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韩愈梦神而死隋唐五代·韩愈梦神而死
传说韩愈于长庆四年(824)冬病危时,梦神人奉天帝命召其讨伐威梓国,愈欣然应命,不久即病故。张读《宣室志》卷二:“吏部侍郎韩愈,长庆四年夏,因疾不治务,至秋九月,其疾益甚。冬十一月,于靖安里昼卧,见一神人,长丈余,披甲仗剑,佩弧矢,仪状甚峻,至寝室,立于榻前。久而谓愈曰:‘帝命与卿计事。’愈遂起,力疾正冠,揖之曰:‘臣不幸有疾,敢以踞见王。’神曰:‘威梓国绝域远夷,部落繁聚,世与韩氏为仇,而乃骋悖肆奸,觊觎中夏。今将付之,非力不给,卿以为何如?’愈对曰:‘愿从大王讨之。’神人颔之而去。于是书其词,揭于座右,终不能解。至十二月而卒。”
韩愈怎么死的?众所周知,中唐“古文运动”的著名倡导者、对古文运动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儒韩愈主张“儒学复古”,以辟佛道为号召,乃一时思想文化界反宗教迷信的领袖人物。
他写的《谢自然》对神仙飞升进行了揭露与讽刺,也写过《李于墓志》这样的强烈批判丹药之害的文章。请看他对丹药之害的描写:
“……从受药法,服之,往往下血。比四年,病愈急,乃死。……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在文书所记及耳闻相传者不说,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药败者六七公,以为世诫……”(《韩昌黎集》卷三四)接下来,韩愈一一提到这些服药而死的人中毒所受的苦痛,并感叹他们至死不悟的可悲。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深明丹药之害的人,却恰恰是死在了丹药之毒上。
白居易在他的《思旧》诗中写道:“闲日一思旧,旧游如目前。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退之服硫磺,一病迄不愈。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惟余不服食,老命反延迟……”(《白氏长庆集》 卷三二)
这里的“退之”指的正是韩愈。其余“微之”是元稹,“杜子”乃杜元颖,“崔君”即崔玄亮,都是当时名重一时的名士。
然而,自宋以来,儒家学者一再为韩愈之死辨白。洪兴祖《韩文公年谱·元和十年》附录《增考》中引方崧卿的话力陈白诗中的“退之”是指卫中立而非韩愈。后来历代学者都以此为然。考其说法,证据大致有三:一是韩愈在上所引的《李于墓志》以及多篇文章中曾痛数丹药的危害,谅不致再饮服。这是比较有力的。二是韩愈自言“寿出其兄会”,李翱在他的《韩公行状》(《李文公集》卷一一)中虽然没有写到韩愈是怎么死的,却提到过韩愈说自己的伯兄“晓方药,食必视《本草》,年止于四十二。余疏愚,食不摘禁忌,位为侍郎,年出伯兄,……如又不足,于和而足”的话。另外,还有张籍《祭退之》中说“公有旷达识,生死为一纲”等等,可见他深知止足,不致失此大节。这一点就有些想当然了。第三点原因是最扯的,说是白诗中列的其他人不能和韩愈并列,所以韩愈是不会出现在该诗中的。
但是,如果不为“贤者无暇”的腐儒观点迷了眼睛的话,我们就能从历史中考察出一个真像来。
首先,在《李于墓志》中,曾写到一种炼丹的方法“其法以铅满一鼎”正是铅汞一派合炼的具体方法,这说明韩愈是深知丹药炼法的;如果说知道方法并不代表炼制服食的话,那么同一篇文章中提到友人孟简给他“秘药一器”则说什么也无法掩饰过去了。试想,如果韩愈真的那样嫉“药”如仇,友人给他炼药的用具又做什么呢?这岂不是给他找不痛快呢吗?还有,韩愈晚年的《寄随州周员外》中写“金丹别后知传得,乞取刀圭治病身”(《韩昌黎集》卷一〇),已经是明明白白地把话说出来了。关于这一点是为韩愈晚年好药的有力证据一事,早在宋时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
其次,韩愈一生是为纯儒,这我们是不否认的。他力辟佛道,我们也没有丝毫异议。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唐代,炼丹已经不是单纯的一种宗教行为了。比如在1970年西安出土的盛唐晚期遗物中,就有丹砂、钟乳石、紫石英、琥珀等炼丹药物和炼丹器、温药器、研药器等物品。炼丹,在道家的用途本来是求长生,可是时人却拿它来陪葬,认为人死后也会用到,这说明炼丹术在当时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宗教活动而变成了一种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同时,查《太平广记》,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和尚炼丹的例子,这就更能说明炼丹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行为了。
最后,要说的是一点不甚光彩的证据。五代时的陶糓说:“昌黎公愈晚年颇亲脂粉。故事,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间日进一双焉。始亦见功,终致绝命。”(《清异录》卷二)这当然是小说家之言,不足尽信的。然而我们能确实知道的是韩愈家的确蓄养女乐,他又真的是服食硫磺而死的。
韩愈之死,连《韩文公神道碑》和《韩文公墓铭》中也没有说明。时人似乎只有白居易含含糊糊的说了那么一句,却又引来后人无限的附会。想来若是病死,写墓志时大概未必要那么避讳吧。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二版)这门课程第一篇 隋唐五代文学的知识点有哪些?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二版)这门课第一篇 隋唐五代文学的知识点包含隋唐五代文学概说,第一章 初唐文学,第二章 盛唐文学,第三章 李白与杜甫,第四章 中唐前期的文学,第五章 白居易、元稹与新乐府运动,第六章 韩愈、柳宗元和古文运动,第七章 中唐后期的文学,第八章 晚唐文学,第九章 敦煌文学,第十章 唐传奇,第十一章 词的产生与晚唐五代词,第十二章 五代十国文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8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诗《杜牧·山行》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