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先秦两汉·董仲舒言灾异得祸

大道家园 2023-07-30 16:01:51

先秦两汉·董仲舒言灾异得祸先秦两汉·董仲舒言灾异得祸

建元六年(前135),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不久,辽东的高庙也发生了火灾。董仲舒认为这正是宣扬天人感应说的有利时机,即在家中起草奏章。适逢主父偃至其家中做客,看到草稿,便偷了出来交给汉武帝。武帝拿给儒生们议论,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是其师所作,认为纯属愚妄不经之谈。武帝即将董仲舒投入狱中,准备问斩,后予以赦免,从此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了。《汉书·董仲舒传》曰:“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容斋随笔·董仲舒灾异对》译文与赏析 董仲舒灾异对

董仲舒灾异对

【原文】

汉武帝建元六年,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董仲舒[1]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2]窃其书奏之。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此书传所书。而《五行志》载其对曰:“汉当亡秦大敝[3]之后,承其下流。又多兄弟亲戚骨肉之连,骄扬奢侈,恣睢者众,故天灾若语陛下,‘非以太平至公,不能治也。视亲戚贵属在诸侯远正最甚者,忍而诛之,如吾燔辽东高庙乃可;视亲戚贵属在诸侯远正最甚者,忍而诛之,如吾燔高园殿乃可’云尔。在外而不正者,虽贵如高庙,犹灾燔之,况诸侯乎?在内不正者,虽贵如高园殿,犹灾燔之,此天意也。”其后淮南、衡山王谋反,上思仲舒前言,使吕步舒持斧铖[4]治淮南狱,以《春秋》谊颛断[5]于外,不请。既还奏事,上皆是之。凡与王谋反列侯二千石豪杰,皆以罪轻重受诛。二狱死者数万人。呜呼!以武帝之嗜杀,时临御方数岁,可与为善,庙殿之灾,岂无他说?而仲舒首劝其杀骨肉大臣,与平生学术大为乖剌[6],驯致数万人之祸,皆此此启之也。然则下吏几死,盖天所以激步舒云,使其就戮,非不幸也。

【注释】

[1]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2]主父偃:汉朝官员。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周游他国都没有受到重用。到达长安之后,被刘彻任命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3]敝:疲惫,困乏,衰败。[4]斧铖:尚方宝剑。[5]颛(zhuān)断:独自决断。颛,通“专”。[6]乖剌:违忤;不和谐。

【译文】

汉武帝建元六年,辽东高祖庙和长陵(高祖陵)高园殿遭受了灾难。董仲舒闲居在家,推测灾难发生的原因,并将他的观点写在了草稿上并没有上奏,不料主父偃偷走了这个草稿并将这个呈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召集朝中大臣把董仲舒的奏稿给他们看,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是他师父写的,认为这种观点极其愚蠢。于是汉武帝下令逮捕董仲舒入狱并处以死罪。后来通过吕步舒从中斡旋,汉武帝才下诏赦免了他。从此以后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了。这件事是《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记载,而《汉书·五行志》中记载他的对策说:“汉朝是在秦亡并且残破不堪的情形之下建立起来的,同时秦朝的一些弊端也被继承下来了。又因为汉朝皇室中,兄弟、亲戚、子女甚多并且关系紧密,骄奢跋扈,暴戾恣睢的人很多,因此天降灾难像是在警告陛下说:‘不用太平时期的公正是治理不好天下的。在诸侯的亲戚贵属中挑出最专横跋扈的人杀掉,就向我烧掉辽东的高庙一样才可以。对待亲近的大臣在国家中步入旁门左道,和那些手握重权不正直的人,要把他们杀掉,就像我烧掉高园殿一样才行。’在外面不正直的人,即使是身份像高庙一样的尊贵,也要把他烧毁,更何况是诸侯呢?在内不正直的人,即使是高贵得像高园殿一样,也应该烧毁,这都是天意啊!”后来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叛乱,此时汉武帝想起了董仲舒之前说的那些话,派吕步舒持尚方宝剑穷审淮南王案件,吕步舒以《春秋》上所说可专断于外,没有请示汉武帝就处置了谋反的诸侯及其从属。处理一切事情之后才上奏汉武帝,武帝认为他处理得很好。凡是参与淮南王谋反,列侯以及二千石官吏、豪杰之士,无论罪过轻重一律诛杀,两个案子死者数万人。哎呀!像汉武帝这样大开杀戒,而他那时当皇帝不过才几年,完全可以在这件事情上网开一面,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的灾难,难道就不会有其他的说法吗?但是董仲舒首先劝汉武帝诛杀亲密大臣,这与他平生的学术真正是背道而驰。导致数万人被诛杀的大祸,都是由于他的这些言论引发的。然而他自己也被逮捕下狱,几乎被处死,这大概是上天故意激励吕步舒说的那几句话。假使他被诛杀,也并非是不幸的事。

【评析】

董仲舒推测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灾难是因为上天警告陛下“非以太平至公,不能治也”的道理,并认为兄弟亲戚骨肉大臣中,有骄扬奢侈,恣睢跋扈和贵而不正之人均应该杀掉,如同焚毁了高贵的高庙和长陵高园殿一样。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十分信仰灾异与人事有天人感应。他认为灾异是天之所命,是天意的表现。人君的行为失道,天以灾异谴告、警惧。汉武帝之后竟然信任了董仲舒的灾异之说,对叛乱之人大开杀戒,洪迈将“驯致数万人之祸”归咎于董仲舒对高庙灾异的言论。洪迈在文章的最后引用吕步舒之言“使其就戮,非不幸也”,由此否定了董仲舒的灾异观点。

董仲舒文言文1. 对武帝策董仲舒文言文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

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褎然为举首,朕甚嘉之。

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汉武帝策问道:我继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要永久传下去,延长到无穷尽的未来,这项任务巨大而且职守重要,所以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来享乐休息,长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

因此广泛地邀请各地的豪杰俊才,郡守、国王、诸侯公正地推选出来的贤良、修德、博学的才士们,我想知道治国大道的纲要,安民理论的最高原则。现在大夫们卓然作为贤良的首选,我认为这很好。

大夫们要精心思考,我很想知道和要问的如下。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没,钟鼓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

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听说五帝三王治理国家之道,是改革制度,创作乐章,因而天下安定,后来的百位国王也都同样这么作。

虞舜的乐以《韶》乐最美好,周朝的乐以《勺》最优美。圣明的君王死后,钟鼓管弦的声音依然存在,可是大道衰微,逐渐变坏到桀纣那样的所作所为,王道大大地败坏了。

这五百年中闾,遵守旧制度的国君和当权的士人,想学习先王的法制来辅助当时政治的很多,可是都没有扭转过来,而且王道还一天天走向灭亡,一直到后来的王兴起了,这种没落的趋势才得到制止。难道是他们所信奉的有错误,而失掉了道的传统吗?还是天命就是这样,不是人力所能扭转的,一定要衍变到国家危亡以后才停止呢?唉!所作的一切日夜勤劳,力求效法遥远的古代,难道都没有作用吗?那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承受天命,他们的依据在什么地方?灾异变故,又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呢?性命的实际,或者天亡,或者长寿,或者仁德,或者鄙陋,常常听到这些名称,可是没能透彻地明晓其中的道理。

想用风俗教化的力量使命令推行;使刑罚减轻,奸邪改变;使百姓和睦安乐,政治开明。应该怎样整顿政治才能使甘露普降,百谷丰收,使四海之内的人民都受到德泽,连草木也得到滋润?怎样才能使曰、月、星三光完全不发生亏蚀,寒暑季节正常,能够得到天的福佑,为鬼神所歆享?使德泽洋溢,扩大到国外,普及到所有的生命呢?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

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

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大夫们通晓先代圣王的事业,熟悉风俗变化的道理,了解事物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次序,而且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也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我!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

要是有不正直、不忠实、邪曲不守中道的官吏,你们大胆告诉我,决不会泄露出去,我亲自拆看,希望你们不要有后顾之忧。大夫们尽管说出所知道的一切,不要隐瞒,我要亲自看的啊!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

董仲舒的对策说: 陛下发出有德的声音和英明的韶书,寻求天命和情性的解答,这两个问题都不是愚臣所能答覆的。我谨慎地按照《春秋》中的记载,考察前代已经做过的事情,来研究天和人相互作用的关系,情况是很可怕的呀!国家将要发生违背道德的败坏事情,那么天就降下灾害来谴责和提醒它;如果不知道醒悟,天又生出一些怪异的事来警告和恐吓它;还不知道悔改,那么伤害和败亡就会降临。

由此可以看出,天对人君是仁爱的,希望帮助人君消弥祸乱。如果不是非常无道的世代,天总是都想扶持和保全他,事情在于君主发奋努力罢了。

发奋努力钻研学问,就会见闻广博使才智更加聪明;奋发努力行道,德行就会曰见崇高,而且越发成功,这些都是可以很快得到,并。

2. 史记董仲舒列传原文 董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1),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2),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3)。

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4)。”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

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5)。 胡毋生,齐人也。

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瑕丘江生为谷粱《春秋》(6)。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7):兰陵褚大,广川殷忠(8),温吕步舒。褚大至粱相。

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9),于诸侯擅专断,不报(10),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11),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3. 《董仲舒,广川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文言文阅读题。

(38分)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

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 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胶西王为人忍暴,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

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 褚大至梁相。

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改)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父偃疾之 疾:嫉妒B.仲舒弟子遂者 遂:成功C.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 为:撰写D.以《春秋》之义正之 以:根据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董仲舒“专心治学”或“为人廉直”的一组是①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②进退容止,非礼不行③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④董仲舒以弘为从谀⑤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⑥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A.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③⑥ D. ①④⑤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之记》。

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主父偃就窃其书上奏天子,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C.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因此就憎恨董仲舒,故意推荐他去担当狠毒暴戾的胶西王之相。

D.董仲舒的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参考答案:7.C(为:研讨,学习)8.D(①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表现“专心治学”;④表现“正直”;⑤表现“清廉”;②是说董仲舒讲礼仪;③是说董仲舒的治国策略;⑥是讲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 )9.B (“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言”的不是“主父偃”,是“诸生”)译文:董仲舒,是广川郡人。

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

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作了《灾异之记》。

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

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蠢至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 于是董仲舒始终不敢再讲论灾异之说。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

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 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当胶西王的国相。”

胶西王为人狠毒暴戾,但是一向听说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礼遇他。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会惹祸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

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私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所以自汉朝开国以来历经五朝,期间只有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粱学。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粱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褚大官至粱王国相。

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

弟子中官。

4. 求《董仲舒传》全文的翻译 是这一段吗?

我(郑重地)考查研究了《春秋》中的内容,通过细看前世已经发生的事情来观察天人之间的彼此往来之道,(真是)非常值得敬畏的。国家(如果)将要出现(因为)失去道义(而带来)的衰败,上天就会先(让这个国家)发生灾害来谴责并告诫君主,(如果还是)不知道自我反省,那么就又会(让这个国家)发生怪异的现象来警告并使君主戒惧,(如果这样)还不知道要改变,那损害和衰败就会到来了。由此可见上天的心是对人君非常仁慈的、并且想要制止他国家动荡的。假如不是(太过份地)丧失道义的朝代,上天都是想扶持他并使(这个国家)能够保全而获得安宁,(能否获得上天的辟佑)不过是要尽力勤勉地做事罢了。

5. 文言文《公孙弘》的翻译及注解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①,字季。

少时为薛狱吏②,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③。

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④。养后母孝谨⑤。

建元元年⑥,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⑦。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 新注 为博士⑧。

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⑨,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⑩,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11)。

弘让,谢国人曰(12):“臣已尝西应命(13),以不能罢归(14)。愿更推选(15)。”

国人固推弘(16),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17),百余人,弘第居下(18)。

策奏(19),天子擢弘对为第一(20)。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

是时通西南夷道(21),置郡,巴蜀民苦之(22),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22),上不听。

①齐:指战国时齐国旧地;而菑川国则为汉朝初年的封国,建都于剧县(今山东寿光);薛乃汉代县名(在今山东滕县南)。按剧县与薛县相距甚远,故前人疑此处有误,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史记考异》说:“菑川本齐故地,《史》言菑川又言齐者,当时通俗之称,扁鹊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与此一例,非《史》之误。

《汉志》菑川国祗三县,无薛县,然《高五王传》,青州刺史奏菑川王终古禽兽行,诏削四县,安和薛县不在所削之内。《汉志》郡国领县若干,皆元、成以后之制,未可据以驳传也。”

此言可信。②狱吏:负责监狱的官员。

③牧豕:放猪。海上:海边。

④《春秋》杂说:“解释《春秋》的各家学说。按《春秋》为孔丘所著鲁国的编年史,后为儒家经典之一。

因原著简约,不易详知,遂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等为之作注,加以解说,另成三书,即《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这里的“杂说”当指此。

⑤孝谨:孝顺谨慎。⑥建元: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前140—前135)。

⑦贤良文学: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有时简称“贤良”和“文学”。建元元年的十月,由武帝亲自招考贤良文学,董仲舒等一百余人前来应考。

⑧博士:学官名。知识渊博,学有专长者得任此职,以备天子所用,或传授弟子。

文帝时就已设《诗经》等博士,武帝建元五年乃设五经博士。⑨上意:皇上的心意。

⑩元光:汉武帝第二个年号,(前134—前129)。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

(11)推上:推举。(12)让谢:退让谢绝。

(13)西应命:到西边的长安去接受皇帝的诏命。(14)以:因为。

罢归:罢官归来。(15)更:改。

(16)固:坚决。(17)对策:指应考的贤良文学等人回答皇帝所提的治国方策。

(18)第:名次。(19)奏:进。

(20)擢:提拔。(21)通西南夷:武帝元光年间,唐蒙和司马相如等出使西南夷,夜郎等归附汉朝,汉在上述地区设立犍为郡等。

详见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22)苦:感到困苦。

(23)盛毁:极度诋毁。 弘为人恢奇多闻①,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②,人臣病不俭节③。

弘为布被,食不重肉④。后母 新注 死,服丧三年。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⑤,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⑥。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⑦,辩论有余⑧,习文法吏事⑨,而又缘饰以儒术⑩,上大说之(11)。

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

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12),汲黯先发之(13),弘推其后(14),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15),至上前(16),皆倍其约以顺上旨(17)。

汲黯庭诘弘曰(18):“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

弘谢曰(19):“夫知臣者以臣的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20)。

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21),张欧免(22),以弘为御史大夫。

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22),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23),愿罢之。

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24)。发十策,弘不得一。

弘乃谢曰:“山东鄙人(25),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26)。”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27),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

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28)。

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29),侈拟于君(30),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31)。

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

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32),封平津侯。

①恢奇:雄伟奇异。②称:说。

病:短处、毛病。不广大:指心胸狭小。

③俭节:即“节俭”。④重肉:两种肉菜。

⑤开:开始。陈:陈说。

端:头绪。⑥面折庭争:通“面折廷争”,当面驳斥,在朝廷争辩。

⑦行:行为。敦厚:忠厚。

⑧辩论:指言辞。⑨习:熟悉。

文法:法律条文。⑩缘饰:装饰。

儒术:儒家思想和治国主张。(11)上:皇帝。

说(yuè,月)同“悦”。下文“天子常说”之“说”同此。

(12)请间(jiàn,涧):请求分别进见皇帝。间,间隔。

(13)先发之:先提出问题。(14)推:推究。

此。

6. 文言文翻译 你也是中学生吗?怎么现在学生学得东西都这么难了啊

翻译:

对策结束,天子让董仲舒做了江都相,在易王手下做事。

易王,是皇帝的哥哥,一向骄傲,好勇斗狠。董仲舒以礼义慢慢规劝他,易王很敬重董仲舒。

不久之后,易王问仲舒:“粤王勾践与大夫泄庸、文种、范蠡谋划要讨伐吴国,结果把吴国灭了。孔子说地殷有三位仁人,我也认为粤有三仁。齐桓公有难题有赖于管仲,我有难题有赖于你。”

董仲舒回答说:“我是个愚蠢的人,不能给您什么好的对策。听说当初鲁君问柳下惠:‘我想要讨伐齐国,怎么样?’ 柳下惠说:‘不行。’(柳下惠)回家后面色忧愁,说:‘我听说讨伐别国时是不会向仁人询问对策的,这(伐齐)的话怎么就问到我了呢!’只是被问问罢了,都觉得这么羞耻,何况是耍手段伐吴呢?从这话来说,粤国一个仁人也没有。仁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明确了解自己的道义准则而不贪图功劳。所以孔子的弟子即便是小孩也羞于提到五霸,因为五霸是先行欺诈后行仁义。只是耍手段而已,所以不足以被真正有道义的人提及。五霸比其他诸侯算是贤德了,但他们比起三皇五帝,就像草莽武夫和美玉(比较)。”

易王说:“说得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6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