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张耒
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依旧。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右史张文潜,初官许州,喜官妓刘淑奴。张作《少年游令》云云。其后去任,又为《秋蕊香》寓意云:‘帘幕疏疏风透……,元佑诸公皆有乐府,唯张仅见此二词。味其句意,不在诸公下矣。’”由此可知,这首小令是张耒(字文潜)离许州任时为留恋官妓刘淑奴而作。
上阕描写黄昏伫立、情思难舍的情景。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疏疏”,稀疏;“金兽”,兽形的铜香炉。这两句通过对细风透进帘幕、香炉缕缕飘香的描画,明写官妓刘淑奴闺房的幽雅芳香,暗写前来幽会告别的环境气氛,隐含越是美好、越是值得留恋,越是幽静、越是格外凄清的弦外之音。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月华”,月光,这两句紧承前两句而来,由室内写到室外,由黄昏写到深夜,勾勒出倚遍每一根朱红栏杆、凝视画廊上如昼月光的画面,传达出回忆往昔并肩倚栏、携手赏月,而今恋恋不舍、依依告别的愁绪。四句着重写景,而字里行间则洋溢着离情别绪,因为往昔天天如此,以后却不复可见了,对景伤情、万般无奈之意尽在不言中。
下阕抒发憔悴于离愁而深感人不如柳的慨叹。
“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著”,着,使。如果说上阕情寓于景,下阕则直抒胸臆了。“别离滋味”是笼罩全词的主调;这种滋味只有自己深深感到,要说出来却又十分抽象。词人在此用“浓如酒”来形容这种离愁别绪的浓烈程度,可说是新颖独到的创造。它不仅极为形象地描画出可以感受到的离愁滋味,而且把词人借酒浇愁的神态巧妙托出,收到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正因有此一笔,“著人瘦”就水到渠成了。这种离愁竟使词人为之憔悴,其“浓如酒”的滋味、刻骨铭心的深度也就一笔道尽。
然而词人并不就此罢手,再用“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依旧”作进一层刻画。前两句写离味如同烈酒,进行正面比喻;这两句写别情不及墙柳,则从反面衬托。为什么会不及墙东柳呢?因为柳叶只枯黄萎落于一时,春风一吹,柳色如故。言外之意,人一离别,分手天涯,是否能再续旧情,可就难说难讲了。这一反衬,由眼前的墙东柳触发而起,既信手拈来,又新奇贴切,极为深切地托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惆怅之情和缠绵之意,成为全词精彩的结笔。
单就词人留恋官妓而言,那是当时文人一般习气,不足深怪,也无须称道。但是,我们看他写景,纯用白描,毫不雕饰,清明如话,而情寓其中;我们看他写情,直抒胸臆,决不做作,层层转跌,入骨三分。其中绝无绮罗香泽之态,只有不加矫饰之情。八句词,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使得词意直贯而下,衔接紧密,又使音律谐和,缠绵悱恻。难怪《能改斋漫录》说:“味其句意,不在诸公下矣。”的确,张耒词作虽少,但若将此词放入“苏门学士”黄山谷、秦少游、晁无咎词集中,自有他风味独具的特色。
次韵奉酬无咎兼呈慎思天启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次韵奉酬无咎兼呈慎思天启 [作者] 张耒 [朝代] 宋
平生结交圆纳方,过眼十人八九忘。畹兰亩蕙幽谷芳,懒随家奴谀五郎。苦饥方朔身漫长,颠毛种种颜欲苍。谁谓胜痴端坐狂,清淮之阴一草堂。列笔作阵茶森枪,绝口平戎与破羌。百年如此计亦臧,何用窃食官仓粮。玄黄病足畏高冈,但愿缩颈老支床。煌煌东壁日月旁,神仙鸾凤争腾骧。万书落架城覆隍,牙签如云丹碧装。晁侯再作班与扬,正始故在何曾亡。江湖十年愿饱偿,夜成七发光出囊。苏公后出长卿乡,为君吴都无一行。世有伯乐生骕骦,肯使弭耳随盐商。邓侯楚山深闺房,名走上国交侯王。朝随日景夜灯光,包揽含古穷炎黄。吐词分葩有国香,近君如雪六月凉,又似心醉醍醐觞。东南蔡子名飞翔,同随天书拜未央。瑰奇宏杰万夫望,颊牙凛凛有风霜。文如神鼎烂龙章,钟山长斋读老庄。论兵说佛两俱忙,不夸得砚文字祥,但愿破敌如颓墙。我穷乞酒更得浆,仰看三虎争雄张。
《次韵奉酬无咎兼呈慎思天启》作者张耒简介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张耒的其它作品○ 和端午
○ 春日
○ 夜坐
○ 夏日三首·其一
○ 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 张耒更多作品
宴词原文_翻译及赏析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唐代·王之涣《宴词》 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离愁写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堤下,春水碧明一片悠悠,和漳河一起慢慢流。
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
鉴赏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
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像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一为反衬。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诗人想像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二为想像。诗人写所想,化虚为实,借溪浅不胜舟形象地表达了离愁之重。三为借景抒情。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王之涣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余。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绵,泪满平芜。——宋代·吴文英《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余。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绵,泪满平芜。 写景, 伤春, 怀友离愁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宋代·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宋词三百首, 婉约, 写景, 感叹离愁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宋代·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踏莎行·细草愁烟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春天, 写景, 抒情, 离愁思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5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