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宗教学·儒教·附经学·宋学

大道家园 2023-07-30 15:10:24

宗教学·儒教·附经学·宋学宗教学·儒教·附:经学·宋学

经学流派,指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宋学” 之名,起于清代,与 “汉学” 相对。但宋学并不限于两宋,也包括明清两代的理学和心学,其派别甚多,主要有濂学 (周敦颐)、洛学 (二程)、关学 (张载)、闽学 (朱熹)、陆王心学 (陆九渊、王守仁) 等。江藩所著 《国朝宋学渊源记》则记述了清朝宗奉程朱理学的学者和学派。宋儒厌弃汉唐经学家支离繁琐的注疏之学,将为学的重心从注释古典转移到对人心、人性、人生的探讨上来,即使是注释经典,也多以发挥义理为宗旨。朱熹主张 “以理解经”,陆九渊标榜 “六经注我”,就是这种学风的集中体现。宋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做人,即为人寻求精神上的 “安身立命”之地,而不是怎样做学问。用陆九渊的话说,叫作 “不识一字,也须还某堂堂做一个人”。朱熹主张 “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 “致良知”,都是指追求道德智慧,通过这种追求或修养功夫,培养出一种圣贤气象。程颐说: “学者不学圣人则已,若欲学之,非熟玩圣人之气象不可。” 实际上,这是将儒学从学问变为人生信仰的一种尝试,是儒学为与佛道二教争夺人心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其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 空疏。到了清初,顾炎武等人提倡 “实用之学”,对束书不观而空谈性理的学风发起攻击,甚至将明亡的责任也算在宋明理学的账上。后来,考据之学大盛,宋学的地位开始动摇。尽管如此,宋学一直到近代还拥有相当多的信徒,著名者如倭仁、曾国藩等。

儒教的内容有哪些?儒教,儒家学派。又称“孔教”。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参看“儒家”。
儒教又称孔教。“儒教”一词首先出现于《史记》,其《游侠列传》道:“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到了汉代末年,儒者蔡邕就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
魏晋时代,“儒教”这个概念逐渐流行开来。隋唐以后,就成为指称由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国教的宗教。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
儒教教义的演变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汉学。
第一阶段是尊五经、重视礼仪制度建设的“周孔之道”。清朝儒者把唐代及其之前的教义称为“汉学”。
2、宋学。
第二阶段是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而宋代开始的儒学被称之为“宋学”。
礼仪制度的建设仍然是重要的,但是宋学更加要求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南宋以来的科举考试重心也转向四书,标志“宋学”理学成为主流。在后人看来,宋学过分强调内心修养,因而失去了治理国家的能力。然而在宋学的主张者看来,搞好内心的修养,就能够精通国家各项制度,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们认为,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天赋的遵守礼仪制度的天理,要通过内心的修养,把这个天理开发出来,或者说,是把这被私欲遮蔽或污染了的天理显现出来。
参考资料:/static/upload/image/20230210/error.html id=大学里国学是属于哪个系的?国学主要学什么?>大学里国学是属于哪个系的?国学主要学什么?国学,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原称“中学”,后改称“国学”。它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发展在二十世纪,西学的影响下明显受到了巨大冲击。明清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经世致用”思想兴起,国学一词才因西学而被提出,“国学”被中国传统学者视为“国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国以后,各种西洋新思潮传入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全盘西化派鄙视其为“国渣”,许多中间派因此称其为“国故学”,维护传统文化派称其为“国粹学”;学衡派昌明国粹,发扬中国文化,却往往不以国学自居。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认识、认同,国学发展开始复兴。《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哲学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包括道学佛学百家学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中国佛学虽然大量吸取了儒、道文化,但非中国本有,因而可否归入国学存在争议。按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顾实在《国学丛刊》发刊辞中,则分国学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佛典、诗文六类。国粹派邓实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钱穆曾就“国学”一词发论曰:“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名词。”(《国学概论·弁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柳翼谋认为,凡源承华夏文化之中国学问,无论古今,皆为国学:“予对国学之界说,必非佛学及洋学,……须从古先圣贤,未受佛学洋学之薰染时讲清,而又包括后来之汉学、宋学,以及今世所讲政治、经济、财政、社会、教育等,始可言国学。”(《国学之界说》)柳翼谋并主张,“讲国学宜先讲史学”。 当代国学以中国固有学问、传统文化为核心,涉及领域甚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