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夏目漱石
日本小说家。原名夏目金之助。生于东京。189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英文科。毕业后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四国松山中学、熊本第五高等学校任教。1900年作为文部省派遣留学生赴英学习。1903年归国后,在第一高等学校和东京大学教授英语和英国文学。1907年发表《文学论》,开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我是猫》 (1905—1906)语言诙谐,以戏谑的笔调,犀利的笔锋,对金钱万能的社会进行了批判,塑造出一群自命清高,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形象。这部长篇使其文名大振。继而,又发表了具有幽默讽刺色彩、饱含对社会恶势力批判的小说《哥儿》(1906)。1907年,他辞去教职,进入朝日新闻社,专事文学创作。《三四郎》(1908)、《其后》 (1909)、《门》(1910)是他任专业作家后的第一个三部曲。这个三部曲表现了近代人对爱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与现实道德的矛盾冲突。《到春分时节前后》(1912)、《行人》 (1912—1913 )、《心》(1914)是他的后期三部曲。在这三部曲中,他着意表现人的 “自我”,对人的利己心理进行剖析,获得巨大的成功。晚年,他写了唯一的自传体小说《道草》(1915)。《明暗》是他生前未完成的一个长篇。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大家,他的作品拥有众多读者,他的文学代表着近代日本文学发展的一个里程。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 ,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 代表作有《我是猫》《野分》《草枕》等 经典语录: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生。 人物经历 1867年(庆应三年)2月9日,夏目漱石出生。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意;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 1916年,因罹患糖尿病接受治疗,同年12月9日因大量内出血去世,葬于杂司谷墓地。夏目漱石死后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东经日语
夏目漱石(一) 夏目漱石是学贯东西的文学大家。
夏目漱石自幼喜爱汉学,少年时期曾在二松学舍(今二松学舍大学)学习汉学。关于夏目漱石的汉学水平,弟子小宫丰隆曾在著书《夏目漱石》中提到:夏目漱石进入二松学舍后从二级第二课开始学起,目前留有三级第一课和二级第三课的两张资格证。
那么二级和三级大概是怎样的一种水平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二松学舍百年史》中所记载的当时的教材目录:
三级第三课日本外史、日本政记、十八史略、国史略、小学
第二课靖献遗言、蒙求、文章规范
第一课唐诗选、皇朝史略、古文真宝、复文
二级第三课孟子、史记、文章规范、三体诗、论语
第二课论语、唐宋八家文、前后汉书
第一课春秋左氏传、孝经、大学
一级第三课韩非子、国语、战国策、中庸、庄子
第二课诗经、孙子、文选、庄子、书经、近思录、荀子
第一课周易、老子、墨子、明律、令义解
太难了,以至于我选择狗带…
当然,只是几张资格证和课程表,实在难以让我们具体领略夏目漱石的汉学才能。作家的水平还是需要用作品来反映。下面是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一段文字:
母亲在额头内侧皱起八字纹,老实地等甲野答话。甲野拿起铅笔在纸上写下“乌”字。
“很难说。”
“乌”字变成“鸟”字。
“你如果愿意娶媳妇就好了。”
“鸟”字变成“鴃”字。下面再添一个“舌”字。甲野写完后抬起脸说:“让藤尾决定吧。”
(出自《虞美人草》十五章)
所以“鴃”这个没见过的汉字是?
“鴃”字出典于《孟子•卷五•滕文公上》中“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一句。其中,“鴃舌”被用来比喻语言难懂。
可见夏目漱石对知识的掌握绝不仅仅停留在字面,同时也将所学活用到了作品当中。
关于西学上的成就,众所周知,夏目漱石曾就读于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英文科学习,此后亦留学英国,随后返回母校教授英国文学。
夏目漱石自己曾在书信中说过:
“我的汉文水平和英语水平相差不多。”
既然我们知道夏目漱石的汉文水平很NB了,那么同理可证…
自然,还是要举个例子:
不久,传来更换书籍的“咯嗒”一声。甲野取出已翻脏的那本日记开始写——
“他们欲对吾施恶,同时不允许吾视他们为凶徒,亦不许吾与他们的凶暴对抗。他们曰,不屈服,即妒吾。”
甲野写完这段细字后,又在后尾用片假名添上雷奥帕蒂的名字。
(出自《虞美人草》第十五章)
这里的雷奥帕蒂是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作为英国文学研究者,夏目漱石对欧洲文学也十分熟悉,不得不说是学术大家。
这种丰厚的学识自然也成为了漱石小说的一个助力。俯拾可见的典故丰富了内容,华丽的辞藻修饰了文本,这种内外兼备的小说自然更容易受人喜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8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古诗《李白·夜宿山寺》诗词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