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诗词研究·诗学研究·毛诗古音考

大道家园 2023-07-30 21:56:58

诗词研究·诗学研究·毛诗古音考诗词研究·诗学研究·毛诗古音考

诗经学专著。四卷。明陈第(1541—1617)撰。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秀才。好学,喜谈兵,精通《五经》,尤长于《诗》与《易》,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尚书疏衍》、《一斋诗集》等。《毛诗古音考》考证古音,订正“叶韵”之说,是他的代表作。“叶韵”说开始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泛滥一时,竟有为求“叶韵”而擅改古书文字者。朱熹作《诗集传》、《楚辞集注》推用甚广,其弊至于一字数读,随处可见。明人杨慎在《升庵经说》的《毛诗》四卷中,对“叶韵”说已颇致疑,他用归纳方法,举例探讨《诗经》古音的已有数十条之多,然而敢于撰写专书,彻底否定“叶韵”说的,陈第是第一人。陈第《毛诗古音考》,列举大量材料,证明古有定音,指出“叶韵”说的荒谬。他研究了《诗经》用韵与同时代的《易·系辞》、《左传》、《国语》及稍后的《楚辞》等书基本相合,从而推论出《诗经》的用韵是以当时的实际语音为基础的,通过大量的对比研究,他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著名论点,告诉人们,用今音读古诗之所以不谐,并不是因为古无定音,而正是语音演变的必然结果。本书考证古音的方法和体例也很有特色,每字先注音讲解,后列本证、旁证,以加强论据。“本证者,《诗》自相证,以探古音之源;旁证者,他经所载,以及秦汉以下去《风》、《雅》未远者,以竟古音之委。钩稽参验,本末秩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书论证古音,虽有创始之功,亦有不足之处。今人康瑞琮在点校此书的《前言》中曾有较详细的论述。《毛诗古音考》由康瑞琮用渭南严氏刻本点校,并编制全书条目的音序和笔划索引,附于书末。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

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翻译夫诗,以声教也,取其可歌,可咏,可长言嗟叹,斯其所以为诗也。若其意深长而于韵不谐,则文而已矣。故士人篇章,必有音节;田野俚曲,亦各谐声,岂以古人之诗 而独无韵乎?
【译】:诗,是用声音来表达其教化的。能被歌唱,能用来吟咏,能长声诵叹,具备这些才能被称作诗。如果诗只是意味深远却在音韵上不协调,那么这只是散文罢了。所以读书人的文章,一定要在音节上和谐;乡村俚俗的歌曲,也都能做到声律和谐押韵,难道能说唯独古人的诗(诗经)没有押韵吗?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是什么意思?指的是是间上有古代和现代,地理上有南有北,文字有修改和弃除,读音上有变化,这也是形势必须经过的。”这句话从时间、空间上阐述了文字、发音的变更,没小句话形式相同,意思相连,且合辙押韵,说明了语言变更的必然性。

这句话出自《毛诗古音考》

毛诗古音考

毛诗古音考,此书初刊本已佚。建宁徐时栋购得旧刻本重刻于闽中,《四库全书》本即以徐氏刻本为底本。作者陈第

作者

陈第(1540或1541一1617)撰。

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时诸生。少聪颖,博学自负,喜谈兵。曾投笔从戒,受知于名将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官至蓟镇游击将军。精通五经,尤长于《诗》、《易》,著述颇富。主要有《毛诗古音考》、《伏羲先天图赞》、《屈宋古音义》、《尚书疏衍》、《一斋集》等。南北朝人读《诗经》,发现韵脚有不押韵者,便改读其字以求押韵,称“叶韵”。至唐、宋叶韵之说更加泛滥,甚至为求叶韵而改古书文字,使先秦两汉之书几不可读。宋人吴□撰《韵补》,明人杨慎撰《古音略例》,焦□撰《笔乘》,都曾对叶韵说提出怀疑,而未敢断然否定,惟焦氏《笔乘》谓“古《诗》无叶韵”,然未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陈氏少读《诗》,即疑时韵之说,晚年读《诗》益勤,惧子侄学《诗》而不知古音,于是广征博采,进行考证,形成初稿。万历三十二年(1604)造访焦□,焦氏又为补其未备,正其音切,始成定稿。陈氏通过研究,认为《诗经》用韵是以当时的实际语音为其础的,与大致同时的《左传》、《国语》、《易经》、《易象》、《离骚》、《楚辞》、秦埤、汉赋以至上古歌谣、箴铭、赞颂等基本相合,以今音读古《诗》之所以不谐韵,并非古无定音,而是语音演变的必然结果,即“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于是力排众议,指出古有定音,叶韵之说实属荒谬,谓“注《诗》者一则曰叶,再则曰时……胡为以今之读为正,而以古之正为叶也?”,犹如“以楷书为正字,篆隶为模楷而作矣,颠倒古今,反覆伦类,莫此甚也”。此书体例,取《诗经》韵字四百四十个,每字先注音讲解,后列“本证”,即《诗》自相证,列举《诗经》中能证明此字读音的篇句,依次排列。本证之后为“旁证”,取与《诗经》大致同时的《左传》、《国语》等韵语相佐证。又广采前人及当时人的研究成果,引用自汉至明如郑玄、扬雄、刘熙、许慎、高诱、徐邈、沈约、萧该、张守节、陆德明、颜师古、吴□、扬慎、焦□等十几家所注古读,彻底否定了叶韵说,至清初颐炎武撰《诗本音》,江永撰《古韵标准》以踵其后,以经证经,始全部澄清时韵之谬,而陈第此书实开其先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开除先路,则此书实为首功”,张裕钊《重刊毛诗古音考序》谓“我朝经学度越前古,实陈氏有以启之”,“有明一代,蔑弁古学,讹谬相循。沉潜遗籍,杰出元解,陈氏一人而已”。陈氏此书不仅对《诗经》有功,对于研究先秦两汉古籍亦为有助。对后世古音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有深远影响。但尚属草创,也有不足之处,不如清代学者把古音纳为若干韵部,以成一完整系统。陈第对通韵、合韵、阴入通押等亦未能正确识别,故有一字数音现象,引用的材料有些离《诗经》时代太远,不适作《诗经》的共时语音材料,对方言的分析亦有失客观。

参考资料

:/static/upload/image/20230210/error.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8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