歇息,看看天空中的白云飞鸟。

这日子,当真是美如画。

陶渊明的成功,为后世那些向往闲适生活,不愿意入仕为官的读书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一时间,“田园”生活也成为了读书人所追求的一股潮流, 被称为“五斗先生”的王绩,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

【田园隐士陶渊明】

一、“五斗先生”王绩: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奉旨做官只为三升美酒

王绩出身儒学世家山西王氏,他的兄长是被《三字经》列为诸子百家五子之一的“文中子”王通。

王绩得到家学的熏陶,自幼饱读诗书,他十来岁的时候,便成为了家乡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

只不过,如王绩这般的少年天才,心气都比较骄傲,他从小就不喜欢儒家的繁文缛节,乡里人嫁娶、冠礼等等大事情,他也不去参加,显得尤为特立独行。

王绩15岁那年,他去游历长安时,得到了越国公杨素的赏识,杨素认为他聪敏又富有远见卓识,真是“ 神仙童子 ”。

此后,王绩被地方政府以“孝悌廉洁科”为由举荐进京为官,并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

常人求而不得的殊荣,对于王绩来说形如负担,在他看来: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王绩《醉后》)

不爱当官的王绩,工作态度可想而知,他每天的生活便是找各种理由请假旷班,“ 不乐在朝,辞疾 ”,然后外出寻访美酒。

很快,王绩便被人以喝酒误政为由给弹劾了,王绩却很高兴,他索性借机辞官归隐田园了:“人世间一切的变化都由上天的意志决定,我且顺从天意(“网罗在天,吾且安之!”)!”

不过,作为富二代的王绩即便失去这份工作后,他也衣食无忧:在他的家乡,他有良田十六顷、奴仆数人。

《新唐书·王绩列传》:乃还乡里。有田十六顷在河渚间……绩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

【王绩喜饮酒】

回到家中的王绩,彻底放飞了自我,他听闻自己家附近有一名性格孤僻率真的隐士,王绩便将自己的家搬到了他旁边去。

这名隐士仲长子光身患哑疾,无法开口言语,他远离人群独自生活了三十年,一直以来都只吃自己种的东西。王绩的突然造访,却没有让他反感,因为仲长子光看出来王绩也是那种率真孤傲的人,他和自己性格上有颇多共同之处,两人便这样成为了朋友。

仲长子光和王绩之间的来往,没有言语,两位隐士以酒当歌,用这种无声的方式传达着彼此 淡泊名利、喜好自然的人生追求 。

王绩在家乡的这段日子,受到了不少人的邀请,有人是欣赏他的才华,有人是渴望通过他的举荐入朝为官……

王绩这个人吧,他虽然不喜欢繁文缛节,但对于有酒德的人却格外宽容: “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 , 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 。(王绩著《五斗先生传》)

【古代隐士】

王绩好饮酒,他除了“五斗先生”这个名号外,还有个“斗酒学士”的称号,这个称号的由来更加让人啼笑皆非。

隋朝灭亡后,高祖武德初年,李渊征召流落在民间的隋朝官员出来做官,其中便有王绩。

多次拒绝出世为官的王绩,这下子却答应入朝为官了,知道他为人的朋友们便觉得很诧异: 今天太阳打西边升起来了吗 ?

王绩的弟弟王静便问他:“待诏可乐否?“

王绩回答说:“ 别提了,待诏的俸禄少得可怜,日子过得很萧瑟,不过朝廷定期给的那三升美酒,当真让人怀念 。”

“……”

宰相陈叔达听到王绩当官的理由是为了那三升美酒后,也不知作何感想,他立马特许给王绩将美酒的配给额度从“三升”调整到了“一斗”。

说来有趣,兴许是喝过的美酒太多了,王绩再一次辞官归去后,写了诸多与酒有关的作品,诸如《酒经》、《酒谱》、《酒乡记》等等。

李淳风对他十分倾佩:“ 君,酒家南、董也 。(您真是酒中的史学专家)”

【古人饮酒】

二、隐士王绩:五言律诗的奠基人,”长歌怀采薇“一扫六朝诗词轻薄艳俗的文风

孤傲洒脱的性格使得王绩选择远离喧闹,去过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

同时,这种性格也令王绩的文学作品中带着淡泊名利、歌咏山水田园风光的风格,这在艳俗的宫体诗盛行的年代里,显得是那般清新脱俗: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王绩,字无功)

王绩传世的诗文并不算多,他所著的《王无功文集》中总共只有百余首诗作,里面绝大多数都是五言律诗,其中以第二卷中的《野望》一诗最广为人知,意义也最为重大。

《野望》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于: 它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

换言之,五言诗这种诗歌体裁虽然早在汉、魏时期便已经出现,但是五言诗和五言律诗相比在 韵律、字数、句数、平仄 方面的经验还不够成熟。

在这种情况下,王绩吸取前人的经验,完善了五言律诗的格体,奠定了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律 。

不过,他除了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外,他的田园诗还为当时的诗坛带来了一股“ 清流 ”。

隋朝和初唐的文坛上,依然流行着南北朝时期淫靡浮艳的宫体诗,甚至连唐太宗所宠爱的虞世南、上官仪这两位诗人,所擅长的也是 奉和、应诏、侍宴 这类齐梁宫体诗。例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二首》,便随处可见浮华腐化的颓靡之风:

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 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 戏蝶流莺聚窗外。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君王的鼓励之下,整个社会又弥漫起齐梁诗风。闻一多先生对于这样的时代颇为失望: 那是一个以声律的发明与批评的勃兴为人所推重,但论到诗的本身,则为人所诟病的时期 。

【野望】

看过了宫体诗,再翻开王绩的《野望》,扑面而来的田园小清新气息立马就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傍晚的时候,刚吃过晚饭的诗人决心外出散步。他漫无目的地走在东皋的街道上,这边看看,那边看看,内心始终徘徊不定不知该前往何方。

落日的余晖映照在大地上,将每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远方的重重山峦也被披上了一层霞衣。

眼看天色渐暗,牧人正驱赶着牛群往家去,猎人正骑着猎马将今天捉到的禽鸟带回家,好给老婆孩子一个惊喜 。

诗人和他们四目相顾,大家却彼此不相识。对于诗人而言,这一刻,他格外孤独,仿佛人世间所有的热闹都与他无关似的。

此刻他按捺不住自己想要放声高歌的心情,他要在精神世界中与古代的伯夷、叔齐做朋友,继续自己宁静闲适的隐居生活。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处处暗含玄机,东皋是诗人隐居的地方,也是陶渊明隐居时喜欢做的事情“ 登东皋以舒啸 ”(到东边的山坡上,放声长啸)。

“欲何依”,出自曹操《短歌行》中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在暗示自己内心迷茫,不知将归往何方。

开篇处,作者描写自己隐居以来内心有一丝孤独、迷茫之感,但在他看过落日余晖、秋日山林、牧人、猎人这类充满生活气息的景象后,那种种忧虑瞬间消失不见,他还可以和古代的隐士做朋友,感悟他们的心情!

这一刹那,诗人心境的变化让人体会到一种破开云雾见青天,内心郁闷消散一空的感觉。

仿佛此时就该: 放声高歌 。

【野望】

此情此景此意,在这一瞬间完美结合到了一起,直让读者眼前一亮,也难怪闻一多先生在批判过宫体诗之后,会对王绩之诗推崇备至了: “此诗得陶诗之神,而摆脱了它的古风形式,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 "。

三、看淡生死,不为俗事所累,临终前为自己写墓志铭,并嘱托家人丧事从简

王绩这一生,三次入仕又三次辞官,他不堪礼教的束缚,最终还是选择了隐逸山林做一名悠然的隐士。王绩的心境极为复杂,他一方面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日子活得率真,诗也写得舒畅,但另一方面他又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他在写给自己的墓志铭中提到:

“起家以禄位,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院止三迳,堂唯四壁。不知节制,焉有亲戚?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何去何从?垅头刻石,马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松。”

或许,正如他在《醉乡记》中虚构出了一个“理想国”的目的一样:

如他这般的隐士,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世外桃源,他们一方面渴望构建出国民互相友爱的大同世界,另一方面隋唐朝代更替带来的混乱又让他对现实不满,他只好通过这种隐逸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复杂心情 。

参考资料:

【1】《王无功文集》

【2】《全唐诗》

【3】《新唐书·王绩列传》

【4】《唐才子传·王绩传》

【5】《文学史·隋及隋唐诗歌》

【6】王绩散文《自撰墓志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0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