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寇准喜燃烛两宋·寇准喜燃烛
寇准知邓州时,喜欢夜宴,而且不用油灯,爱通宵点燃蜡烛。即使是厕所,地上也烛油成堆。邓州花蜡烛著名天下,据传即依寇准之法所制。欧阳修《归田录》卷二:“邓州花蜡烛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云是寇莱公烛法。公尝知邓州,而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
北宋名臣寇准奢侈燃烛是怎么回事?这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寇准这个人,出身书香门第,且是真真正正的名门望族。这种家族出身的人,自小奢侈惯了。而且寇准少年时就高中,入仕途之后又一帆风顺,更是有一堆宰相护着他,加上宋朝官员的工资本来就高,所以他奢侈成性实属正常。至于这个奢侈燃烛的故事,其实最初是出自于《宋史·寇准传》。
说到寇准这个人,大家都觉得他刚正不阿,既然刚正不阿,就会给他脑补出一个俭朴的形象,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宋史·寇准传》中,就有如下记载:
“(寇)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油灯,虽庖所在,必然炬烛。”在欧阳修的《归田录》里,也有相关记载:
“邓州花蜡烛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云是寇莱公烛法。公尝知邓州而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每罢官去,後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但是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宋史中说到,寇准年少富贵,单这一句,就点明了寇准的出身。寇准不像是那些寒窗苦读的寒士,没有家族做后盾,一切全都靠自己打拼。寇准出身高贵,书香门第不说,还是名门望族,据说他的祖上是西周周武王身边的司寇,因为屡建奇功,所以周武王就将这个官职作为姓氏赐给了寇家,所以寇准小的时候是不缺钱的。
等到他十九岁中了进士,因为一身好才艺,一生都在开封府尹、枢密使、宰相、节度使等官职上跳来跳去,甚至还娶了赵匡胤的宋皇后的妹妹,也算是皇亲国戚了吧。所以,成年后的他就更不缺钱了。有了钱,又有才,再加上寇准性格里致命的弊端,好享乐,就引发了他这种奢侈的生活。乃至后来,司马光教育后世子孙,都要把寇准拉出来当反面教材。
寇准为何被称为“蜡烛少爷”?寇准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他做过宰相,是经历过太宗、真宗、仁宗的三朝元老。在辽国大举进攻北宋之际,寇准力主抵抗,支持宋真宗亲征,获得了战争的胜利,签订“澶渊之盟”,维持了后世上百年的和平。寇准为人严肃,一次寇准受召回京师,当时患脚病的宋太宗为显亲昵,便先让寇准看了自己患病的脚,然后半埋怨地说:“你怎么来得那么迟啊。”按理说寇准此时也应该讲一番忧心皇帝等推心置腹的亲近话,他却愣是照实说:“臣非召不得至京师。”把一心想套近乎的太宗噎了个半死。就是这样一个严肃耿直的大臣为何会有“蜡烛少爷”这样一个有趣的称呼呢?
寇准字平仲,出身望族,其远祖苏忿在西周周武王时代任司寇,功劳显著,深得武王器重,遂以官职“寇”为姓。寇准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他的父亲、祖父都极有才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寇准自幼就极爱读书,不仅白天刻苦的研读书本,连晚上的时间也不放过。
古代时夜晚读书极为不便,得点蜡烛烧油灯以照明。一些家中贫寒的读书人无钱买灯烛,夜间无法读书,所以就有了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典故。寇准每晚点着蜡烛看书,母亲半夜醒来,看见自己影子倒映在书房的窗户上,就知道孩子还在用功,不由得心疼,劝寇准早些休息,寇准嘴上应着,过会儿又去看书了。寇准的母亲没有办法,就每天只给寇准一支蜡烛,蜡烛燃烧完了,儿子就没办法看书,可以好好休息了。寇准当然不满意母亲的安排,可母亲又不愿意多给自己蜡烛。没办法,寇准只好私底下找家中的仆人要蜡烛。仆人见他态度和蔼、口吻也客气,就都把蜡烛给他。母亲并不知道这回事,以为儿子每日就一根蜡烛,也不太管儿子的就寝时间了。
这样下去,寇准一直都在问仆人要蜡烛晚上点了看书。仆人都觉得自己的少爷老是问仆人要蜡烛很奇怪,时间一长就发现了是弄来蜡烛看书,于是都很乐意把蜡烛给寇准,寇准也有了一个外号,叫“蜡烛少爷”。就是这位爱看书的“蜡烛少爷”,因为才华出众,19岁便被宋太宗选拔为官员,最终名垂青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6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重要诗人·武元衡
下一篇: 诗词研究·诗法格律·诗体·游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