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这说明此小令是范仲淹在庆历初(1040—1043)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时所写。如今其他数阕《渔家傲》均已失传,独有此阕传诵千古,想来该是由于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沉闷得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和有独到的艺术成就所致吧。欧阳修的话,表明它只能是一位为畏敌退让的宋王朝守边的爱国将军之作,其壮志难酬的抑郁心境和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自与盛唐边塞诗人之意气风发和雄伟奔放有别。不过,若从词的流变来看,它首开以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之先例,终于有了报导豪放词风必将在词坛涌现的一枝早开的红梅。
词人从描写边塞秋景落笔。“塞下”,边塞地区,这里指北宋王朝的西北边境,点明地点;“秋来”,秋季到来,点明时间;“风景异”,点明风光景物与中原内地大不相同的边塞特色。塞下景象已够荒凉,何况秋来更显萧瑟,因此它的风光景物不仅与中原有别,就在塞下也是苦寒寂寥之极了。其中一个“异”字,既突出了异域风光情调,又总括下文描写之异境,实为全小令的词眼。正因其“异”,大雁都向南方飞去了,对这里毫无留恋之意。“雁去”紧承“秋来”;“衡阳雁去”亦即“雁去衡阳”。传说大雁飞到衡阳城南的回雁峰便不再南飞。如果雁尚且毫无留意;人呢,其情可以想见。这不仅使词意较首句深入一层,又为后面三句描写边塞景象进行铺垫,更为下阕抒写思乡之情打下了伏笔。
这种使大雁都无留意的边塞秋景究竟“异”在何处呢?词人先用“四面边声连角起”,烘托出耳闻四处回荡之音响;再用“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勾勒出目睹孤城荒僻之景象。在这多事之秋,边地笳声、风声、马嘶声等音响,与号角声交织而接连不断地响起,使人心情绪乱而又悲凉,这可说是听觉之“异”;在层峦叠嶂之中,只见烽烟直上,夕阳残照,衬出一座早关城门的孤城,这种充满冷落、警戒气氛的荒漠景象,又怎能使守卫孤城的将士不感到心境苍凉而又孤独呢?这可说是视觉之“异”。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创造了一个比杜甫“孤城早闭门”还要寂寥空阔的艺术境界,撩动着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弦。
上阕写景,写尽边塞秋景荒凉不堪之异;下阕抒情,道尽将士徒然戍守、乡思难禁之悲。
下阕首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紧承“孤城闭”而来,由写景转入抒情。既然雁去不留,音信断绝,触目荒凉,孤城空守,只有借酒浇愁了;然而举起一杯浊酒,却不禁勾起家在万里之外的更大离愁,何时才能合家举杯共庆团圆呢?离家万里,自己愁思难禁,归去不易,何况“燕然未勒归无计”呢!“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刻石。据《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打败侵扰的匈奴,追至塞外三千余里的燕然山,在山上刻石记功而归。词人作为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将军,何尝不想建刻石之功而归呢?然而北宋王朝的对敌妥协政策使他空有壮志,他只能陷入对酒思家而无功岂可还乡的矛盾心境了。这两句刻画孤城主将的内心活动,愁肠百结,入骨三分。随着时间由黄昏转到深夜,再借“羌管悠悠霜满地”之景物的描写,着重烘托出战士们寒夜戍守的悲凉情景。耳中所听是羌笛悠悠,心情之凄清可以想象;眼中所见是白霜铺地,异域之苦寒不言而喻。这种所听和所见,又是从“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主将角度感受出来。因此,“人不寐”之“人”,不仅指寒更守夜的战士,也包括思归无计之主将。在这充满异域情调的寒夜里,谁还能入睡呢?于是承上合写的警句“将军白发征夫泪”便喷薄而出了。“将军”指孤城之将,实是自指;“征夫”指戍边士兵。“将军白发”写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而发丝变白,劳而无功,饱含着“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诉衷情》)那种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征夫泪”写战士们由于边塞久戍、凯旋无望而流泪,更点明他们感伤时事、苦思故乡的内心愁闷。这种渴望打败敌人、为国立功而无从实现的沉郁情境,岂不正是那个国势不振、外族欺凌的历史时代的一面镜子么?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 导语:《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范仲淹的词曲,这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渔家傲·秋思》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单单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之日无法预料。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将军连头发都白了,战士们流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注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声音。
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此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渔家傲·秋思》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阕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真实感人。全篇造语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比较强大的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 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以上片短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秋思的翻译原文和翻译见下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5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韵部》
下一篇: SK波德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