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什么是折腰句(唐诗折腰句与折腰体有什么不同 该如何理解呢 )

大道家园 2023-07-30 14:09:09

什么是折腰句折腰句为作词句法之一,即句中间可以折断。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顾夐《献衷心》:‘绣鸳鸯帐暖,画孔雀屏欹’,此词中折腰句法也。今作谱并断为句,非。”《词谱》卷三顾夐《诉衷情》下注云:“第八句添一字,作折腰句法。结句添二字,即开宋人添字之法。”

唐诗折腰句与折腰体有什么不同?该如何理解呢?有关折腰体,唐朝并没清晰的定义。宋人的多种多样诗话中,亦提及过一说,大概定义为“中失粘而意持续”。那样定义,渔火觉得是言简而意赅的。换句话说,所说,第一,要“从这当中”失粘;第二,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情画意上并不断开。简单点来说,折腰体仅仅平仄格律上的一种转变,与全首诗的诗义不相干。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古诗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这儿的“八句”,即就是指律诗(包含七律、五律,不包括长律)。

古诗绝句仅有四句,所说“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本来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解决。同样,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本来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解决。折腰体,这也是诗的一种瑜伽体式,算不上诗病。诗有两个"腰"。①在每一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是一句的腰。②在全首诗里,古诗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及第五句,全是腰。

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性;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这使左右二联好似中腰断裂了一般,故称折腰体。古诗绝句仅有四句,所说"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本来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解决。同样,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本来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解决。另所谓"折腰句",语出元人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下:"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者,此谓折腰句。

"并引白居易"大房檐多装雁齿,小船只亦话领头"、欧阳修"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头"等句为例子。然此皆从句法著眼,与诗体不相干,且并不只仅限于七言律诗。唯古代人常将"折腰体"与"折腰句"相融,故特来拈出。虽格律上“从这当中”失粘,但在诗情画意上并不断开。简单点来说,折腰体仅仅平仄格律上的一种转变,与全首诗的诗义不相干。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五言、七言律诗中,一般只准折腰一次。折腰后的平仄,须再次按粘对的规律性顺承下来,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类型上看,后半部份的平仄基本上与上半部分的平仄同样。)

宋词中“六字折腰豆”手法是如何解释的?一般六字句可以分双音三组读,如曹组《婆罗门引》的"银河淡扫澄空",可以断成"银河·淡扫·澄空"。
而六字折腰句则是六字句的一种特殊形态。
六字分三音两组的,就是折腰句,意思是句子在半中腰"折"断,如"听孤雁、声嘹唳"句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5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