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陆游《鹊桥仙·一竿风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30 13:42:25

(宋)陆游《鹊桥仙·一竿风月》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陆游

鹊桥仙·一竿风月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这首词虽然是写渔父,其实是作者自己的咏怀之作。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首两句,“一竿风月,满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是说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上阕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生怕走进城门。

下阕三句写渔父潮生时出去打鱼,潮平时系缆,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无分外之求。不像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阕“钓台”两句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表现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辞光武征召,但还有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首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头三句是写生活,后两句都是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阕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

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歌子》,后人仿作的很多,李煜诸家都有这类作品。但是文人的渔父词,有些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是在张志和诸首之上。很明显,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我们不可错会其意,简单地批判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阕所写的大概是他48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失望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之作。两首词同调、同韵,若是同时之作,那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落的感慨,绝不是张志和《渔歌子》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首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鹊桥仙·一竿风月译文 | 注释 | 赏析鹊桥仙·一竿风月 [宋代]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早出去,笼一蓑霏微烟雨,傍晚归来,钓一竿迷蒙风月,家就居在富春江滨的子陵钓台西边。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更不用说还会到闹市深处去了。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当时的人们错把我比作披蓑垂钓的严光,然而,我更愿作一位无名的渔父。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一竿风月:风月中垂一钓竿。蓑(suō):蓑衣。钓台:汉代隐士严光隐居的地方,在今浙江省富春江畔的桐庐县。况肯:更何况。红尘:指俗世。棹(zhào):指船桨。潮平系缆:潮水满涨时停船捕鱼。浩歌:指放声高歌,大声歌唱。严光:即严子陵,汉代着名隐士。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

赏析“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创作背景

鹊桥仙原文及翻译《鹊桥仙》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翻译: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

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

以上内容参考:—《鹊桥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75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